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巷弄“毛细血管”作为旧区风貌载体——上海老城厢更新改造的教学探索
1
作者 蔡永洁 《新建筑》 2024年第3期16-21,共6页
以上海老城厢为对象,通过设计实验探讨街区内部的巷弄体系——毛细血管——在旧城改造中对于风貌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与潜力。选取不同时空语境下的2轮毕业设计成果,从形态学、类型学视角分析6个设计案例中对待内部巷弄体系的立场与设计策... 以上海老城厢为对象,通过设计实验探讨街区内部的巷弄体系——毛细血管——在旧城改造中对于风貌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与潜力。选取不同时空语境下的2轮毕业设计成果,从形态学、类型学视角分析6个设计案例中对待内部巷弄体系的立场与设计策略,论证和总结不同策略对城市空间的影响,阐明保护巷弄的类型学特质是以毛细血管为线索的城市设计策略的关键。实验显示:保持巷弄的结构、形态、层级和空间尺度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建筑的类型可以多样;建筑与巷弄达成紧密的空间关系是设计操作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 巷弄体系 上海老城厢 旧城更新 城市设计 风貌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临时生活区环境设计及施工方案研究
2
作者 陈晟 《建筑施工》 2024年第9期1538-1541,共4页
以上海露香园(二期)建设者之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老城厢临时生活区的特点和难点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将历史风貌与临时生活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以景观绿化、BIM信息化技术、居住环境提升三方面优化老城厢临时生活区,提升建筑工人生活质量... 以上海露香园(二期)建设者之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老城厢临时生活区的特点和难点的现状进行梳理,并将历史风貌与临时生活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以景观绿化、BIM信息化技术、居住环境提升三方面优化老城厢临时生活区,提升建筑工人生活质量,将对周边居民和游客的影响降至最低。通过建设者之家提升企业形象、树立品牌价值。所提出的方法对今后老城厢临时生活区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临时住房 建筑工人 环境设计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文化肌理的生态口袋公园更新——以上海外滩街道“云之丘”花园为例
3
作者 陈玲 《花卉》 2024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在上海外滩街道“云之丘”公园更新中,为了更好地传承上海老城厢独特的文化肌理,巧妙地植入了“云之丘”文化、“海棠文化”,为营造公园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实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营造法则,海棠林下花境构建出城... 在上海外滩街道“云之丘”公园更新中,为了更好地传承上海老城厢独特的文化肌理,巧妙地植入了“云之丘”文化、“海棠文化”,为营造公园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环境,实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营造法则,海棠林下花境构建出城市中动植物共生共养的生态圈,实现了生态环境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公园绽放出独特的人文色彩与城市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文化肌理 生态 口袋公园 有机更新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共时特征及历时演化
4
作者 李加禾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5期121-123,共3页
本文以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从命名方式的角度分析近代、现代、当代上海老城厢地名的共时特征,归纳上海老城厢地名的历时演化规律,总结出上海老城厢地名演化的原因: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老城厢经济中心转移、城市化发展... 本文以上海老城厢道路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从命名方式的角度分析近代、现代、当代上海老城厢地名的共时特征,归纳上海老城厢地名的历时演化规律,总结出上海老城厢地名演化的原因: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老城厢经济中心转移、城市化发展使城市范围扩大、城市空间社会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地名 共时特征 历时演化规律
下载PDF
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复原研究
5
作者 李科江 庄葳 赵苑辰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176-180,184,共6页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复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和逻辑。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则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文章以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为明嘉靖时期和清光绪时期,以历史地...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复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和逻辑。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则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文章以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为明嘉靖时期和清光绪时期,以历史地图作为空间数据来源,辅以史料文献,运用GIS平台相关技术还原明嘉靖及清光绪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并从城市功能结构分布、城市街巷布局、城市建筑格局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图转译 明清时期 上海老城厢 空间格局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的密度变迁——-基于清末民初到解放初期土地流转形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更 岑伟 《城市建筑》 2016年第15期353-356,共4页
上海老城厢有一个基本的视觉意象—城市空间的高密度。区别于今天的规划分区制(Zoning)实现的城市密度和规模,上海老城厢的高密度主要源于民间的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透过个体的理性诉求与契约的空间博弈而形成的密度呈现。本文通过... 上海老城厢有一个基本的视觉意象—城市空间的高密度。区别于今天的规划分区制(Zoning)实现的城市密度和规模,上海老城厢的高密度主要源于民间的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透过个体的理性诉求与契约的空间博弈而形成的密度呈现。本文通过对上海老城厢房地交易、变更档案、民闯契约、行会资产账册等资料的研究以及实地走访调研,试图分析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主导下,上海老城厢高密度城市空闯的形成和变化,以及解放初期,国家权力的介入对城市高密度进程的干预和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高密度 土地流转 产权交易 博弈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里的口袋公园实践 被引量:17
7
作者 潘剑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46-50,共5页
上海老城厢位于上海中心城区,是上海城市建设中被遗忘的角落,需要通过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来提升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口袋公园具有占地面积小、布置灵活的优点,既能提升区域内景观面貌,又能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需求,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 上海老城厢位于上海中心城区,是上海城市建设中被遗忘的角落,需要通过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来提升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口袋公园具有占地面积小、布置灵活的优点,既能提升区域内景观面貌,又能满足周边居民的休闲需求,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分析上海老城区内的口袋公园案例,总结出口袋公园布置手法的要点,为老城区口袋公园更新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口袋公园 上海老城厢 城市更新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场域中的历史记忆 被引量:3
8
作者 古春霞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84,共5页
城市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延续历史记忆的有效介质。历史记忆作为记忆的一种社会属性,包含着个人和集体在时空中的体验,它是自我和社会存在的根基。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老城厢是集庙、园、市三种功能叠加所形成的三位... 城市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延续历史记忆的有效介质。历史记忆作为记忆的一种社会属性,包含着个人和集体在时空中的体验,它是自我和社会存在的根基。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老城厢是集庙、园、市三种功能叠加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每一条弄堂都有自己的习性和文化基因,随着记忆重塑,巩固着一定的惯习和意旨,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老城厢被不同时代的记忆主体想象和建构,具有很强的情感召唤功能,引发思考,塑造记忆,与文化传承密切相连。它受不同时空维度中历史记忆的互相影响,形成带有指向性的意义载体,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记忆当中,赋予了老城厢多重意象,而多种意象的叠加使老城厢呈现出独有的灵韵,生生不息,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城市向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时空维度 场域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城市设计附加图则的规划实践——以上海老城厢地区转型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宇黎 《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1期64-69,共6页
上海在近年的规划管理实践中提出"附加图则"的概念,使设计语言转化成为管理语言,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为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构建了新的平台。探索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上海老城厢地区功能与空间转型的... 上海在近年的规划管理实践中提出"附加图则"的概念,使设计语言转化成为管理语言,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为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的有效实施构建了新的平台。探索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上海老城厢地区功能与空间转型的需求与路径变化,以董家渡地区为例,探讨转变突出商务功能为主的中央商务区(CBD)为内涵更为多元复合的中央活力区(CAZ)引导功能转型、重塑公共空间、引导空间转型的规划路径。最后,通过董家渡地区附加图则的规划实践,总结城市设计附加图则的转译核心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附加图则 公共空间 上海老城厢
下载PDF
社区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案例
10
作者 郭砚涛 林涛 《地理科学研究》 2017年第4期230-242,共13页
近年来,社区旅游的迅速发展,这种旅游活动给社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旅游活动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各自对旅游活动影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感知态度差异。本文通过对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社区居民... 近年来,社区旅游的迅速发展,这种旅游活动给社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旅游活动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程度不同,其各自对旅游活动影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感知态度差异。本文通过对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社区居民等3个核心利益相关者走访和问卷调查,对42个旅游影响感知测项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梳理出7个旅游影响因子,并通过均值和方差分析测评了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态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第一,社区居民对旅游活动带来的影响感知最深刻,态度最强烈,旅游从业者居次,旅游者得分最低;这些核心旅游利益相关者肯定了旅游活动为社区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者明显感知到社区为旅游发展付出了较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且其在社区税收、管理水平和效果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水平,这种“成本–收益”不公平的现象基本符合社会交换理论。因此,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者感知到的更多旅游活动的消极影响;第三,旅游者主要感知到的是旅游活动对社区带来的积极影响。他们认为,旅游活动给社区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这些利益直接或间接分配给了社区居民及旅游从业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旅游 利益相关者 旅游影响 感知态度 上海老城厢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的现代化演变(1912—1947)
11
作者 黄中浩 《华中建筑》 2021年第8期105-110,共6页
该文通过分析历史地图与历史照片来探究上海老城厢地区在三次重要市政工程前后的城市空间变化,同时借助官方记录的县志与上海档案馆馆藏的当年信件,分析其背后的推动原因。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读与分析,发现上海老城厢地区自1912年以... 该文通过分析历史地图与历史照片来探究上海老城厢地区在三次重要市政工程前后的城市空间变化,同时借助官方记录的县志与上海档案馆馆藏的当年信件,分析其背后的推动原因。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料的研读与分析,发现上海老城厢地区自1912年以来,积极向租界学习城市管理制度,通过拆除城墙、填浜筑路与规划路网来推进城市空间现代化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城市空间 现代化
下载PDF
“活态博物馆”理念下历史风貌区规划的探讨——以上海老城厢文庙露香园地块为例
12
作者 何睿 孙源铎 《建筑与文化》 2018年第1期222-224,共3页
文章以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中西侧的文庙露香园地块为研究对象,借鉴"活态博物馆"的理念,对上海老城厢的传统风貌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城市遗产(街巷风貌、历史建筑、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进行梳理,并将活态博物馆的理念与上海... 文章以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中西侧的文庙露香园地块为研究对象,借鉴"活态博物馆"的理念,对上海老城厢的传统风貌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城市遗产(街巷风貌、历史建筑、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进行梳理,并将活态博物馆的理念与上海老城厢的实际情况结合,通过文化体验、社区生活、教育传承三方面落实规划,以历史文化为触媒,提升老城厢内居民生活质量,传承上海乡愁,激发老城厢的活力与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博物馆 历史风貌区规划 上海老城厢
下载PDF
里弄与里弄之外——上海老城厢近代居住建筑类型研究
13
作者 张劭祯 《城市建筑》 2021年第33期125-128,192,共5页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对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里弄建筑的研究中,相继出现了从风格、原型和空间要素角度出发的三种分类方法。但是,这些分类方法大都建立在对两租界所在区域的调查和概括上,对经历了不充分近代城... 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对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是在里弄建筑的研究中,相继出现了从风格、原型和空间要素角度出发的三种分类方法。但是,这些分类方法大都建立在对两租界所在区域的调查和概括上,对经历了不充分近代城市化过程的上海老城厢缺乏有力的解释。本文聚焦于明清时期上海县城所在的老城厢地区,尝试从建筑利用方式的角度,辨析出老城厢常见的公馆建筑、出租里弄和沿街市房三种居住建筑类型,进一步阐释它们的特征,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居住建筑 里弄 公馆建筑
下载PDF
基于城市色彩理论的上海市老城厢街区色彩研究
14
作者 李嘉颜 《色彩》 2024年第4期28-30,共3页
现代城市空间色彩规划必须注重凸显场所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基因,确保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表达质感、色彩、物象与价值符号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城市色彩理论出发,对上海老城厢的街区色彩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与实际案... 现代城市空间色彩规划必须注重凸显场所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基因,确保空间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表达质感、色彩、物象与价值符号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城市色彩理论出发,对上海老城厢的街区色彩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与实际案例研究,探讨了色彩在城市文化与环境中的应用及其对居民情感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城市色彩理论的溯源与界定、色彩调研、以及色彩感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色彩理论 上海老城厢 色彩调研 色彩感知
下载PDF
从水城关系看上海、青浦老城厢的变迁
15
作者 朱杭 《城市建筑》 2023年第20期56-59,共4页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有两处老城厢,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格局。文章将以水城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历史地图分析与文献研读,以时间为线索,解读两个老城厢从城水相依到填浜筑路的变迁过程。当下的两个老城厢均面临着保护与转型之间的矛盾,...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有两处老城厢,至今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格局。文章将以水城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历史地图分析与文献研读,以时间为线索,解读两个老城厢从城水相依到填浜筑路的变迁过程。当下的两个老城厢均面临着保护与转型之间的矛盾,并启动了城市片区更新与重塑公共空间的尝试,将从中提炼出水城关系处理的建议,为其他相似案例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城关系 上海老城厢 青浦城厢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平面格局的中尺度长期变迁探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钟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70,共15页
本文从城市历史形态学中康泽恩学派的研究思路出发,以上海老城厢,即上海旧县城平面格局的复原与长期演变考察为目的,尝试整合利用近代早期的大比例城市实测地图、明中叶的城市古地图、明清方志中留存的宋元城市形态相关记录这3种资料,... 本文从城市历史形态学中康泽恩学派的研究思路出发,以上海老城厢,即上海旧县城平面格局的复原与长期演变考察为目的,尝试整合利用近代早期的大比例城市实测地图、明中叶的城市古地图、明清方志中留存的宋元城市形态相关记录这3种资料,重点考察中古以来上海城镇平面格局中的街道及街道系统、建成区地块集聚形态这两个主因素的具体演化历程,进而获取若干不同时间断面较为清晰的复原方案,并藉以追溯上海城镇形态的长期变迁历史。同时,通过本案例的研究,探讨江南乃至我国城市历史形态研究中特征要素的提取、长期变化的规律及变化速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城镇平面格局 城市历史形态学 长期变迁研究
原文传递
失落的“高直+横漪”之路--从上海城市核心场域的变迁看老城厢历史地标群的再生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宇晖 徐瑞彤 +1 位作者 孙文达 万航 《建筑遗产》 2020年第3期27-35,共9页
源自城隍庙西园湖心亭场域的“高直+横漪”形态逻辑,及其背后隐含的价值趋向与精神力量,潜在地贯彻了上海的城市地标与核心场域变迁史,这种集体无意识般的动态风貌一致性,连同散布老城厢的众多“海洋系”地标,是这座滨海边城的城市空间... 源自城隍庙西园湖心亭场域的“高直+横漪”形态逻辑,及其背后隐含的价值趋向与精神力量,潜在地贯彻了上海的城市地标与核心场域变迁史,这种集体无意识般的动态风貌一致性,连同散布老城厢的众多“海洋系”地标,是这座滨海边城的城市空间自主发育到成熟之境的展现与支撑。文章尝试提出让上海老城厢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在同一动态逻辑与精神主题下交互呈现的“历史层理”与“风貌叠映”的理念。并畅想生成以城隍庙湖心亭水域为中心的“风貌涟漪与辐射”区域和自“也是园湖”沿乔家浜故道东流的线性“风貌之河”区域,以完善整座城市的风貌拼图与历史表述,推动老城厢以更生动有机的姿态,融入今日的城市发展更新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核心场域 “海洋系”地标群 保护 更新 湖心亭 乔家浜故道 历史层理 风貌叠映 形态逻辑
下载PDF
即“小”见大——基于城市形态学方法的近代上海小型里弄研究
18
作者 张劭祯 李颖春 袁菁 《建筑师》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本文基于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金家坊片区的调研,借鉴康泽恩城镇平面格局分析法,界定出“小型里弄”这一新的里弄建筑类型,从产权地块形态、土地利用方式和房屋建设主体三个层面,考察其空间特征,并对形态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驱... 本文基于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金家坊片区的调研,借鉴康泽恩城镇平面格局分析法,界定出“小型里弄”这一新的里弄建筑类型,从产权地块形态、土地利用方式和房屋建设主体三个层面,考察其空间特征,并对形态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驱动力进行初步探讨。研究丰富了对里弄建筑类型及空间多样性的认知,并为近代城市遗产的价值认定和保护对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城镇平面格局分析 产权地块 小型里弄 上海老城厢
下载PDF
上海老城厢庆成府项目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
19
作者 暴智浩 《上海城市发展》 2022年第3期37-44,共8页
近年来的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有不少历史街坊被成片拆除,城市的历史肌理、空间格局和历史记忆也随之消失。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旧改任务的完成,上海城市中心的开发用地已经日益减少,每一幅住宅用地都愈显珍贵。如何协调风貌保护与住... 近年来的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有不少历史街坊被成片拆除,城市的历史肌理、空间格局和历史记忆也随之消失。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旧改任务的完成,上海城市中心的开发用地已经日益减少,每一幅住宅用地都愈显珍贵。如何协调风貌保护与住宅开发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本文借助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区庆成府项目的前期规划过程,探讨项目规划和风貌设计的重点,以期为风貌区内类似住宅开发项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风貌区 住宅开发 住宅用地 风貌保护 风貌设计 上海老城厢 历史肌理 前期规划
原文传递
中古以来上海城内水系详考——兼论江南水乡背景下的城市微观肌理及基层行政空间之生成
20
作者 钟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61,共11页
基于江南水乡地区聚落—城镇的形态发生学分析,借助本地特有的近代早期大比例尺实测地图,并通过对相关特定文献的精查辑考,对明中叶筑城前后的上海城市水系提出了较高分辨率的复原方案,进而对当时发生的城市景观升级与城市微观肌理演替... 基于江南水乡地区聚落—城镇的形态发生学分析,借助本地特有的近代早期大比例尺实测地图,并通过对相关特定文献的精查辑考,对明中叶筑城前后的上海城市水系提出了较高分辨率的复原方案,进而对当时发生的城市景观升级与城市微观肌理演替做了若干定性检证;同时,还上溯考察了城内水系与保、图等基层行政组织的空间关联与早期历史渊源。试图说明,建立在江南水乡城镇历史形态学认知之上,以形态发生的视角针对性地甄别利用某些特定史料,详细描绘支浜与小河道的近代大比例尺地图,并综合分析传统景观留存较好的近现代局地典型样本,当为最大限度复原城市历史水系之最佳取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老城厢 城市水系 城市历史形态学 城市微观肌理 城市基层行政组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