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混积特征及沉积演化
1
作者 曹岩刚 苏成 +7 位作者 王庆 彭叙凯 高冬 聂万才 周怀来 李悟 付斯一 冯荣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8,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为一套潮坪-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积层序,为了提高混积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在分析沉积演化背景基础上,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等多方面资料,探讨混积发育的... 鄂尔多斯盆地清涧-宜川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为一套潮坪-障壁岛-陆棚沉积体系,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积层序,为了提高混积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在分析沉积演化背景基础上,综合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等多方面资料,探讨混积发育的特征及沉积相类型,并对混积和混积层系进行沉积演化分析。结果表明:本溪组沉积类型主要为相缘混积,发育在潮间带、潮下带、潟湖和障壁岛的向陆一侧,大型混积层系发育规模较小;本溪组可以划分为SQ1、SQ2共2个三级沉积层序,其中SQ1和SQ2均可识别出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SQ2还可以识别出下降期体系域(FSST);相缘混积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的浅水区内,发育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发育在潮坪与潟湖、潟湖与障壁坪的过渡区域内,与潮坪砂岩和障壁砂岩相伴生,相缘混积与上覆的砂泥岩地层形成混积层系。研究成果可为混积储层预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 上石炭 混积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清涧-宜川地区
下载PDF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包汉勇 赵帅 +1 位作者 张莉 刘皓天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4,共13页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的沉积演化表现为:栖霞组—茅口组三段为开阔台地相;茅四段底部为台地-陆棚相,相带变化快,茅四段顶部为斜坡-陆棚相,地层被剥蚀、南厚北薄;吴家坪组一段(吴一段)底部为海陆过渡滨岸沼泽-潟湖相,吴一段顶部为台地-斜坡-陆棚相,斜坡-陆棚相带分布范围小、相变快;吴二段为斜坡-陆棚相沉积,从早至晚依次受控于古气候、火山活动和古气候、火山活动,沉积中—晚期古生产力较高,TOC均值大于8.00%。(2)研究区茅四段及吴二段陆棚相区发育2套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高灰质”的特征,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分别为19 m和25 m,孔隙类型以有机孔为主,结构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富碳凝灰岩薄夹层混合质页岩岩相、高碳凝灰岩薄夹层硅质页岩为优质岩相,孔隙度分别为6.27%和6.43%,TOC值分别为10.11%和9.35%,含气饱和度分别为92.59%和91.81%,脆性指数分别为55.24%和61.19%,是地质和工程的双“甜点”段。(3)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层状藻为主要有机质来源;在侏罗纪主排烃期,其构造稳定、二叠系烃源岩排烃较少,中侏罗纪—早白垩纪早期为主生气期,构造活动较弱,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好,现今已完成生气过程,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值约2.1%,勘探潜力巨大。(4)建南、龙驹坝、三星区块为有利勘探区,其中建南区块潜力最大;茅四段(3)小层及吴二段(3)小层为优质层系的靶窗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沉积演化 有机孔 斜坡-陆棚 “高有机碳-高灰质”页岩 吴家坪 茅口 中上二叠 川东红星地区
下载PDF
山东兖州煤田太原组类动物群及石炭-二叠系界线探讨 被引量:9
3
作者 朱玉英 张继胜 +2 位作者 贾强 张锡麒 王明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0-411,共12页
通过对山东兖州煤田太原组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类化石12属103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带三个亚带:Schwagerina带:3)Triticitesparvus-Quasifusulinalongissima亚带,2)Schwager... 通过对山东兖州煤田太原组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类化石12属103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带三个亚带:Schwagerina带:3)Triticitesparvus-Quasifusulinalongissima亚带,2)Schwagerinagregaria-Boultoniawillsi亚带,1)Quasifusulinapseudocayeuxi-Rugosofusulinavalida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蜓]类动物群 太原 下二叠 石炭-二叠系界线 兖州煤田 山东
下载PDF
山西沁水盆地东南部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聚煤环境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保玉 胡斌 +1 位作者 白建平 杨连超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7-688,共12页
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 山西沁水盆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含有重要的可采煤层和煤层气资源,并在该盆地东南部陵川县附城镇一带出露良好露头。基于对太原组露头剖面和部分钻孔资料的研究,综合分析了该组的岩性、沉积构造、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1)太原组灰岩形成于正常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湾(局限台地)2种沉积环境,其中,L1灰岩顶部、L2灰岩中下部、L4灰岩上部、L5灰岩顶部、L7灰岩顶部和L8灰岩形成于局限海湾环境,其他灰岩层均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2)根据太原组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6个岩性段,各段中的碎屑岩及所含煤层形成于障壁岛(砂岛)、潟湖和潮坪环境中;(3)通过对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的分析,识别出11种沉积序列类型,提出了太原组煤系发育的岛湖潮坪、局限海湾(潟湖)潮坪和滨岸潮坪等3种聚煤环境模式。该成果可为沁水盆地东南部太原组煤及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背景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石炭-二叠 太原 沉积环境 聚煤环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太原组风暴沉积特征及环境模式
5
作者 宋慧波 张彬 +4 位作者 于振锋 金毅 胡斌 牛永斌 张立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0-1383,共14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乡宁地区甘草山一带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主要分布在L2、L3、L4和L5灰岩层中。【方法】基于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研究,对该区碳酸盐岩风暴事件沉积序列中的侵蚀基底构造与生物...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乡宁地区甘草山一带下二叠统太原组灰岩中发育多层风暴沉积,主要分布在L2、L3、L4和L5灰岩层中。【方法】基于岩性、沉积构造、遗迹化石和沉积序列研究,对该区碳酸盐岩风暴事件沉积序列中的侵蚀基底构造与生物碎屑滞积层、粒序层、纹理层、生物成因构造(遗迹化石)和泥灰岩或灰质泥岩层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论述。【结果】根据不同灰岩层中风暴沉积序列的垂向组成特点,识别出5种风暴沉积类型:类型A沉积序列由波状侵蚀基底和粒序层两个沉积单元构成,发育于近岸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上的滨岸带;类型B沉积序列以波状侵蚀基底、粒序层和纹理层(丘状—洼状交错层理)三个层段为特征,产生于潮下带、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上部沉积环境;类型C由波状侵蚀基底、粒序层、纹理层(丘状—洼状交错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和顶部泥灰岩层等4个沉积单元组成,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下部沉积环境;类型D沉积序列由基底侵蚀及生物碎屑滞积层、粒序层、生物扰动层和泥灰岩层组成,出现于风暴浪基面附近的沉积环境;类型E则以微波状侵蚀基底、薄层粒序层、遗迹化石层和泥灰岩层构成为特点,发生在风暴浪基面附近及之下的浅海沉积环境。【结论】该研究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及其沉积环境提出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以对该地层中的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沉积环境分析和古地理重建方面的事件沉积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 风暴沉积 沉积环境 下二叠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河南鹤壁地区太原组有孔虫动物群及石炭-二叠系界限的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昌峰 王占磊 +2 位作者 周雅倩 黎虹玮 李中璇 《中国煤炭地质》 2013年第11期11-16,共6页
通过对华北地台河南鹤壁地区太原组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有孔虫化石18属33种,建立了一个区域性有孔虫动物组合带: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的属种类型、数量,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在... 通过对华北地台河南鹤壁地区太原组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有孔虫化石18属33种,建立了一个区域性有孔虫动物组合带: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的属种类型、数量,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比例变化情况,并根据化石组合带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鹤壁剖面有孔虫动物群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归于晚石炭世晚期的早期(C22-1),进而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进行探讨,界限应该放在第16层(泥岩)和第15层(灰岩)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 有孔虫合带 石炭-二叠 河南鹤壁
下载PDF
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时期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守民 张璐 +2 位作者 胡斌 宋慧波 刘顺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主要形成于陆表海环境,发育了一套以含铁矿和铝土矿的铁铝质泥岩为特色的潟湖相,间有潮坪、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及砂坝(障壁岛)相沉积。基于地层厚度、碳酸盐岩厚度和砂岩含量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 河南省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溪组沉积主要形成于陆表海环境,发育了一套以含铁矿和铝土矿的铁铝质泥岩为特色的潟湖相,间有潮坪、碳酸盐岩局限台地及砂坝(障壁岛)相沉积。基于地层厚度、碳酸盐岩厚度和砂岩含量等值线的变化趋势分析以及指相化石、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沉积组合类型,可划分出4种岩相区,包括滨岸潟湖泥岩相区,潟湖—潮坪砂岩、泥岩相区,局限台地碳酸盐岩、碎屑岩相区和砂坝(障壁岛)碎屑岩相区。当时沉积古地理特征表现为:豫西南为伏牛古陆,豫西为中条古陆,受该两条古陆的控制,沉积区域呈向东撒开的扇形;总体地势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中部有一较大水下隆起区;海水从南东和北东方向侵入河南并逐渐向西延伸;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侧的中条古陆;沉积最大厚度区位于豫北和豫东两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沉积相 本溪 上石炭下二叠 河南省
下载PDF
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平 张敏强 +4 位作者 许永哲 刘金水 杜学斌 胡小辉 陆永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25-2935,共11页
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隆组厚12~35m,沉积时期处于水体贫氧-厌氧的静水还原环境,为一套黑色碳质硅质泥页岩建造。页岩中钙硅质脆性矿物含量为65%~93%,粘... 基于实测剖面资料,对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隆组厚12~35m,沉积时期处于水体贫氧-厌氧的静水还原环境,为一套黑色碳质硅质泥页岩建造。页岩中钙硅质脆性矿物含量为65%~93%,粘土矿物含量5%~30%,总有机碳含量在2.05%~13.9%,有机质成熟度为1.45%~2%,属于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大隆组泥页岩储层孔隙度为0.476%,渗透率为0.001×10-3μm2,主要发育四类微孔(裂)隙:残余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隙、次生晶间孔和微裂隙(缝)。"高硅、高脆、高有机质丰度、孔隙发育"的四大储集特性表明大隆组海相黑色岩系具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 大隆 页岩气 储层特征 下扬子巢湖-泾县地区
下载PDF
河南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28
9
作者 胡斌 周方 宋慧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7-588,共12页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砂质滩、坝)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括Zoophycos brianeus,Zoophycos villae,Teic...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砂质滩、坝)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括Zoophycos brianeus,Zoophycos villae,Teichichnus rectus,Nereites isp.,Chondrites isp.,Rhizocorallium isp.,Thalassinoides suevicus,Ophiomorpha nodosa,Gordia marina,Taenidium satanassi和Planolites isp.等。这些遗迹化石多为全浮痕保存,少数为半浮痕表迹保存,其丰度较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与产状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识别出3种遗迹化石组合:(1)Zoophycos-Nereites遗迹组合,出现在水体相对较深、浪基面之下且沉积底层内氧气贫乏的远岸浅海沉积环境;(2)Zoophycos-Taenidium遗迹组合,产生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近岸浅海沉积环境;(3)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海岸带潮坪或海湾、潟湖沉积环境,遗迹化石往往保存在泥质灰岩或钙质粉砂岩和薄层细砂岩中。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焦作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的沉积环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浅海沉积环境 太原 下二叠 焦作地区
下载PDF
太原西山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碎屑锆石U-Pb定年约束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超 孙蓓蕾 曾凡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79-1587,共9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界向中生界过渡的重要地质历史转折时期,发生了地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石千峰组作为华北地台二叠系—三叠系过渡阶段沉积,其时代归属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至关重要。本文应用LA-MC-ICPMS...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界向中生界过渡的重要地质历史转折时期,发生了地史时期规模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石千峰组作为华北地台二叠系—三叠系过渡阶段沉积,其时代归属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准确划分至关重要。本文应用LA-MC-ICPMS对华北中部太原西山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刘家沟组中4件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4件砂岩样品(SNF、XM、K8、LJG)分别给出了最年轻锆石峰值年龄270Ma、296Ma、250Ma、262Ma,表明太原西山上石盒子组师脑峰砂岩(SNF)的沉积时间不早于270Ma,石千峰组底部K8砂岩(K8)沉积时间不早于250Ma。因此,太原西山地区石千峰组应归属于早三叠世,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应位于石千峰组K8砂岩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西山 石千峰 砂岩碎屑锆石 U-PB 定年 二叠-三叠系
下载PDF
北天山上石炭统奇尔古斯套组中发现早二叠世珊瑚化石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世平 胡云绪 +1 位作者 赵振明 冯益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48-652,共5页
新近于北天山艾维尔沟北原划为上石炭统的奇尔古斯套组火山岩系所夹灰岩中,采到了结节脊板杯珊瑚Cy-athocariniatuberculataSoshkina,其时代属于早二叠世,表明该区奇尔古斯套组的一部分应属下二叠统。另外,于头屯河原划为上石炭统的奇... 新近于北天山艾维尔沟北原划为上石炭统的奇尔古斯套组火山岩系所夹灰岩中,采到了结节脊板杯珊瑚Cy-athocariniatuberculataSoshkina,其时代属于早二叠世,表明该区奇尔古斯套组的一部分应属下二叠统。另外,于头屯河原划为上石炭统的奇尔古斯套组火山-碎屑岩系所含灰岩砾石中,采到伊万诺夫格鲁特珊瑚GrootiaivanoviDubrolyubova,时代属于晚石炭世,与达拉阶(即莫斯科阶)相当,故地层时代应晚于晚石炭世达拉期,根据区域对比推测该地层的一部分也应属于下二叠统。艾维尔沟一带早二叠世珊瑚化石的发现,表明北天山石炭纪强烈的拉张事件可以持续到早二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 奇尔古斯套 珊瑚化石 下二叠 二叠 上石炭
下载PDF
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Zoophycos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5
12
作者 平瑞 刘顺喜 +1 位作者 郭瑞睿 宋慧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1-566,共6页
河南省焦作地区太原组几乎每层灰岩中均含有Zoophycos,但大小、形态、丰度、分异度和充填物颜色各异.对太原组L1~L8灰岩层中Zoophycos的产状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Zoophycos在个体形态与大小、产状、充填物颜色、丰度上均存在... 河南省焦作地区太原组几乎每层灰岩中均含有Zoophycos,但大小、形态、丰度、分异度和充填物颜色各异.对太原组L1~L8灰岩层中Zoophycos的产状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Zoophycos在个体形态与大小、产状、充填物颜色、丰度上均存在的差异与沉积层岩性及沉积背景有关.在纵剖面上,从L1灰岩到L8灰岩,Zoophycos遗迹化石的颜色呈现规律变化,这与水深、岩性性质密不可分,在浅水、氧化环境中,遗迹化石充填物为红色、褐色,随着水深加大,氧气减少,颜色变为灰白、浅灰色、灰色、深灰色,当水深最大时,形成了黑色充填的Zoophycos遗迹化石(仅发育在L4中上部、L7中部和L8中上部).总体看来,焦作太原组碳酸盐岩的形成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侵,其最大海侵分别位于L4与L8灰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OOPHYCOS 演化特征 焦作地区 下二叠 太原
下载PDF
开江-梁平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岩石学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霞 郑荣才 +2 位作者 王炯 罗清林 胡忠贵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8,共12页
以露头剖面测量、单井岩芯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为依据,结合不同结构和成因类型白云岩(或白云石)的n(Mg)/n(Ca)比值,有序度和C、O、Sr同位素特征,对开江-梁平地区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发育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研究... 以露头剖面测量、单井岩芯观察和室内薄片鉴定为依据,结合不同结构和成因类型白云岩(或白云石)的n(Mg)/n(Ca)比值,有序度和C、O、Sr同位素特征,对开江-梁平地区长兴组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发育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研究区对储层破坏最大的成岩作用是胶结、压实-压溶、新生变形和次生矿物的充填等作用,而对储层贡献最大的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为埋藏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蚀和破裂等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的孔渗性,形成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溶孔、超大溶孔、溶洞和溶裂缝等多种次生孔隙类型组合的礁、滩相储层基本特征。在再造成岩序列和恢复孔隙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储层发育与孔隙演化的关系可得出如下几点结论:①有利的礁、滩相带决定了储层发育的位置和空间展布规律;②礁、滩复合体的多期次埋藏白云岩化是形成储层的基础;③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是改造储层和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江-梁平地区 二叠 长兴 成岩作用 孔隙类型及演化 成岩序列
下载PDF
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氧相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宋慧波 毕瑜珺 胡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的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 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的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物中δ^(13)C值大多在-0.8‰^-2‰之间。二者的V/(V+Ni)值均小于0.46,Ce/La值均小于1.5。反映其为富氧相,即氧化环境。(2)红褐色充填物中δ^(13)C值一般在-0.2‰^-0.9‰之间,V/(V+Ni)值大于0.46,反映其为贫氧相,即弱还原环境。(3)黑色充填物中δ^(13)C值最高,多数在0.2‰~1.6‰之间,Ce/La值大于1.8,反映其为厌氧相,即还原环境。综合分析上述特征,提出了3种古氧相(富氧相、贫氧相和厌氧相)的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的沉积背景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精细分析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直观的生物遗迹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古氧相 沉积环境 下二叠 太原 豫西地区
下载PDF
山西平朔矿区上石炭统太原组11号煤层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煤微环境 被引量:23
15
作者 秦勇 王文峰 +1 位作者 宋党育 张晓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49-260,共12页
山西平朔矿区上石炭统太原组11号煤层具有中硫、高灰、较高有机硫的特征,但其中各煤分层的基本性质差异较大,指示其成煤微环境显著变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Ca/ (Ca +Fe)、Th/U、Al/Ti、V/Zn、δEu、δCe可作为指示11号煤层沉积水介质盐... 山西平朔矿区上石炭统太原组11号煤层具有中硫、高灰、较高有机硫的特征,但其中各煤分层的基本性质差异较大,指示其成煤微环境显著变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Ca/ (Ca +Fe)、Th/U、Al/Ti、V/Zn、δEu、δCe可作为指示11号煤层沉积水介质盐度的标志,St,d、So ,d/Sp,d可分别作为指示水介质氧化还原程度和酸碱度的标志,Ad、V/I、ΣREE可作为指示水介质动力条件的标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煤层成煤微环境特征及其演化历程,认为11号煤层形成于波动式海进的半咸水—咸水沉积环境。在此过程中,海水对泥炭沼泽的影响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泥炭形成于微咸—半咸水条件,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第2阶段,泥炭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条件,水动力条件总体上相对较强,沼泽水体从逐渐加深演化为显著变浅;第3阶段,泥炭形成于半咸水环境,海水影响再次逐渐增强,在泥炭沼泽演化末期水体显著变深,动力条件明显减弱,还原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石炭 地球化学特征 微环境 太原 煤层 成煤 矿区 山西 水动力条件 地球化学研究 泥炭沼泽 水介质 半咸水 性质差异 氧化还原 环境特征 沉积环境 咸水环境 有机硫 标志 酸碱度 REE 演化 还原性 海水 水体 盐度 海进
下载PDF
山东淄博太原组有孔虫及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守军 原丽媛 +2 位作者 殷天涛 赵秀丽 崔肖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6-202,共7页
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地区太原组小有孔虫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11属2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有孔虫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小有孔虫化石组合带:I Bradyina-Plectogyra组合与II TetrataxisNodosaria-Pa... 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地区太原组小有孔虫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11属2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有孔虫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小有孔虫化石组合带:I Bradyina-Plectogyra组合与II TetrataxisNodosaria-Palaeotextularia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中华北其它地区的有孔虫进行对比,并结合前人对本区类化石的研究结果,确定了各组合带的地质时代: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第I组合带地质时代归为晚石炭世,第II组合带地质时代归为早二叠世,其层位相当于山东地区太原组类Pseudoschwagerina带之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 有孔虫动物群 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 淄博 山东
下载PDF
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太原组生物地层─—兼论石炭—二叠系分界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永栋 沈光隆 吴秀元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2期164-172,共9页
本文将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原上石炭统太原组划分为上、下二个段。太原组上段(剖面18—31层),含科以Pseudoschwagerina带及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属种为代表,牙形石Streptog-nat... 本文将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原上石炭统太原组划分为上、下二个段。太原组上段(剖面18—31层),含科以Pseudoschwagerina带及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属种为代表,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属为主,植物为东方鳞木类繁多,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以上古生物面貌应属于早二叠世。太原组下段(剖面1—17层),含科Medocris,Pseudostaffella,牙形石Idognathodusdellicatus,I.olavlformis等为主;植物以Neuropterispseudovata及Spherophyllumoblongiforlium最繁盛,其时代呈现浓厚晚石炭世特征。据上述情况,本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应置于太原组上、下段之间,这条界线比我国传统的划界位置低一些,而与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界线已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太原 石炭 二叠 界线划分 宁夏
下载PDF
内蒙葫鲁斯太上石炭统太原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维锋 王鑫峰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65-66,共2页
内蒙葫鲁斯太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中发现一套由辫状河进积到海盆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 2个亚相组成 ,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 内蒙葫鲁斯太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中发现一套由辫状河进积到海盆中而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 2个亚相组成 ,辫状河三角洲特征显著 ,明显有别于其它类型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主体是由含砾砂岩及中、粗粒砂岩组成的辫状河道沉积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它们由许多下粗上细的砂岩透镜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而成 ,单一透镜体最大厚度在 0 .5 - 2 .5m不等。三角洲中交错层理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石炭 辫状河三角洲 太原 鄂尔多斯盆地 沉积环境 砂岩
下载PDF
北京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煤层中玢岩脉同位素年龄的首次测定
19
作者 单业华 袁鼎 林舸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1期108-110,共3页
北京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煤层中玢岩脉同位素年龄的首次测定单业华袁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林舸(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长沙410013)北京西山位于华北地洼区中北部[1]。中生代地洼期发生的低—中级区域变... 北京西山上石炭统太原组煤层中玢岩脉同位素年龄的首次测定单业华袁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林舸(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长沙410013)北京西山位于华北地洼区中北部[1]。中生代地洼期发生的低—中级区域变质作用在我国东部地洼区不为多见,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石炭 太原 煤层 玢岩脉 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山东新汶煤田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及石炭 二叠系界线的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宋香锁 张锡麒 王明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8,共12页
通过对山东新汶煤田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化石 24 属 66 种,根据小有孔虫在太原组中的垂向分布和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 3 个小有孔虫组合:1. Bradyina samarica Palaeotextu laria angusta elongata 组合... 通过对山东新汶煤田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化石 24 属 66 种,根据小有孔虫在太原组中的垂向分布和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 3 个小有孔虫组合:1. Bradyina samarica Palaeotextu laria angusta elongata 组合,2. Nodosaria sinensis Tetrataxis 组合,3. Geinitzina postacarbonica 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的对比,本区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早二叠世,其层位大致相当于华北各地太原组艹蜓类的Pseudoschwagerina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有孔虫动物群 太原 二叠 化石 地质时代 界线 石炭-二叠 煤田 华北 层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