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以1949年前的上海为讨论中心
1
作者 李培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73,共8页
尝试通过口述史记录、回忆录和个人传记等不同资料,探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上海人如何掌握上海城市生活的记忆和自我认同。此外,作为外来移居者,他们对非本地人和社会的观感如何,本地居民又如何看待他们?这种由各种... 尝试通过口述史记录、回忆录和个人传记等不同资料,探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移居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上海人如何掌握上海城市生活的记忆和自我认同。此外,作为外来移居者,他们对非本地人和社会的观感如何,本地居民又如何看待他们?这种由各种生活体验和相关人、事、物记忆所交叉组成的"上海时代"回忆,成为他们对"上海认同"的一个重要依据,最后是否可以转化为今日上海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怀旧 历史记忆 上海 上海文化认同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上海特色戏的内涵及意义
2
作者 倪君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28,共5页
清末民初海派京剧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沪地、沪人、沪事、沪语等上海本地特色元素的剧作,统称为"上海特色戏"。该类戏真实展现了上海的都市样貌,呈现出明显的写实审美观倾向,这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背景下上海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 清末民初海派京剧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沪地、沪人、沪事、沪语等上海本地特色元素的剧作,统称为"上海特色戏"。该类戏真实展现了上海的都市样貌,呈现出明显的写实审美观倾向,这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背景下上海民众主体意识的觉醒过程密切相关。上海特色戏展示了编演者和上海民众共同想象的上海,体现了社会转型背景下大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传达出大众的上海认同意识和个体觉醒意识,表征了20世纪初社会和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京剧 上海特色戏 写实审美观 上海认同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