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胸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俞同福 王德杭 +2 位作者 吴飞云 张思全 周科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7-489,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TA3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胸主动脉CTA3D血管成像。造影剂量按1.5~2.0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2种方法进行:①Bolus tracking法,即造影剂跟踪扫描;②test Bolus法,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实时三维重建(Real time 3D,RT3D)及Fly3D(VR),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及仿真内镜法(VE)。结果:58例中,11例正常,10例主动脉硬化,可见主动脉壁有不同程度的钙化斑。6例胸主动脉瘤和28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MPR及RT3D等成像,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体及夹层的真假腔和破裂口。3例主动脉缩窄可显示缩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结论:多排螺旋CTA3D胸主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 血管造影 三维成像
下载PDF
上消化道造影与食道三维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来斌 王松 +4 位作者 郑佳 李辉 郭浩然 张芳 冀舒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4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造影与食道三维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疑似食道癌患者,据病理检测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上消化道造影组84例及食道三维CT扫描组66例。统计两组食道癌检出率情况,比较两组诊断敏感...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造影与食道三维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疑似食道癌患者,据病理检测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上消化道造影组84例及食道三维CT扫描组66例。统计两组食道癌检出率情况,比较两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情况。结果150例患者经内镜病理活检,120例确诊为食道癌,其中早期食道癌70例,进展期食道癌50例。上消化道造影敏感性81.53%,特异性78.94%,准确率80.95%。CT三维扫描敏感性86.45%,特异性90.9%,准确率86.36%。上消化道造影组早期食道癌检出率82.9%,食道三维CT扫描组检出率为80.0%;上消化道造影组进展期食道癌80.0%,食道三维CT扫描组检出率为95.0。结论上消化道造影与食道三维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上消化道造影在早期食道癌诊断中准确率较高,食道三维CT扫描在进展期食道诊断中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癌 上消化道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采用16排多层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造影术可提高诊断的精确性
3
作者 Mollet N.R. Cademartiri F. +1 位作者 Krestin G.P. 郝广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6期56-57,共2页
We sought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coronary angiography(CA)to detect significant stenoses(< 50%lumen diameter reduction)-with that of invasive CA. The latest 16-row MS... We sought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coronary angiography(CA)to detect significant stenoses(< 50%lumen diameter reduction)-with that of invasive CA. The latest 16-row MSCT scanner has a faster rotation time(375 ms)and permits scanning with a higher X-ray tube current(500 to 600 mA)during MSCT CA when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canners. We studied 51 patients(37 men, mean age 58.9±10.0 years)with stable angina or atypical chest pain. Patients with pre-scan heart rates < 70 beats/min received oral beta-blockade. The heart was scanned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100 ml contrast(iodine content, 400 mg/ml). Mean scan time was 18.9±1.0 s. The MSCT scans were analyzed by two observers unaware of the results of invasive angiography, and all available coronary branches< 2 mm were included. Invasive CA demonstrated normal arteries in 16%(8 of 51), non-significant disease in 21%(11 of 51), single-vessel disease in 37%(19 of 51), and multivessel disease in 26%(13 of 51)of patients. There were 64 significant lesion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for detection of significant lesions on a segment-based analysis were 95%(61 of 64, 95%confidence interval [CI] 86 to 99), 98%(537 of 546, 95%CI 96 to 99), 87%(61 of 70, 95%CI 76 to 98), and 99%(537 of 540, 95%CI 98 to 99), re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ith angiographically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or significant lesions were correctly identified. Three of 11 patients with < 50%lesions were incorrectly classified as having single-vessel disease. The 16-row MSCT CA reliably detects significant coronary stenoses in patients with atypical chest pain or stable angina pector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体层摄影 造影 心脏扫描 非典型胸痛 严重病变 单支血管病变 稳定型心绞痛 管电流 管腔直径 阴性预测值
下载PDF
上消化道原发性淋巴瘤的钡剂造影与CT诊断
4
作者 任秀红 《中华当代医学》 2006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并有较完整的消化道造影,部分CT检查资料以及部分手术标本涂钡撮片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25例,包括胃24例,十二指肠...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与病理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并有较完整的消化道造影,部分CT检查资料以及部分手术标本涂钡撮片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25例,包括胃24例,十二指肠1例。结果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24例胃原发性淋巴瘤中单个较大的不规则充盈缺损10例,8例形成“牛眼”征;多个大小不等卵石样充盈缺损7例;单个巨大溃疡4例,1例表现为典型的“半月综合征”;多个大小不等浅淡龛影3例;6例胃腔变形,胃壁僵硬,蠕动减弱,与以上各类型并存。1例十二指肠原发性淋巴瘤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充盈缺损伴条形龛影。5例胃原发性淋巴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弥漫性胃壁增厚,增强后胃壁强化明显;4例腔内不规则形肿块,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25例病理组织学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24例,其中B细胞21例,T细胞3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结论气钡双重造影是诊断上消化道原发性淋巴瘤主要和首选的检壹方法。CT扫描是对气钡双重造影的补充,它可以观察胃及十二指肠壁受累的程度和范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肿瘤的TNM分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 原发性淋巴瘤 气钡双重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小肝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诊断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曾燕 赵建农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72-573,共2页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预后差,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肝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由于大部分血供丰富的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因此理想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预后差,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肝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由于大部分血供丰富的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因此理想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反映其血供特点,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小肝癌(直径≤3cm)的病灶检出率已经明显提高.本文将重点介绍小肝癌DSA、CT、MRI的诊断进展及影像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肝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原文传递
血管外渗探测技术预防MS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渗漏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祝红线 李相生 +2 位作者 王萍 樊红霞 张红莉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第12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334例CT增强扫描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832例和实验组12502例,对照组常规采用静脉套管针穿刺,实验组在采用静脉套管针的基础上均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 目的:探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334例CT增强扫描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832例和实验组12502例,对照组常规采用静脉套管针穿刺,实验组在采用静脉套管针的基础上均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比较2组患者造影剂渗漏情况。结果:对照组轻度渗漏5例,重度3例;实验组轻度渗漏25例。2组患者局部渗漏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72,P<0.01)。结论: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能有效减少造影剂渗漏的发生及减轻渗漏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渗探测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扫描 造影 渗漏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同时行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兵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第4期1658-1658,共1页
目的:探讨一次给药行CT增强扫描及静脉肾盂造影(IVP)两种检查的可能性、可行性、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35例需行CT增强扫描同时又需行IVP检查者,对其中30例利用自制压迫带,采用一次给药法先后完成两种检查;另5例则于CT增强扫描结束... 目的:探讨一次给药行CT增强扫描及静脉肾盂造影(IVP)两种检查的可能性、可行性、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35例需行CT增强扫描同时又需行IVP检查者,对其中30例利用自制压迫带,采用一次给药法先后完成两种检查;另5例则于CT增强扫描结束后,在CT机上通过扫定位像的方式模拟进行IVU检查。结果:通过一次给药先后完成CT增强扫描及IVP检查,总成功率达97.1%(34/35),其中在CT机上通过扫定位像的方式模拟进行IVP检查,成功率达100%(5/5)。结论:通过一次给药,先后完成CT增强扫描及IVP两种检查,可减少患者痛苦,缩短各种检查的周期,减少对比剂用量及其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给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扫描 静脉肾盂造影
下载PDF
双源CT扫描模式下间接CT静脉造影低能量与低千伏成像技术图像对比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斌 陆海华 +2 位作者 周煜奇 张玲芳 曹玉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242-2245,共4页
目的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下,对比分析间接CT静脉造影(ICTV)检查中低能量成像技术与低千伏成像技术的血管强化及图像质量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50例疑有肺血栓栓塞症(PTE)且行双源CT双能量多... 目的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下,对比分析间接CT静脉造影(ICTV)检查中低能量成像技术与低千伏成像技术的血管强化及图像质量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50例疑有肺血栓栓塞症(PTE)且行双源CT双能量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ICTV检查的患者,获取下肢深静脉50 keV单能量图像(A组)及80 kVp图像(B组),分别测量下腔静脉远端、右股静脉(腹股沟韧带水平)、右腘静脉(腘窝水平)血管CT值及图像噪声,评估主观图像质量。结果 50例患者中,11例检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其中9例检出PTE[3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例检出孤立性DVT。A组静脉CT值高于B组,A组图像噪声大于B组(P<0.05)。A组与B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下ICTV检查中,与低千伏(80 kVp)成像技术图像相比,低能量(50 keV)图像质量与之相仿,血管强化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下载PDF
重建技术及上胸部补充扫描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发现心外病灶的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满涛 范晓娥 +2 位作者 刘哲 刘小龙 齐敏 《安徽医药》 CAS 2022年第4期680-684,共5页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后,大视野重建技术及上胸部补充扫描对心外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30例因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行CCTA的病人,并且病人在行CCT...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后,大视野重建技术及上胸部补充扫描对心外病变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30例因可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行CCTA的病人,并且病人在行CCTA同时行补充上胸部CT检查。对CCTA图像进行大视野重建,而后将心外病灶分类,观察发现心外病灶分类情况;比较年龄<60岁组及年龄≥60岁组在大视野重建及补充上胸部CT扫描后心外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201例(201/230,87.39%)病人检出心外病灶293处,其中Ⅰ类病灶16处,Ⅱ类病灶51处,Ⅲ类病灶68处,Ⅳ类病灶158处;在发现的心外病灶数目中年龄≥60岁组占69.28%(203/293)高于<60岁组的30.72%(90/293);因发现Ⅰ类及Ⅱ类病灶而改变诊疗方案者共计62例,其中年龄<60岁组中20.38%的病人(21/103)改变了诊疗方案,≥60岁组中32.28%的病人(41/127)改变了诊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检查中大视野重建联合上胸部补充扫描则能基本覆盖胸部整个扫描范围,更能有效发现心外病灶,特别是在年龄较大的病人中,避免再次胸部扫描给病人带来的辐射剂量及检查费用的增加,部分地改变了胸痛病人的诊疗方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 心外病变 冠状动脉 补充扫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主动脉造影双低扫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冉 梁立华 《新医学》 2017年第4期213-216,共4页
目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ACTA)被认为是诊断主动脉病变首选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但ACTA辐射剂量较大。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ACTA检查辐射剂量的问题受到患者和放射科医师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 目前主动脉CT血管造影(ACTA)被认为是诊断主动脉病变首选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但ACTA辐射剂量较大。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ACTA检查辐射剂量的问题受到患者和放射科医师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在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的情况下合理降低CT辐射剂量已成为重要的技术理论课题之一。该文对近年来多层螺旋ACTA双低扫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多层螺旋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血管造影 低辐射剂量
下载PDF
PDCA管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1
作者 刘志芳 卢艳君 张碧红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2期2990-2992,共3页
目的探讨PDCA管理[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管理]在预防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松岗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拟行CT增强扫描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 目的探讨PDCA管理[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管理]在预防增强扫描患者造影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松岗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拟行CT增强扫描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PDCA管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发生率、外渗程度,以及检查过程中肢体移动、依从性、医疗纠纷发生率、对CT增强扫描认知、不良反应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外渗,对照组有10例发生外渗,且观察组的外渗以轻中度为主,对照组以中重度为主,两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检查过程中肢体移动率(2.22%vs 13.33%)、医疗纠纷发生率(0 vs 8.89%)、不良反应发生率(6.67%vs 22.22%)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88.89%vs 66.67%)、对CT增强扫描认知度评分[(12.62±2.75)分vs(8.12±2.03)分]、护理服务满意率(91.11%vs 71.11%)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管理可提高患者CT增加扫描过程中依从性,减少造影剂外渗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管理 CT增强扫描 造影剂外渗 预防 影像科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CTPA与V/Q扫描诊断肺栓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少娟 郭佑民 +3 位作者 李洪伦 金晨望 杨健 张毅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414-418,共5页
目的 以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 ,评价CT血管造影 (CTPA)和肺通气灌注扫描 (V/Q扫描 )对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关于CTPA诊断肺栓塞的中英文文献 ,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 目的 以肺动脉造影为金标准 ,评价CT血管造影 (CTPA)和肺通气灌注扫描 (V/Q扫描 )对肺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关于CTPA诊断肺栓塞的中英文文献 ,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 ,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将入选研究和一项多中心的V/Q扫描的研究结果进行加权定量合并 ,计算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其 95 %可信区间 ,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SROC) ,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两种检查方法与肺动脉造影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8篇评价CTPA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CTPA的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0 .86和 0 .90 ,V/Q扫描的汇总灵敏度和特异度为 0 .82和 0 .60。二者的SROC曲线下面积 (% )分别为 94.43和 81.90。CTPA与金标准肺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结论 CTPA诊断PE在准确性和确定性方面较V/Q扫描的价值高。鉴于CTPA的无创性及其与肺动脉造影结果的一致性 ,CTPA可作为肺动脉造影不能使用时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V/Q扫描 动脉造影 META分析 SROC
下载PDF
造影增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及毗邻占位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邓巍 姜海行 覃山羽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933-1937,共5页
目的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内镜(CE-EUS)对上消化道及毗邻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及毗邻占位性病变180例,均进行CE-EUS检查,通过观察实性占位的血流灌注增强特征作出初步诊断,... 目的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内镜(CE-EUS)对上消化道及毗邻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及毗邻占位性病变180例,均进行CE-EUS检查,通过观察实性占位的血流灌注增强特征作出初步诊断,并与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EUS-FNA)和(或)组织病理学结果、胆道刷检细胞学涂片结果、手术病理结果、CT、磁共振成像(MRI)及随访结果的综合判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总结分析各实性占位内镜超声造影特点。结果180例上消化道及毗邻占位中,CE-EUS与最终诊断符合169例,不符合11例,诊断符合率为93.9%。结论 CE-EUS可引导EUS-FNA穿刺,提高EUS-FNA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造影 造影增强超声内镜检查术 上消化道及毗邻占位 血流灌注特征 诊断
下载PDF
颅脑CTA触发扫描技术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雷 费锡峰 +4 位作者 张追阳 王东 吴文娟 耿跃然 华冬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71-1573,共3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对颅脑动脉造影的优化方法。资料与方法10名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层面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取得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得到触发扫描的理论阈值上限。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90HU、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对颅脑动脉造影的优化方法。资料与方法10名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层面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取得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得到触发扫描的理论阈值上限。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90HU、120HU、150HU和180HU),行64层螺旋CT颅脑CTA检查,测量动、静脉CT差值。结果采用CT阈值120HU触发组,脑动、静脉密度差异最大,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后处理图像质量最佳。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行颅脑CTA,在主动脉弓层面触发扫描并结合合理的扫描触发阈值,能够得到满意的颅内动脉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脑动脉 触发扫描
下载PDF
双能量CT肺动脉造影中Lung Vessels软件诊断肺动脉栓塞 被引量:4
15
作者 谢晓洁 邓亚敏 +3 位作者 韩丹 江杰 康绍磊 段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7-1830,共4页
目的评价双能量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中采用Lung Vessels软件诊断肺动脉栓塞(PE)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DE-CTPA扫描的可疑PE患者49例,采用Lung Vessels软件处理图像,记录病变血管的位置及数目,以CTPA结合临床作为诊断PE的金标准,按患者... 目的评价双能量CT肺动脉造影(DE-CTPA)中采用Lung Vessels软件诊断肺动脉栓塞(PE)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DE-CTPA扫描的可疑PE患者49例,采用Lung Vessels软件处理图像,记录病变血管的位置及数目,以CTPA结合临床作为诊断PE的金标准,按患者、段动脉及亚段动脉为单位计算Lung Vessels诊断P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TPA诊断PE患者29例,栓塞动脉共188支,包括段动脉138支,亚段动脉50支。分别以患者、段动脉及亚段动脉为单位,Lung Vessels诊断PE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96.55%(28/29)、45.00%(9/20)、71.79%(28/39)、90.00%(9/10),65.94%(91/138)、80.38%(598/744)、38.40%(91/237)、92.71%(598/645)和64.00%(32/50)、92.24%(1581/1714)、19.39%(32/165)、98.87%(1581/1599)。结论 DE-CTPA中采用Lung Vessels软件可直观显示肺血管,有助于提高对PE、尤其是段及亚段PE的诊断效能,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肺栓塞 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增强扫描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丽君 于香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52-153,共2页
关键词 造影 护理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增强扫描
下载PDF
双源Flash 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窄R-R间期曝光显示冠状动脉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汉纪 王锡明 +5 位作者 纪晓鹏 张丽 杨世锋 李海鸥 段艳华 程召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比较双源Flash 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序列扫描实验组(窄R-R间期)与对照组(宽R-R间期)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每组各纳入100例患者,采用前门控序列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通过care dose4D自动调节。实验组... 目的比较双源Flash 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序列扫描实验组(窄R-R间期)与对照组(宽R-R间期)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每组各纳入100例患者,采用前门控序列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通过care dose4D自动调节。实验组:当心率≤75次/min时,65%~75%R-R间期曝光;心率>75次/min时,35%~45%R-R间期曝光。对照组:35%~70%R-R间期曝光。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裁定。记录所有患者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实验组有53例、对照组有5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效辐射剂量(3.01±0.45)mSv,对照组有效辐射剂量(6.91±0.3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Flash CT前门控序列扫描窄R-R间期曝光在保证诊断准确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是冠心病患者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前门控序列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螺旋CT多体位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诊断胃肠道隆起性病变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延宏 孙衍伟 +4 位作者 姚卫江 夏国亮 岳伟 陈莹 徐志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体位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在胃肠道隆起性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经纤维内窥镜活检证实的胃癌及息肉患者 17例 ,大肠癌及息肉患者 4 4例 ,术前胃肠腔充气后经螺旋CT多体位扫描并进行图像处理 ,获得ACI(...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体位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在胃肠道隆起性病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经纤维内窥镜活检证实的胃癌及息肉患者 17例 ,大肠癌及息肉患者 4 4例 ,术前胃肠腔充气后经螺旋CT多体位扫描并进行图像处理 ,获得ACI(空气投影成像 )、CTVE(模拟内窥镜 )、MPR(多层面重建术 )及Ray -Sum(透明技术 )图像 ,然后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不同体位的螺旋CT扫描对各部位病灶的显示能力不同。各种重建图像对不同大小病灶的检出能力各异 :对于直径≤ 5 .0mm病变的检出 ,以CTVE最好 ,显示率达 6 0 % ,对于直径 6 .0~ 10 .0mm病变的检出 ,各种成像技术显示率相近 ,可达 78%~ 89% ,但均不及纤维内窥镜 ;对于直径 >10 .0mm病变的检出 ,各种成像技术均达 95 %以上 ,与纤维内窥镜相似。综合评估 ,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直径≤ 5 .0mm、6 .0~ 10 .0mm以及 >10 .0mm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6 5 %、97%、10 0 %。结论 :螺旋CT多体位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胃肠道隆起性病变中具有特殊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胃肠隆起性病变 多体位扫描 充气造影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肝脏动脉CTA智能触发扫描技术与预设时间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军荣 张玉兰 +2 位作者 王志炜 吴凤英 吴伟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智能触发扫描技术与预设时间法在肝脏动脉CTA检查中的对比分析。方法智能触发扫描技术与预设时间法进行比较:随机分组各行80例肝脏动脉CTA,智能触发扫描技术组以腹主动脉腹腔干水平为监测点,当峰值达到150Hu时,自动...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智能触发扫描技术与预设时间法在肝脏动脉CTA检查中的对比分析。方法智能触发扫描技术与预设时间法进行比较:随机分组各行80例肝脏动脉CTA,智能触发扫描技术组以腹主动脉腹腔干水平为监测点,当峰值达到150Hu时,自动触发扫描动脉期;预设时间法根据个体情况及经验设定扫描时间,一般动脉期为25~30秒,其余扫描参数及条件均一致。由三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以统一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智能触发扫描组优38例,占47.5%;良33例,占41.2%;合格8例,占10.0%;不合格1例,占1.3%。预设时间组优16例,占20.0%;良26例,占32.5%;合格31例,占38.7%;不合格7例,占8.8%。经X2检验分析,两组图像中达到优级、合格和不合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CT肝脏动脉CTA智能触发扫描技术较预设时间法更具有优势,能获得更优良的肝动脉图像质量及更准确的时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增强扫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下载PDF
脑膜中动脉的320排CT血管造影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皓帆 张钰 +1 位作者 郭若汨 黄明声 《新医学》 2017年第12期878-882,共5页
目的探讨脑膜中动脉(MMA)的320排CT血管造影(CTA)成像效果,比较MMA有异常供血及无异常供血者的CTA表现。方法按CTA结果将5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112条MMA分为病变组及对照组。病变组为存在由MMA供血颅内病灶的28例患者的患侧MMA,共28条;... 目的探讨脑膜中动脉(MMA)的320排CT血管造影(CTA)成像效果,比较MMA有异常供血及无异常供血者的CTA表现。方法按CTA结果将5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112条MMA分为病变组及对照组。病变组为存在由MMA供血颅内病灶的28例患者的患侧MMA,共28条;对照组为不存在由MMA供血颅内病灶的28例患者的MMA以及存在由MMA供血颅内病灶的28例患者的健侧MMA,共84条。观察比较2组脑膜中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 56例患者的112条MMA及其分支均能在CTA图像上清晰显示,均起源于上颌动脉。病变组动脉的颅外段的血管节段管径为(2.5±0.3)mm,对照组的为(1.4±0.3)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89,P<0.001)。病变组MMA出棘孔后分叉前主干管径为(2.0±0.5)mm,对照组为(1.1±0.3)m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1,P<0.001)。结论 320排CTA能清晰显示MMA的形态学特征,供血颅内病变的MMA较正常MMA管径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 血管造影 大脑 脑膜中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