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民初上海剧坛概观
1
作者 吕茹 《电影评介》 2011年第3期102-104,共3页
清末民初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1923年南社解散),昆曲、徽剧、绍剧、粤剧、苏剧、京剧、甬剧、淮剧、话剧、锡剧、越剧、扬剧与各地滩簧先后涌入上海,以及上海本土衍生的沪剧、文明戏等与曲艺形式的变种滑稽戏相互竞演于上海滩,它们之... 清末民初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1923年南社解散),昆曲、徽剧、绍剧、粤剧、苏剧、京剧、甬剧、淮剧、话剧、锡剧、越剧、扬剧与各地滩簧先后涌入上海,以及上海本土衍生的沪剧、文明戏等与曲艺形式的变种滑稽戏相互竞演于上海滩,它们之间彼此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一起推动了"海派"戏剧的繁荣,使近代上海逐渐成为融汇创新与兼收并蓄的南方戏剧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上海剧坛 京剧 昆曲
下载PDF
走向“群众的艺术”——张庚戏剧批评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剧坛
2
作者 高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9-65,123,共8页
20世纪30年代,张庚是左翼作家联盟中的一员,他的戏剧批评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现实性,与当时的上海剧坛构成了密切的互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张庚戏剧批评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针对上海剧坛演员演技粗疏的状况和明星制的... 20世纪30年代,张庚是左翼作家联盟中的一员,他的戏剧批评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现实性,与当时的上海剧坛构成了密切的互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张庚戏剧批评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针对上海剧坛演员演技粗疏的状况和明星制的弊端,张庚提出“综合艺术”的概念,指出导演制是话剧的真正出路。其次,张庚以阶级分析为视角,对曹禺、洪深的剧作内容和世界观作了深刻的批判。最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救亡危机,剧运的中心不得不离开城市转向农村,为此张庚提出更为激进的设想,试图通过打破舞台而将戏剧变为“群众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庚 上海剧坛 舞台剧 群众的艺术
下载PDF
光绪元年的上海剧坛--从《申报》记载看近代演剧的商业化进程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柏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8,共12页
本文以《申报》为资料平台,通过详实的史料复现了光绪元年(1875年)上海剧坛的繁荣景象,并以此来阐发上海戏剧文化的商业化进程及其对近代演剧尤其是京剧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国制 上海剧坛 商业化 京剧
原文传递
荀慧生与1930年代京剧“四大名旦”的评选——以《戏剧月刊》《申报》等民国报刊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志勇 《文化遗产》 CSSCI 2017年第3期51-63,共13页
京剧"四大名旦"是对梅、程、荀、尚四位旦角名伶的特定称谓。它是1930年代初由上海捧荀慧生的"白党"策划并通过《戏剧月刊》"现代四大名旦"征文评选而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沪上色彩。尽管... 京剧"四大名旦"是对梅、程、荀、尚四位旦角名伶的特定称谓。它是1930年代初由上海捧荀慧生的"白党"策划并通过《戏剧月刊》"现代四大名旦"征文评选而产生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沪上色彩。尽管程、荀、尚三伶在"四大名旦"中的排序颇有争议,但这一名号负载着丰富的符号意义,被广泛认可和接纳,成为中国京剧旦角艺术的最高范本。本文从"四大名旦"术语生成史的角度考察其背后所蕴藏着的丰富讯息和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四大名旦 “白党”捧角 荀慧生 上海剧坛
下载PDF
上海戏剧2019:繁华盛景中的张望与忧虑
5
作者 李世涛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3,共10页
时至岁末,寒冬渐至,上海的戏剧舞台依旧热闹非凡,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刚刚落幕,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暨第五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便拉开了帷幕。回首2019年的上海剧坛,以“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 时至岁末,寒冬渐至,上海的戏剧舞台依旧热闹非凡,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刚刚落幕,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展演暨第五届“戏曲呼吸”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便拉开了帷幕。回首2019年的上海剧坛,以“向国庆献礼,向人民汇报”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隆重举行,静安现代戏剧谷、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国际喜剧节等各类常态化戏剧展演活动如期举办,每当夜幕降临,沪上一百多家剧院闪烁的霓虹灯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艺术节 戏剧舞台 小剧场戏曲 中国艺术节 上海剧坛 现代戏剧 上海戏剧 霓虹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