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古典园林曲水园空间结构中的网络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陆邵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0-64,共5页
通过运用网络和语言学的一些方法与理论,揭示了上海古典园林曲水园空间结构的网络特征及其三要素:单元空间(结点)/边界/联结。正是这种网络结构中的相似性和复杂性形成了曲水园中"藏与寻"的不尽之美。如果没有这种网络系统,... 通过运用网络和语言学的一些方法与理论,揭示了上海古典园林曲水园空间结构的网络特征及其三要素:单元空间(结点)/边界/联结。正是这种网络结构中的相似性和复杂性形成了曲水园中"藏与寻"的不尽之美。如果没有这种网络系统,园子将会失去诗意的连贯性、整体性以及内在情感表达的依存。尽管这一几何模型不能解释园林中所有的复杂现象和深层意义,但是这一网络模型不仅提供了一种重新洞察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的手段和巧妙利用有限的土地空间资源的策略,而且为如何处理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重构人居环境的相似性、多样性与复杂性提供一种灵活可行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复杂性 网络 空间结构 环境认知 上海古典园林
下载PDF
上海古典园林诗意生成的机制——以古漪园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陆邵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73-80,共8页
以嘉定古漪园为例探索了上海古典园林中诗意的生成机制。通过创新性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网络和语言学一些方法与理论,开拓性地揭示了古漪园诗意的双重特征:物质结构中的诗性格律、文化语义中的诗情隐喻,并集中体现在花园建构和环境认知... 以嘉定古漪园为例探索了上海古典园林中诗意的生成机制。通过创新性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网络和语言学一些方法与理论,开拓性地揭示了古漪园诗意的双重特征:物质结构中的诗性格律、文化语义中的诗情隐喻,并集中体现在花园建构和环境认知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承。同时,论文阐明了古漪园"绿竹漪漪"的诗意建构机制是以使用者美学体验为导向;这对当前上海城市人居环境改造建设是一种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 环境认知 叙事情节 使用者导向 上海古典园林
下载PDF
引景·入景·入境——试析上海古典园林洞门花窗艺术 被引量:7
3
作者 叶永 闫爱宾 《工业设计》 2019年第1期100-104,共5页
上海现存古典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重要部分,秋霞圃、豫园(含内园)、古漪园、醉白池、曲水园等主要园林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江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重要遗迹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本文自上海古典园林洞门花窗的分析入手,探讨... 上海现存古典园林是江南古典园林的重要部分,秋霞圃、豫园(含内园)、古漪园、醉白池、曲水园等主要园林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江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重要遗迹和中国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本文自上海古典园林洞门花窗的分析入手,探讨其从框景引景到入景、入境的营造手法,及造园者实用与观赏相统一、审美与文化相结合、自我与环境相融汇的认知特征与造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古典园林 洞门 花窗 景象营造
下载PDF
眼动追踪视野下上海古典园林文化基因的刻画 被引量:6
4
作者 陆邵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3-102,共10页
精准解读建成环境中的文化基因是地方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以上海古典园林为例,甄选10个典型场景以及国内外两组共30位测试者,借助眼动追踪技术与实验,通过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共性与差异性,来揭示被关注的典型文化基因与要素。实验表明... 精准解读建成环境中的文化基因是地方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以上海古典园林为例,甄选10个典型场景以及国内外两组共30位测试者,借助眼动追踪技术与实验,通过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共性与差异性,来揭示被关注的典型文化基因与要素。实验表明:其一,独特的建筑、花木、水景等景观要素获得两组测试群体共同的审美关注,这些要素对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可或缺;其二,主题性的场景与其文学性信息被国内测试群体注视的时间较长且次数较多,但未能唤起国外测试群体的关注与整体认知。进一步分析表明:园林场景中的文学性信息分布点与国内测试群体关注的兴趣区存在较高的耦合性,即拥有地方文化背景的测试群体的视觉认知偏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地方性文化基因的载体要素与其存在形式--主题性场景。主题性场景不仅是构成上海古典园林的基本单元,也是其文化基因的重要表征。对比实验也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测试群体审美习惯不一样:国内测试群体的视觉关注呈散点状,倾向于整体场景各要素的关系及其文化信息的认知;国外测试群体的关注点比较单一,更关注要素的物质美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古典园林 眼动 文化基因 主题性场景 空间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