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同位素和有孔虫证据 被引量:21
1
作者 翦知湣 汪品先 +2 位作者 赵泉鸿 成鑫荣 王吉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1-469,共9页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 ,指示冬季风急剧增强 ,并伴随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古生产力的增高。此后 ,冬季风还有几次明显的增强 ,特别是在约 1 7MaB .P .,1 .3MaB .P .,0 .9MaB .P .,0 .6MaB .P .和0 2MaB .P .。频谱分析揭示冬季风主要受冰盖体积大小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上新世晚期 同位素 有孔虫 南海 频谱分析 太阳辐射量 海水温度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风成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初探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艳明 周力平 张世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9-1015,共7页
前人对中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表明,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偏角的方向能够指示黄土沉积时期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并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古季风的重建。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晚上新世-早... 前人对中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表明,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偏角的方向能够指示黄土沉积时期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并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进行古季风的重建。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黄土高原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转折时期的风成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进一步检验其在古风向重建方面的应用潜力。选择分别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灵台、渭南和保德3个剖面,对红粘土向黄土过渡时期4个不同地层单元古土壤层(S32)、黄土层(L33)、过渡层(TU)以及红粘土沉积(RC)的样品进行了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结果表明磁线理L值很小,而磁面理F较为发育,这与前人对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4个不同地层单元的磁面理F、各向异性度P和形状因子T在3个剖面上均表现出随土壤发育程度增强而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后期的成壤作用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磁面理、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以及形状因子的大小。与前人对于晚更新世黄土沉积磁化率各向异性的研究结果不同的是3个剖面的S32,L33,TU以及RC的Kmax的偏角似乎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搬运动力方向,即古风向,而长期的压实作用以及不同程度的后期土壤化作用是造成这一时期黄土和红粘土沉积物磁化率各向异性最大轴偏角方向未能反映出当时搬运动力方向(古风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率各向异性 黄土 红粘土 古风向 上新世晚期 更新世早期
下载PDF
西昆仑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隆升活动的沉积记录:来自塔西南棋北3井沉积物重矿物的证据 被引量:8
3
作者 雷刚林 廖林 +4 位作者 师俊 杜治利 罗俊成 程晓敢 陈汉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34-1342,共9页
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盆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奠定了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本文通过对棋北3井中新统—上新统沉积物岩性和重矿物组合的分析,建立了重矿物特征在地层剖面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根据棋北3井... 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盆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奠定了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本文通过对棋北3井中新统—上新统沉积物岩性和重矿物组合的分析,建立了重矿物特征在地层剖面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根据棋北3井重矿物含量及其组合随剖面向上变化的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稳定重矿物段、较不稳定重矿物段和不稳定重矿物段;重矿物源区分析表明,源区变质岩隆升剥蚀的分布范围随着剖面向上不断地增大,而中酸性岩浆岩分布范围在逐步减小。结合棋北3井沉积特征,提出了盆山过程的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并将西昆仑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的隆升活动划分为中新统安居安组和帕卡布拉克组下部沉积时期的相对稳定期、中新统帕卡布拉克组中上部沉积时期的阶段隆升期阶段隆升期和上新统阿图什组沉积时期的强烈隆升期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 构造事件 沉积记录 重矿物组合
下载PDF
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孢粉植物群 被引量:8
4
作者 吴玉书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7期750-756,共7页
通过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 (约 35°0 4′15″N ,10 7°43′30″E)富含小哺乳动物化石文王沟和小石沟剖面的化石孢粉研究 ,阐述了该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6 .5~ 3.4MaBP)的植被发展历史。约 6 .5Ma前为疏林草原 ,气候温湿。约 6... 通过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 (约 35°0 4′15″N ,10 7°43′30″E)富含小哺乳动物化石文王沟和小石沟剖面的化石孢粉研究 ,阐述了该区晚中新世—早上新世 (6 .5~ 3.4MaBP)的植被发展历史。约 6 .5Ma前为疏林草原 ,气候温湿。约 6 .5~ 5 .8MaBP ,为以藜 (Chenopalaceae)和蒿 (Artemisia)占绝对优势的荒漠或荒漠草原植被 ,反映气候冷干。 5 .8~ 3.4MaBP ,针阔叶林分布本区 ,以松 (Pinus)和桦 (Betula)为优势并有山核桃 (Carya)、油杉 (Keteleeria)、铁杉 (Tsug a)等少量亚热带植物存在 ,此时期气候暖湿。本区中新世末期气候事件与全球冷干气候事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古植被 古气候 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 雷家河 甘肃灵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周缘的晚新生代张扭性断层带 被引量:22
5
作者 李曰俊 孙龙德 +7 位作者 杨海军 张光亚 齐英敏 桑洪 王月然 刘亚雷 张强 文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瓦提凹陷周缘发育晚新生代正断层,其中第四纪的正断层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研究的新发现。这些正断层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沿沙井子断裂带、阿恰断裂带和吐木休克断裂带右阶式雁列状分布,构成右阶左旋张...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瓦提凹陷周缘发育晚新生代正断层,其中第四纪的正断层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研究的新发现。这些正断层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沿沙井子断裂带、阿恰断裂带和吐木休克断裂带右阶式雁列状分布,构成右阶左旋张扭性正断层带。剖面上,向下断达下古生界后不清楚,向上断至第四系上部,构成阶梯状或小型地堑(或负花状构造)构造。生长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正断层带形成于新近纪末,第四纪早-中期持续活动,到第四纪晚期停止活动。这些张扭性正断层带的成因是阿瓦提地块相对于周边地质体的顺时针旋转而致,其动力学来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一陆碰撞,在晚喜马拉雅山期依然持续作用而导致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 阿瓦提凹陷 上新世晚期-第四纪中期 正断层 张扭性断层带 顺时针旋转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鸟山—古董山地区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8 位作者 曾昌民 冯晓军 陈才 张亮 文磊 张强 梁华 姜红 贾铁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3-1043,共21页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塔格和玛扎塔格晚白垩世冲断构造带和玛南晚白垩世走滑断裂带,玛南断裂是玛扎塔格构造带与鸟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之间的调节断层。该期构造变形受控于南羌塘和拉萨地块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鸟山—古董山地区的断裂构造于中新世末基本定型。因帕米尔突刺楔入于塔里木和卡拉库姆之间,在塔西南地区形成一系列走滑断裂,包括玛扎塔格—罗斯塔格中新世末走滑断裂,古董山断裂是其派生断层。晚白垩世是研究区构造和圈闭的关键形成期,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以古近系底部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滑脱—冲断构造保护早期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鸟山和玛扎塔格构造带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玛南构造带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部 鸟山—古董山地区构造带 晚白垩世冲断层 中新世末走滑断裂 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滑脱—冲断层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两个钻孔的孢粉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阎顺 许英勤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0年第4期342-350,共9页
通过塔中1井和满西1井两个钻孔的孢粉特征.划分出7个组合带.上新世晚期.塔克拉玛干大部为草原和荒漠平原,河流沿岸生长着以榆为主的落叶阔叶林.第四纪以来气候干旱.北部以荒漠为主;南部以荒漠草原为主,平原河谷广泛分布着以扬、柳、榆... 通过塔中1井和满西1井两个钻孔的孢粉特征.划分出7个组合带.上新世晚期.塔克拉玛干大部为草原和荒漠平原,河流沿岸生长着以榆为主的落叶阔叶林.第四纪以来气候干旱.北部以荒漠为主;南部以荒漠草原为主,平原河谷广泛分布着以扬、柳、榆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根据古植被可以看出,上新古世有面积不大的沙漠出现,到第四纪北部沙漠发育,南部具阶段性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 上新世晚期 钻孔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环境
下载PDF
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剥蚀历史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凌逸云 张进江 +2 位作者 王佳敏 王洋 刘世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75-1388,共14页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过程,并探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地貌形态的耦合性。由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可能导致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冷却剥蚀在构造强烈时期主要由构... 本文利用裂变径迹方法研究藏南定结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的隆升和剥露过程,并探讨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地貌形态的耦合性。由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可能导致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GHC)的冷却剥蚀在构造强烈时期主要由构造活动控制,在构造活动平静期主要与外动力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在定结地区的GHC选取两个剖面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研究,剖面高程跨度为3800~4500m,其年代学结果范围为11~2Ma,揭示了中新世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的冷却剥蚀历史。不同的冷却剥蚀阶段具有不同的驱动力,中新世晚期11Ma左右的隆升剥蚀阶段,主要是由构造活动驱动;7~3Ma的缓慢冷却剥蚀阶段,构造活动趋于平静,主要与区域内的河流侵蚀作用密切相关;上新世晚期3Ma以来较快速的冷却剥蚀阶段,以河流侵蚀为主的外动力作用加强。定结GHC在3Ma以来冷却剥蚀速率迅速增强,并且驱动力主要为外动力地质作用,暗示了GHC经历了中新世强烈的构造隆升之后已经确定了现有地貌格局,在3Ma已达到显著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磷灰石裂变径迹 剥蚀速率 上新世晚期
下载PDF
甘肃西峰6.2~2.4MaB.P.红粘土中孢粉记录及古植被演化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杰 旺罗 +1 位作者 裴云鹏 彭淑贞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7-473,共7页
通过对甘肃西峰赵家川6.2~2.4MaB.P.红粘土地层的孢粉学研究,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显示该区在此阶段总体为干旱的草原环境,6.2~5.8MaB.P.为灌丛草原;5.8~4.2MaB.P.是稀疏森林草原,植被由大量中生性草本植物和少量喜湿... 通过对甘肃西峰赵家川6.2~2.4MaB.P.红粘土地层的孢粉学研究,建立了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显示该区在此阶段总体为干旱的草原环境,6.2~5.8MaB.P.为灌丛草原;5.8~4.2MaB.P.是稀疏森林草原,植被由大量中生性草本植物和少量喜湿性的乔木植物组成,反映当时气候相对湿润;4.2~2.4MaB.P.植被中旱生植物藜科和麻黄明显增多,反映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析认为研究区自6.2MaB.P.干旱草原环境的格局就已经形成。红粘土中孢粉记录的植被演化信息与青藏高原隆升有时代上的耦合性,也与北极冰盖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晚期-上新世红粘土 孢粉 甘肃西峰
下载PDF
人类起源地新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华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0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正】 人类起源问题,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在普遍接受从猿到人“一元发生论”的前提下,人类的起源地问题成为争论的热点。本文将依据中国云南禄丰古猿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结合地质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人类起源地应... 【正】 人类起源问题,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在普遍接受从猿到人“一元发生论”的前提下,人类的起源地问题成为争论的热点。本文将依据中国云南禄丰古猿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结合地质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人类起源地应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人科的起源地和人属的起源地。进而推论,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起源于单祖单中心,能制造石器的人属成员起源于单祖多中心。一、关于人类起源地讨论的简要回顾依据人类起源单祖论学说,现代人类只有一种共同的猿类祖先。那么,哪一种古猿是人类的祖先?这种古猿为什么会演变成人类?在何时何地区演变为人类?……从“人猿同祖论”确立至今,争论从未平息。考古发现,远古大猿化石只见于欧洲、亚洲和非洲。这就决定了只能在上述地区寻找人类的起源地。欧洲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的摇篮。因为,欧洲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祥地,在那里首先发现了古代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随着新的考古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丰古猿 人类起源 中国云南 人类化石 更新世早期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腊玛古猿 中新世 地质学 上新世晚期
下载PDF
碳酸盐碳同位素揭示的泥河湾盆地上新世中晚期C_(4)植物扩张历史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超飞 张振 +3 位作者 李月丛 王永 迟振卿 董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6-1198,共13页
植被中C_(4)植物比例与气候条件和生态系统类型密切相关,了解C_(4)植物扩张历史对于理解过去生态系统格局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在已有古地磁年代基础上,通过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NHA钻孔224.2~175.4 m段内243个沉... 植被中C_(4)植物比例与气候条件和生态系统类型密切相关,了解C_(4)植物扩张历史对于理解过去生态系统格局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在已有古地磁年代基础上,通过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NHA钻孔224.2~175.4 m段内243个沉积物样品的碳酸盐δ13C分析,结合δ18O、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等环境代用指标测试,揭示了泥河湾盆地上新世3.66~2.89 Ma期间的C4植物扩张历史。研究结果显示:1)泥河湾盆地3.66~2.89 Ma期间,δ13C均高于-7‰,且δ13C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指示了研究时段内泥河湾盆地C3、 C_(4)植物共存,C_(4)植物总体呈现出明显扩张的趋势,其中约3.58 Ma和约3.10 Ma为研究时段内两次最为明显的C_(4)植物扩张重要时间节点;2)3.58 Ma之前,δ13C多低于-5‰,植被以C_(3)植物为主,3.58~3.10 Ma期间δ13C含量在-5‰至-3‰之间波动,气候趋向干旱化方向发展,C_(4)植物所占比例有所增加;3)3.10 Ma之后的全球性冷干事件导致泥河湾盆地气候显著变冷变干,尤其是干旱化程度显著增强,δ13C多高于-3‰,指示泥河湾盆地C_(4)植物出现显著扩张,以C_(4)植物为主的草本植被占比可能超越C_(3)植物,成为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4)C_(4)植物扩张过程中,也存在数次波动,如在约3.46 Ma、约3.38 Ma、约3.28 Ma和约3.13 Ma等时段内出现数次持续时间较短的δ13C明显低值,分别可以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明显冷时期对应的MG6、 MG4、 M2和KM2相一致,但这些低值呈现出随时间推移,δ13C值逐渐升高的趋势,显示C4植物的影响逐渐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新世晚期 碳酸盐同位素 C_(4)植物扩张
原文传递
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paleoclimatic significances of late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sediments at site 882A,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被引量:3
12
作者 JIANG ZhaoXia LIU QingSo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2期323-331,共9页
Aeolian dust, a primary terrigenous component of ocean sediments,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because its transported distance, grain size and concentration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Aeolian dust, a primary terrigenous component of ocean sediments,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aleoclimatic evolution because its transported distance, grain size and concentration a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aeolian dust, the deposits at site Ocean Drilling Program (ODP) 882A in northwestern Pacific Ocean are divided into four grain-size fractions (<8, 8-16, 16-64, >64 μm) using the gravitativ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Detailed rock magnetism results show that magnetite and hematite ar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s for the dust components. In addition, the aeolian dust (<8 μm) represent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increases sharply at 2.73 Ma,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onset of major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contrast, the ice-rafted detritus (IRD) (>64 μm) contributes little to the magnetic enhancement of the sediments at 2.73 Ma. These new results greatly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during late Pliocene-early Pleistocene in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lian dust sediment rock magnetism MAGNETITE HEMATITE ODP site 882A the major glaci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