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色旅游原真性认知体验的跨文化路径机理差异研究——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中外旅游者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郭英之 肖嘉颖 +1 位作者 谭慧敏 林立军 《泰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1-55,共15页
随着跨文化背景下旅游者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黑色旅游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将原真性理论与跨文化理论相结合,基于黑色旅游视角,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研究对象,从中外游客体验的跨文化视角,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法... 随着跨文化背景下旅游者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黑色旅游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将原真性理论与跨文化理论相结合,基于黑色旅游视角,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研究对象,从中外游客体验的跨文化视角,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法探讨中外游客在参观纪念馆前的动机和认知、参观过程中的原真性体验和参与度、参观后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六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归纳中外游客对黑色旅游认知体验上的跨文化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旅游者的原真性认知主要由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构成,而外国旅游者的原真性认知由客观主义原真性构成。动机和认知仅对中国旅游者的原真性认知产生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政府相关管理机构提供量化科学依据以及精准营销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真性理论 黑色旅游 跨文化体验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下载PDF
上海犹太难民自传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策略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晓倩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77,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的上海犹太难民自传为上海犹太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证材料,自传本身涉及的记忆问题为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从他者和自我两方面考察上海犹太难民自传开启的记忆空间,解读犹太难民在上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涌现的上海犹太难民自传为上海犹太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证材料,自传本身涉及的记忆问题为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文化记忆理论出发,从他者和自我两方面考察上海犹太难民自传开启的记忆空间,解读犹太难民在上海特殊环境下所面临的身份问题及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犹太难民 自传 文化记忆 身份
下载PDF
见微知著:宏观理念的微观表达——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俭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8-82,共5页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一座讲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如何保护犹太难民躲避纳粹迫害、安然度过二战的小型博物馆。以“民族友谊”为主要特色的展陈主题赋予了纪念馆表达“开放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观理念的天然优势,而如何全面...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一座讲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如何保护犹太难民躲避纳粹迫害、安然度过二战的小型博物馆。以“民族友谊”为主要特色的展陈主题赋予了纪念馆表达“开放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宏观理念的天然优势,而如何全面深刻、有效自然地表达这些理念则一直是纪念馆积极探索的课题。正值2020年纪念馆扩建,纪念馆将多年思考的成果运用在了新馆展陈的设计与布置之中。从空间布局、展品甄选、叙事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展品中探索理念诠释之路,并思考了同类小型博物馆表达宏观理念的原则和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宏观理念 小型博物馆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下载PDF
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中的犹太传统——兼论上海犹太难民自传的记忆结构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晓倩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6-92,共7页
自古以来,犹太人将上帝的记忆指令内化为个人的记忆义务。记忆为犹太人维系身份和延续文化提供有力保障,使之在几千年的流散岁月中“流而不散、流而不灭”。这其实要归功于他们很早就发展出的一套有效的记忆机制,其中涉及对民族具有奠... 自古以来,犹太人将上帝的记忆指令内化为个人的记忆义务。记忆为犹太人维系身份和延续文化提供有力保障,使之在几千年的流散岁月中“流而不散、流而不灭”。这其实要归功于他们很早就发展出的一套有效的记忆机制,其中涉及对民族具有奠基意义和规范定型作用的文化记忆以及传承它所需的记忆术。本文尝试在文化记忆理论的关照下,探讨犹太文化记忆的内涵、产生、传承和再生产,并结合论述上海犹太难民自传的记忆结构来揭示犹太文化记忆机制的基本原理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曼 文化记忆 集体记忆 犹太传统 上海犹太难民自传
下载PDF
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博物馆展览实践探索——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基本陈列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俭 《杭州文博》 2022年第1期78-83,共6页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一座讲述二战时期欧洲犹太人辗转上海避难,并与中国人民友爱互助、共同抵御法西斯残害故事的公共设施。其基本陈列传播的这段历史,是特殊背景下中犹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两个民族共同的信念和情感,也是对人类社会具有...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一座讲述二战时期欧洲犹太人辗转上海避难,并与中国人民友爱互助、共同抵御法西斯残害故事的公共设施。其基本陈列传播的这段历史,是特殊背景下中犹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两个民族共同的信念和情感,也是对人类社会具有启示意义的、一个需要让世界听到的中国故事。展览推出以来,备受各界关注。该展览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通过演进与升华并重的展览主题,提炼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史料挖掘整理,以及基于国际化视角的展陈方案开发,进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国际救济机制下的上海犹太难民救济工作(1945—1949)
6
作者 王健 韩易 《史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5,218,共13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有约1.5万名居住在上海,其去留成了主要问题。随着国际救济组织纷纷在沪设立办事处,上海犹太难民的救济工作也从一个地区性问题,纳入到国际难民救济的框架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有约1.5万名居住在上海,其去留成了主要问题。随着国际救济组织纷纷在沪设立办事处,上海犹太难民的救济工作也从一个地区性问题,纳入到国际难民救济的框架内。国际救济组织、中国政府、犹太组织三者共同构建起了国际救济机制,建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多国对话平台,引入国际救济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实际,创新救济措施,基本解决了物资和现金供给、身份认定、离沪移民这三个核心问题,阶段性地完成了上海犹太难民的救济工作。它见证了国际救济机制在中国的有效实践,体现战后中国承担起国际救济责任,谱写出近代中外合作人道主义救济史的独特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犹太难民 战后救济 国际救济组织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美犹联合分配委员会
原文传递
外国游客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感知研究——基于“猫途鹰”网站英语评论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珊珊 张翊晨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基于游客网络平台文本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游客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为提升旅游地的传播效果提供重要参考。为了解外国参观者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感知情况,基于NVivo的质性文本分析法,对该馆在全球旅游社交网站"猫途鹰"(TripAd... 基于游客网络平台文本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游客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为提升旅游地的传播效果提供重要参考。为了解外国参观者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感知情况,基于NVivo的质性文本分析法,对该馆在全球旅游社交网站"猫途鹰"(TripAdivsor)的英语评论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英语评论者对此馆整体评价很高,基本能接受"中国人在二战中救助了犹太难民"这一主题叙事,产生情感共鸣,认同纪念馆传达的"和平友善、包容开放"理念,并衍生出对西方难民问题、宗教问题、多民族共存共荣等现实话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外国游客 感知 “猫途鹰” 网站评论文本 文本分析
原文传递
制造“海上方舟”:1990年代以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空间的生产——基于行动者网络的视角 被引量:10
8
作者 单凌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5-126,共22页
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搭建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追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上海犹太难民的纪念空间是如何在由官方主导、各种社会力量介入的行动者网络中被生产出来的,并以此检验和反思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上海文化治理的... 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搭建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追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上海犹太难民的纪念空间是如何在由官方主导、各种社会力量介入的行动者网络中被生产出来的,并以此检验和反思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上海文化治理的逻辑经历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挪用特定地方形象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策略的过程,地方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先后提出"犹太人寻根地""上海城市文化遗产""海上方舟"三个强制通行点,通过利益赋予、征召、动员搭建不同的行动者关系网络,开启了纪念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随着行动者网络从单一走向多元,提篮桥街区面貌得到提升,带动了区域复兴和观光业的发展;上海与犹太人世界的交往得以重续;犹太难民对上海的认同感被逐步转译为这座城市"博爱"精神的体现,"方舟"叙事既与犹太人大屠杀记忆勾连,宣传中国的人权形象,又能培育国民的认同感。通过抽丝剥茧地分析这样一种"地方主导、跨国力量参与、渐进式更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个案展示出ANT应用于空间生产研究的潜力,同时也发现了若干在理论上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犹太难民 纪念空间 文化治理 行动者网络 空间生产
原文传递
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上海犹太难民自传的记忆书写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晓倩 《现代传记研究》 2022年第1期141-155,共15页
在犹太记忆传统中,自传是重要的记忆文本,关涉传主的个体记忆及其所属群体或民族的集体记忆。在上海犹太难民自传中,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形成了诸如共谋与反叛、建构与解构、记忆与遗忘等多重辩证关系,而与集体记忆的关联又促进了自... 在犹太记忆传统中,自传是重要的记忆文本,关涉传主的个体记忆及其所属群体或民族的集体记忆。在上海犹太难民自传中,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形成了诸如共谋与反叛、建构与解构、记忆与遗忘等多重辩证关系,而与集体记忆的关联又促进了自传主体的身份建构与认同。本文拟挑选三部最能体现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独特关联的代表性自传进行解读,从个体记忆的书写策略及其与集体记忆的关联互涉中理解上海犹太难民自传的创作理念与文化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犹太难民 自传 个体记忆 集体记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