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安地区上白垩统孢粉化石新知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学英 周山富 《复式油气田》 1995年第1期29-34,共6页
苏北盆地雀安断陷上白垩统盐系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型及被子植物演化特征命名为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孢粉化石带。自下而上,又细分为三个化石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泉头粉属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 苏北盆地雀安断陷上白垩统盐系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型及被子植物演化特征命名为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孢粉化石带。自下而上,又细分为三个化石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泉头粉属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拟千屈菜粉属亚带和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美丽粉属亚带。其时代分别为:森诺曼晚期、土仑早-中期和土仑晚期-森努力早、中期。当时古气侯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口组 孢粉化石 地质时代 上白垩世 地层
下载PDF
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强化北西伯利亚上白垩统生物地层对比:一种潜在的石油勘探
2
作者 Saha.,DL 汪善健 《矿业译文》 1996年第1期53-59,共7页
关键词 石油勘探 生物地层 上白垩世 油矿床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上白垩统至中新统碎屑楔状体在伦巴第南阿尔卑斯山脉变形史中的意义
3
作者 Riccardo Bersezio 王根发 《地质科学译丛》 1994年第4期26-35,共10页
发育在南阿尔卑斯山脉的上白垩统至中新统浊积岩系形成两大碎屑楔状体,代表阿尔卑斯山脉南界同造山期盆地的充填过程。上白垩统和渐新统—中新统碎屑楔状体记录了白垩纪和晚第三纪大多数重要的逆冲事件,依此可确定逆冲作用的发生时间。... 发育在南阿尔卑斯山脉的上白垩统至中新统浊积岩系形成两大碎屑楔状体,代表阿尔卑斯山脉南界同造山期盆地的充填过程。上白垩统和渐新统—中新统碎屑楔状体记录了白垩纪和晚第三纪大多数重要的逆冲事件,依此可确定逆冲作用的发生时间。这些逆冲构造作用影响了基底和盖层,并控制了盆地边缘的同构造活动性。在这两期逆冲构造运动之间,始新世—渐新世时侵入体入侵,晚始新世逆冲前缘向南推进,形成Ternate组碎屑沉积。晚第三纪的多期构造运动实际上是对先期构造的改造作用,形成了自北部的基底推覆体至南端的滑脱盖层一整套构造体系。最近一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Flessura Frontale”南部的褶皱逆冲带及其北面雁列的奥罗别叠瓦状背斜构造。从CROP 88实验所提供的地震图象资料可以看出,上述解释是正确的,目前的构造体系发育在一与南阿尔卑斯山脉隐伏前缘基底冲断层相连的滑脱层上,为异地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楔状体 阿尔卑期山脉 变形史 上白垩世
下载PDF
甘肃武都龙家沟盆地地层时代及发育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云翔 薛祥煦 《西北地质科学》 1994年第2期27-31,共5页
根据化石组合,龙家沟盆地的地层可划分为中侏罗统龙家沟组,上白垩统及上中新统保德组。龙家沟组是盆地的主体沉积,含有多层煤层及油页岩。保德组中发现有我国著名的“龙家沟三趾马动物群”.是保德期庙梁亚期的主要代表动物群之一。
关键词 盆地 中侏罗 上白垩世 地层时代 发育特征
下载PDF
河南省恐龙蛋化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世全 韩世敬 《河南地质》 1993年第1期44-51,共8页
河南省恐龙蛋化石比较丰富,为我国的重要产地。已发现4科、8属、12种。恐龙蛋是陆相上白垩统的最主要化石之一。本文初步讨论了蛋化石的时代与层位以及上、下白垩统及其与下第三系之间的接触关系,并据蛋化石的结构特点,结合微体动物、... 河南省恐龙蛋化石比较丰富,为我国的重要产地。已发现4科、8属、12种。恐龙蛋是陆相上白垩统的最主要化石之一。本文初步讨论了蛋化石的时代与层位以及上、下白垩统及其与下第三系之间的接触关系,并据蛋化石的结构特点,结合微体动物、植物化石,论述了白垩纪由温暖潮湿逐渐转变为炎热干燥的古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龙蛋 上白垩世 地层 古气候 化石
下载PDF
Episodes of subaerial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 linked to late Turonian/late Maastrichtian deep incursion of sea on the Indian continental block
6
作者 Syed A.Jafar 《Global Geology》 2016年第4期255-260,276,共7页
Late Cretaceous sea inundation of major continents, surprisingly did not affect Indian block except by two major subaerial events of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 Marion hotspot induced LIP of Mahajanga Flood Bas... Late Cretaceous sea inundation of major continents, surprisingly did not affect Indian block except by two major subaerial events of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LIPs). Marion hotspot induced LIP of Mahajanga Flood Basalt (ca. 92Ma) in Madagascar triggered high intensity earthquake along Narmada Lineament and permitted a short lived marine transgression during late Turonian with spectacular estuarine deposits of limited thickness, preserved as archive of “Greenhouse Climatic Record” ? Reunion hotspot induced LIP of Deccan Flood Basalt, stretching from western to eastern India around Rajahmundry area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for the unique fauna and flora preserved in the intertrappean beds straddling Cretaceous-Palaeogene boundary. This massive subaerial LIP (ca. 66Ma) permitted fairly deep penetration of sea along collision facing Subathu-Dogadda Line-ament during late Maastrichtian-Danian, but due to thick vegetation cover, tectonic disturbance and scarce out-crops the evidence is less straightforward than along Narmada r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S marine incursions Indian Block late Turonian-Narmada Basin Lineament Late Maastrici- tian-Subathu Dogadda Linea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