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道肿瘤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上皮间叶转变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乔媛媛 张达矜 +2 位作者 何立东 解鹏 赵晓航 《海军总医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3,9,共4页
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干细胞的关系,探寻肿瘤发生与转移的机制。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结肠癌模型C57小鼠,采集... 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干细胞的关系,探寻肿瘤发生与转移的机制。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结肠癌模型C57小鼠,采集全血,用免疫磁珠负性富集方法筛选循环肿瘤细胞,并且鉴定CTCs。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从细胞水平鉴定Snail、N-cadherin的表达及干细胞的标志。结果检测外周血中的上皮细胞的标志pan-CK+和CD45-,确定CTCs的存在。EMT的标记Snail和N-cadherin在细胞水平的表达升高,并且鉴定到肿瘤干细胞标志的细胞。结论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有些具有干细胞特性,并且可能通过EMT过程扩散到循环系统中,表明CTCs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上皮间叶转变 干细胞
下载PDF
上皮-间叶转变相关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石永利 吴鸿雁 +3 位作者 樊祥山 张明逸 叶庆 冯振卿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42-347,共6页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手术后肿瘤转移,而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是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探讨EMT相关蛋白Snail、Vimentin... 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手术后肿瘤转移,而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是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探讨EMT相关蛋白Snail、Vimentin、E-cadherin和β-catenin在NSCL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Snail、Vimentin、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在165例NSCL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NSCLC患者分组,分析Snail、Vimentin、E-cadherin和β-catenin蛋白在判断患者预后和生存情况中的作用。结果:165例NSCLC患者中,Snail、Vimentin、E-cadherin和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33.9%、66.7%和50.9%。E-cadherin的表达与Snail呈负相关(P<0.001),而与β-catenin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3)。Snail、Vimentin、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异常表达组的生存期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05 9,P=0.025 7,P=0.002 5)。上述任意两个蛋白的异常表达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P<0.001)。结论:EMT相关蛋白Snail、Vimentin和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三者中的任意2种蛋白异常表达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转变 SNAIL VIMENTIN E-cadherin/β-catenin复合体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下载PDF
癌肉瘤的上皮-间叶转变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众 李连宏 +1 位作者 王华新 谢丰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2,共4页
癌肉瘤(肉瘤样癌)单克隆源说依据为癌与肉瘤成分间存在组织学过渡性表型及二者遗传学的重叠改变,体外培养癌细胞在特异性生长因子、基质、TGFβ等信号及Smail等转录因子作用下,可由上皮转变为间叶表型(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 癌肉瘤(肉瘤样癌)单克隆源说依据为癌与肉瘤成分间存在组织学过渡性表型及二者遗传学的重叠改变,体外培养癌细胞在特异性生长因子、基质、TGFβ等信号及Smail等转录因子作用下,可由上皮转变为间叶表型(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人体癌肉瘤可观察到EMT;人体癌复发转移和移植时可转变为癌肉瘤;小鼠实验性癌肉瘤源于上皮。这几点表明,癌肉瘤是在上皮癌变时,上皮-间叶转变所致。癌肉瘤干细胞与癌干细胞有何差异值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肉瘤 上皮-转变 文献综述
下载PDF
TGF-β1诱导的上皮-间叶转变与肺纤维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石永利 孟凡青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7-530,共4页
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on,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迁移能力的间叶细胞的过程。近年研究发现TGF-β1诱导的EMT可能是组织器官纤维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好地理解肺纤维化中的EMT现象及其所涉及的信... 上皮-间叶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on,EMT)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变为具有迁移能力的间叶细胞的过程。近年研究发现TGF-β1诱导的EMT可能是组织器官纤维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更好地理解肺纤维化中的EMT现象及其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将为探索纤维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靶向治疗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肺泡上皮细胞 上皮-转变 转化生长因子-Β1 文献综述
下载PDF
EMT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变化和骨形成蛋白-7对其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少隆 宋梅 +1 位作者 阳韬 陈永平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11期133-137,共5页
目的观察EMT(上皮-间叶细胞转变)在小鼠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骨形成蛋白-7(BMP-7)治疗后对其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30只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18只)和治疗组(6只),模型组再按造模不同时间点分4、8、12周3个亚组,每... 目的观察EMT(上皮-间叶细胞转变)在小鼠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骨形成蛋白-7(BMP-7)治疗后对其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ICR小鼠30只分为对照组(6只)、模型组(18只)和治疗组(6只),模型组再按造模不同时间点分4、8、12周3个亚组,每组6只。模型组的小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制备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第8周开始腹腔注射人重组BMP-7持续4周。造模后各组小鼠下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清检测ALT、AST和白蛋白(Alb);肝组织经HE和Masson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病理变化;采用RT-PCR检测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12周可见完整假小叶形成;模型组血清ALT、AST升高、Alb降低,12周时达高峰,治疗组有所缓解,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纤维化的发生E钙黏蛋白的表达逐渐降低,BMP-7治疗组表达量相对于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α-SMA在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增高,BMP-7治疗组表达量相对于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随着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EMT过程逐渐加强,而BMP-7能抑制EM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转变 骨形成蛋白-7 肝纤维化
下载PDF
具有噻唑啉酮结构片段的c-Met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祁宝辉 杨颖 +3 位作者 何欢 岳续朋 张安勉 韦发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255-1264,共10页
目的设计合成含有噻唑啉酮结构片段的4-芳氧基-6,7-二取代喹啉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c-Met激酶抑制剂cabozantinib为先导物,结合课题组已有的构效关系,运用拼合原理及局部修饰的方法,通过亲核取代、硝化、还原... 目的设计合成含有噻唑啉酮结构片段的4-芳氧基-6,7-二取代喹啉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c-Met激酶抑制剂cabozantinib为先导物,结合课题组已有的构效关系,运用拼合原理及局部修饰的方法,通过亲核取代、硝化、还原及缩合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法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对其c-Met激酶抑制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采用实时动态活细胞成像法进一步评价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合成得到了17个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证。体外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c-Met激酶、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人肝癌细胞Hep G2及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m2对A549、Hep G2及MDA-MB-231具有较显著的杀伤作用,IC50值分别为2.45、4.01和1.05μmol·L-1。结论该系列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 上皮细胞转变因子 噻唑啉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