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1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电影与节展建设:构筑城市文化的四重向度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星 李昕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6,共7页
电影具有推动艺术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引领市场经济、推进国家和城市文化建设等重要作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城市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梳理上海电影的历史与当下,透视上海电影文化特质及电影政策扶持的关系... 电影具有推动艺术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引领市场经济、推进国家和城市文化建设等重要作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城市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梳理上海电影的历史与当下,透视上海电影文化特质及电影政策扶持的关系,并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优劣与文化价值评价,探索电影如何利用城市节展找准定位,树立城市精神;同时,作为城市文化标志的电影节建设应在人文、特色、过程、审美这四重价值向度上发力,促进本土电影发展,形成国际影响力,打造新时代中国城市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 文化特质 上海国际电影 文化价值 城市文化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上海电影的音乐民族化探析
2
作者 郑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8-111,共4页
研究十七年时期上海电影的音乐民族化问题,首先应该明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历史源流,及其在十七年时期的时代延续。继而聚焦十七年电影的历史时期,以上海电影为研究对象,以电影音乐的民族化问题为切入点,探求上海电影音乐民族化之具体的... 研究十七年时期上海电影的音乐民族化问题,首先应该明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历史源流,及其在十七年时期的时代延续。继而聚焦十七年电影的历史时期,以上海电影为研究对象,以电影音乐的民族化问题为切入点,探求上海电影音乐民族化之具体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民族器具的规模化选用、民族音乐与电影元素的融合、民族音乐的情感蕴藉三个方面,并深刻表现了上海电影音乐民族化内在的人民美学的精神旨趣。该研究希求为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民族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上海电影 音乐民族化 人民美学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上海电影的商业演进与民族话语建构
3
作者 李清娟 张惠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99,共4页
上海作为民国时期的中西交会中心,面对外国电影的商业和文化侵略,上海电影建立起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和民族情感的双向商业化演进路径。本文通过阐述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商业演进的社会语境,明确了电影商业化的合理性。基于商业演进的视角,... 上海作为民国时期的中西交会中心,面对外国电影的商业和文化侵略,上海电影建立起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和民族情感的双向商业化演进路径。本文通过阐述民国时期上海电影商业演进的社会语境,明确了电影商业化的合理性。基于商业演进的视角,从国产电影运动对民族身份的认同建构、1920年代末上海电影的商业类型片探索、上海电影在抗战语境中的民族主义叙事和上海电影在战后颓废中的民族命运思考等方面,探究了上海电影中民族话语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上海电影 商业语境 民族话语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中的语码转换
4
作者 苗盼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19,共4页
因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多种语言的杂糅,上海电影中人物之间的言语交流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生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为了更好地传达电影中的情节含义,同时影响影片的情节走向及主旨表达。语码转换在上海电影中从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人物的... 因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多种语言的杂糅,上海电影中人物之间的言语交流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生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为了更好地传达电影中的情节含义,同时影响影片的情节走向及主旨表达。语码转换在上海电影中从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为受众呈现了有讲究、有格调的上海味道。语码转换将原意抽象地表达出来,加强了信息的传达效果。上海电影中的语码转换既呈现了上海城市空间的包容性,也蕴含了作为世界商业之都多元文化的杂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 语码转换 多元文化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上海电影对本土文艺的跨界融合研究
5
作者 马腾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07,共5页
中国电影初创期的显著特征就是与本土文艺的跨界融合,尤以20世纪20年代“默片”时期的上海电影为代表。电影对文明戏的承袭、借鉴与技术改良实现了“影戏”的基础过渡;电影对通俗文学的同构、重构与边界破除为电影民族化发展提供了养料... 中国电影初创期的显著特征就是与本土文艺的跨界融合,尤以20世纪20年代“默片”时期的上海电影为代表。电影对文明戏的承袭、借鉴与技术改良实现了“影戏”的基础过渡;电影对通俗文学的同构、重构与边界破除为电影民族化发展提供了养料;电影之于美术的编码、译码与价值释码为新时期影像美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分析该时期上海电影对本土文艺的跨界融合样态,梳理本土文艺反哺电影创作及赋能产业发展的路径,探讨跨界的底层逻辑、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 上海电影 本土文艺 跨界融合
下载PDF
抗战期间上海电影期刊的国防电影宣传
6
作者 徐国庆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2期69-81,共13页
抗日战争前后的“国防电影”,是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以宣传抗战和团结爱国为核心的、表现民族不屈意志的电影艺术潮流。当时上海的不少电影期刊在宣传国防电影方面,经历了氛围营造与理论铺垫、具象宣传与影响提升、隐性宣传与概念扩容... 抗日战争前后的“国防电影”,是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以宣传抗战和团结爱国为核心的、表现民族不屈意志的电影艺术潮流。当时上海的不少电影期刊在宣传国防电影方面,经历了氛围营造与理论铺垫、具象宣传与影响提升、隐性宣传与概念扩容三个阶段,延续了其一贯坚持的民族精神,展现了关注国家命运、把握时代指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期刊不仅拓展了国防电影的宣传形式和宣传空间,还增强和弘扬了社会大众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在出版界与电影界交织向前的征途中,上海电影期刊和国防电影共同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史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期刊 国防电影 民族立场 民族精神 宣传
下载PDF
偶然与必然--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兴衰之变(1977-1993)
7
作者 朱蕊蕾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1期51-54,共4页
译制片作为“世界的窗口”对于当代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是一段记忆的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为译制片带来了双重影响。上海电影译制厂于1957年4月成立,它是我国第一家专业译制外国影片的... 译制片作为“世界的窗口”对于当代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是一段记忆的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为译制片带来了双重影响。上海电影译制厂于1957年4月成立,它是我国第一家专业译制外国影片的电影厂。译制片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发展状况研究则以80年代译制片的兴衰变迁为研究对象,以上海电影译制厂为研究样本,探析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译制厂 改革开放 内参片 盗版VCD
下载PDF
凝视现代性: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文化与好莱坞因素 被引量:11
8
作者 姜玢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8-105,共8页
好莱坞作为中国文化的“他者”,在凝视与被凝视中,既解构又重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电影作为其中重要的媒介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中国的现代性。
关键词 现代性 上海电影 好莱坞
下载PDF
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罗岗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6-233,共8页
近年来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研究,有某种"去政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或从微观上发掘左翼电影与鸳鸯蝴蝶派电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它们共同归于"商业化"氛围的同时取消了政治的作用;或从宏观上强调上海作为... 近年来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研究,有某种"去政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或从微观上发掘左翼电影与鸳鸯蝴蝶派电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它们共同归于"商业化"氛围的同时取消了政治的作用;或从宏观上强调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其深厚的电影文化积累滋养了左翼电影,同时也软化了它的政治锋芒,甚至认为电影文化传统起到了某种纠正政治偏颇的作用……上述研究确实对我们在更宽广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左翼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但问题在于,如果取消了左翼电影的"政治性",那么,它在中国电影历程中的独特地位该如何来界定呢?本文认为,上海电影文化以及鸳鸯蝴蝶派电影固然对左翼电影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可是,左翼电影却因一种新的"政治"视角介入,超越了当时的商业电影,"回溯性"地将上海电影文化中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创造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高峰。本文以左翼电影中较有代表性的《神女》为例,对些进行了分析和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电影 鸳鸯蝴蝶派电影 上海电影文化
下载PDF
潮起潮落潮不息:上海电影翻译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邵毅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0,共6页
本文以当代翻译理论为视角,追溯上海电影翻译走过的足迹,探究曾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极大影响了中国民众文化却在九十年代后期走入低谷的上海电影翻译由盛转弱的深层因素,并探析了其未来的走向。对电影翻译的探察也是对同时期中国社会... 本文以当代翻译理论为视角,追溯上海电影翻译走过的足迹,探究曾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极大影响了中国民众文化却在九十年代后期走入低谷的上海电影翻译由盛转弱的深层因素,并探析了其未来的走向。对电影翻译的探察也是对同时期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侧面回望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翻译 当代翻译理论
下载PDF
早期上海电影中的市民形象 被引量:2
11
作者 邢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6,共6页
在以上海为表现对象的文艺作品中,"市井气"一直是被艺术创作者们所捕捉的上海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张爱玲和王安忆两位上海女作家都在其创作中对上海人的聪明、市侩而又从不过火的处事之道做过精彩的描述。但也因为这种市... 在以上海为表现对象的文艺作品中,"市井气"一直是被艺术创作者们所捕捉的上海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张爱玲和王安忆两位上海女作家都在其创作中对上海人的聪明、市侩而又从不过火的处事之道做过精彩的描述。但也因为这种市井气中掺杂着市侩、功利与狡黠,便也成为外地人或文化精英攻击上海人或上海文化的一个借口。事实上,上海"小市民"倍受指责的"交相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 交相利 王安忆 市井生活 上海文化 国产电影 近代上海 上海 电影 文艺作品
下载PDF
《清宫秘史》20年:上海电影传统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望莉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50-57,129,共8页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 香港永华影片公司摄于1948年的《清宫秘史》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艺术创作美学观念代表了中国电影的文人传统,更为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政治命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20世纪40到60年代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电影传统的内在联系,及其最终的分流。因此,文章将会以《清宫秘史》为案例,在对它进行历史性的梳理过程中,以期理解《清宫秘史》的主创者们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市文人/精英们是如何借家国/伦理叙事的书写,映射出从上海南下香港的知识分子对海派电影的传承。也正是香港与上海电影在互动与交流中使得当时香港电影成为"国族电影"中的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清宫秘史》 华语电影 上海电影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界女明星选举活动简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永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56-159,共4页
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女明星在上海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诸如"电影皇后"选举、"标准美人"加冠等女明星选举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大大促长了电影界的"明星制"风气,而各种势力则从各自的需要出发... 在20世纪30年代,电影女明星在上海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诸如"电影皇后"选举、"标准美人"加冠等女明星选举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大大促长了电影界的"明星制"风气,而各种势力则从各自的需要出发介入其中,反映出电影与社会的互动作用日益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上海电影 女明星选举活动
下载PDF
道德话题、人性的弱点与文化碰撞——20世纪40年代末上海电影文化现象的再思考
14
作者 金丹元 张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7-122,共6页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在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经典影片。重新对这一时期上海电影所显现出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运用通俗剧的叙事模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以中国传... 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在传统文化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了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经典影片。重新对这一时期上海电影所显现出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一方面是为了强调运用通俗剧的叙事模式来表达中国传统的伦理观,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话题为突破口,挖掘市民形象背后带有乡民意识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特征,是回应当时中国电影被欧风美雨所西化的有力方式。另一方面历史虽不会重复,但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汇的今天,又可能产生某种惊人的相似性,因此,20世纪40年代末的上海电影或许也可以给当前深受好莱坞影响,而传统特色正渐行渐远的中国电影以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上海电影 传统文化 通俗剧 道德话题 现代性 文化特征 审美
下载PDF
上海电影与延安电影的精神关联——导演袁牧之电影作品的创作启示
15
作者 冯岭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以袁牧之等电影人为代表的上海电影创作在某些方面,比如激进的思想倾向、坚定的政治立场等,都是延安以降中国"红色经典"的直接来源,而此后袁牧之在延安的创作,更直接促成了延安电影的诞生。延安创作的内在精神和审美趣味又给... 以袁牧之等电影人为代表的上海电影创作在某些方面,比如激进的思想倾向、坚定的政治立场等,都是延安以降中国"红色经典"的直接来源,而此后袁牧之在延安的创作,更直接促成了延安电影的诞生。延安创作的内在精神和审美趣味又给予日后上海文化以丰富、深刻和多方面的回馈。从某种意义说,它们在人民电影的形成以及民族解放运动二者之间具有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牧之 精神 上海电影 延安电影
下载PDF
引申的时间:当代上海电影中的未来想象
16
作者 汪黎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2-24,共3页
当代上海电影中的未来是一种引申意义上的时间,电影通过缝合、拟仿等一系列策略将尚未满足的消费社会欲望伪装成当下的样貌缝合进都市叙事中,并将其炮制成可资期许的未来。这样的"未来"基本上是悬浮在历史与反思真空地带的消... 当代上海电影中的未来是一种引申意义上的时间,电影通过缝合、拟仿等一系列策略将尚未满足的消费社会欲望伪装成当下的样貌缝合进都市叙事中,并将其炮制成可资期许的未来。这样的"未来"基本上是悬浮在历史与反思真空地带的消费社会拟像,它制造超真实的错觉,诱使未被满足的欲望不断膨胀,并获得虚假的合法性。"未来想象"中的上海则化身为消费社会大众欲望的象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上海电影 未来想象 消费社会 时间
下载PDF
沉思历史 展望未来 第八届上海电影节“中国电影百年论坛”学术纪要
17
作者 赵斌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5-98,共4页
关键词 第八届 上海电影 “中国电影百年论坛” 学术纪要 2005年 当代电影创作
下载PDF
电影产业的全社会沟通——试论上海电影节的公信力建设
18
作者 张敏 《新媒体与社会》 CSSCI 2017年第1期77-78,共2页
电影是以光电技术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荧幕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类型,电影更依赖于技术的支持和艺术的表现,另外还有社会和观众.所有的艺术都是沟通,电影的贡献在于为人与人的沟通提供了新的途径、创造了新的境界.电影节便是借助电影艺术... 电影是以光电技术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荧幕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类型,电影更依赖于技术的支持和艺术的表现,另外还有社会和观众.所有的艺术都是沟通,电影的贡献在于为人与人的沟通提供了新的途径、创造了新的境界.电影节便是借助电影艺术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 社会沟通 电影产业 公信力 艺术类型 光电技术 直接沟通 电影艺术
下载PDF
上海电影消费者态度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张迺英 张莉 《新经济》 2015年第32期10-11,共2页
上海电影产业近年来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而电影消费市场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本文从上海电影消费市场兴衰的主要影响因素消费者入手,对上海地区电影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对电影消费者态度的研究是... 上海电影产业近年来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而电影消费市场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本文从上海电影消费市场兴衰的主要影响因素消费者入手,对上海地区电影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对电影消费者态度的研究是基于态度的三成分学说,以态度的形成过程为基础进行论述。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对上海电影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因素有一个更加清楚和深层次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市场 消费者态度 三成分学说
下载PDF
上海电影的传统特色与形成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21,共3页
自电影进入我国以来,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一直引导着电影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以上影厂为代表的上海电影为我国电影事业以及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电影入手,对上海电影的传统特色与形成展开论... 自电影进入我国以来,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发祥地一直引导着电影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以上影厂为代表的上海电影为我国电影事业以及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电影入手,对上海电影的传统特色与形成展开论述。简要介绍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史,列举了受海派电影影响的上海电影的文化美学特征,并提出了目前上海电影显现出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电影 传统 发展 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