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程欣欣 张玲玲 +5 位作者 刘婉 刘莉 杨永超 高润 朱慧敏 张传文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 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13)和对照组(n=11)。对照组采用tDCS伪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Dual-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 scale,FMA-UL)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测评量表对患者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L、ADL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区与全脑FC分析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健侧M1区到患侧枕中回、健侧舌回、健侧角回FC降低(P<0.01);患侧M1区未见FC变化脑区。治疗后研究组健侧M1区到健侧小脑、健侧小脑蚓部FC降低,到患侧中央前回FC增加(P<0.01);患侧M1区到患侧小脑、患侧颞中回FC增加,到健侧中央前回FC降低(P<0.01)。结论:Dual-tDCS对大脑的神经调控作用可改善慢性期卒中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相关脑区的FC,可能是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tDCS 慢性期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功能连接 偏瘫
下载PDF
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2
作者 张金静 肖洪波 +4 位作者 杨骏 陈瑞全 朱宗俊 汪林英 乔晓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评分及伸腕主动运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基于FMA-UE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ICF评分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增加程度,ICF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腕AROM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镜像疗法 针刺
下载PDF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明 王斌 +2 位作者 贾凡 陈杰 唐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1-586,共6页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些年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脑卒中、脑电图、脑机接口、上肢、虚拟现实技术、功能性电刺激、外骨骼”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以“stroke、brain-computer interface、computer assistance、upper limb、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exoskeleton”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2022年。结果与结论:脑机接口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且被证明可以产生常规治疗无法实现的效果,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但是其机制尚未被完全阐释清楚。同时从脑机接口系统采集患者脑电信号的角度来看,准确地解码上肢运动的所有自由度以提供灵活和自然的控制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阐明脑机接口技术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恢复的特定神经机制,并确定脑机接口与外接设备相结合等康复方案,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脑电图 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综述
下载PDF
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奚娟 乔娇娇 陈璐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 目的 探讨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患者均实施基础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锻炼,研究组同时联合Bobath康复训练。干预前后,对比2组患者Fugl-Meyer量表(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定量表(SHSS)评分及患侧上肢Ashworth分级。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角度均大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S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中不同Ashworth分级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Ashworth分级0~Ⅰ+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SHS患者实施Bobath康复训练可提高上肢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可改善患者患侧上肢痉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Bobath康复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5
作者 周婷 白昕予 +2 位作者 孙甜 巩尊科 朱永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头穴透刺疗法)和观察组(47例,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疗法),对... 目的探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头穴透刺疗法)和观察组(47例,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和沃尔夫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及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ortical latency,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值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和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L和CMCT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上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水涵木针法 头穴透刺 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上肢肌力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指导下运动想象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6
作者 周静 杨远滨 +2 位作者 田浩林 朱朝喆 段炼 《中国康复》 202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筛选出想象策略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有... 目的:观察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筛选出想象策略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有效的想象策略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不固定想象内容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的想象策略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运动相关脑区兴奋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想象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理论模型及刺激靶点在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颜峰 王茂源 +4 位作者 罗云 陶茜 彭徐苗 胡浩 钟燕彪 《中医康复》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当前有三种理论模型指导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代偿模型基于脑的可塑性,半球间竞争模型强调平衡中风后两侧半球的兴奋性;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根据半球间竞... 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当前有三种理论模型指导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代偿模型基于脑的可塑性,半球间竞争模型强调平衡中风后两侧半球的兴奋性;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根据半球间竞争模型,采取低频抑制健侧半球或者是高频兴奋患侧半球的干预方法,但竞争模型可能不适用于严重脑卒中患者;在代偿模型和半球间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的双相模型;双相模型引入了结构保留度的概念,并将代偿模型带入研究视野、强调健侧半球对于严重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性,但当前并无衡量结构保留度的标准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会存在问题。因此,更好的标准化方法来区分中风的严重程度,可能有益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更好的临床应用。大部分研究也将刺激靶点关注在初级运动皮层,但刺激初级运动皮层不总是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为此,有研究提出了新的靶点和多靶点刺激的方法。本文简要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理论模型及相关刺激靶点在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以期更好的促进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重复经颅磁刺激 理论模型 刺激靶点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张丽琼 陈叶冬 +2 位作者 王娟 吴极 赵凯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738-2744,共7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为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例患脑卒中患者,根据Brunnstrom分期分为预后不良...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为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例患脑卒中患者,根据Brunnstrom分期分为预后不良组(n = 111例)和预后良好组(n = 8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基本情况和此次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并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合并肺部感染、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症和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明显多于预后良好组(P < 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白蛋白、认知功能障碍及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白蛋白水平低、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吞咽功能障碍会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9
作者 纪栋起 武亮 +2 位作者 李欢欢 靳沙沙 范维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3期177-180,共4页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使患者部分或完全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在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的幸福指数。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目前针对不同的患者如何选择最佳频率治疗,...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使患者部分或完全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在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影响了家庭的幸福指数。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目前针对不同的患者如何选择最佳频率治疗,尚未做出统一的定论。本研究主要根据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分期与脑损伤程度来分析高频、低频、联合治疗之间的疗效差异,并且针对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理论基础、作用靶点进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重复经颅磁刺激 高频 低频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孔安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5期31-35,共5页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2021年7月—2022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予以PNF绳带训练,研究组(75例)在此基础上予以r TMS。观察两组干预效果、上肢功能、神经功能。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评估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峰值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绳带训练联合rTMS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干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F绳带训练 脑卒中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48例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中枢神经特异蛋白的影响
11
作者 张兵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的影响。方法选择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病人,以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的影响。方法选择荆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病人,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训练组(n=48)、联合组(n=48),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训练组开展康复训练,联合组实施NME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2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通过中国卒中量表(CSS)、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RAT)分别判定病人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测定患侧腕关节背伸时主动活动度(AROM)。同时测定病人治疗前、治疗12周后血清BDNF、S100-β水平,并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CS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ARAT评分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增高(P<0.05),AROM均随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P<0.05),且时间和组间均有交互作用(P<0.05),其中联合组治疗12周后CSS、ARAT评分及AROM分别为(5.31±1.34)分、(34.73±6.21)分、(14.59±3.16)°,均明显优于训练组的(6.94±1.59)分、(31.81±5.47)分、(11.06±2.74)°(P<0.05);治疗12周后,两组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S100-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血清BDNF、S100-β水平分别为(18.83±4.52)μg/L、(0.27±0.06)μg/L,均明显优于训练组的(15.76±3.39)μg/L、(0.35±0.11)μg/L(P<0.05)。结论对脑卒中病人实施NMES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调节血清BDNF、S100-β水平,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显著增大A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运动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训练 神经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12
作者 覃朋 区瑞庆 吴锐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时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腕伸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分级。结果:干预2周、4周,两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两组上肢FMAS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Ⅲ级、Ⅳ级率均低于对照组,Ⅴ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4周,两组腕伸肌iEMG均升高,观察组腕伸肌iEM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提升其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 双侧 运动 训练
下载PDF
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
13
作者 赵洪凤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3期96-99,共4页
目的 观察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施行常规护理+动静脉内瘘操干预... 目的 观察动静脉内瘘操对透析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内瘘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施行常规护理+动静脉内瘘操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上肢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手臂弯曲次数等。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MSS评分分别是(28.02±3.31)分(肩部、前臂、肘部)、(36.41±2.91)分(手部、腕部)与(36.32±1.76)分(肩部、前臂、肘部)、(46.72±3.34)分(手部、腕部),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0.05)。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观察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30 s手臂弯曲次数分别是(16.43±1.95)次、(26.23±1.5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动静脉内瘘血液流速分别是(644.07±53.85)min/ml、(796.31±55.18)min/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透析患者练习动静脉内瘘操,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保证患者动静脉内流血流速的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操 上肢运动功能 内瘘血流速
下载PDF
穴位埋线联合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14
作者 王涛 崔莎莎 《光明中医》 2024年第5期846-849,共4页
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rTMS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 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rTMS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MEP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MEP潜伏期小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穴位埋线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颅超声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的功能影响
15
作者 邱月明 李宁 +3 位作者 王营 朱慧 张立帅 张明 《现代科学仪器》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探讨经颅超声刺激(TU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的功能影响。首先,根据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动作活... 探讨经颅超声刺激(TU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的功能影响。首先,根据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最后,治疗4、8周后,两组FMA-UE评分、FTHUE-HK分级、MAL-AOU评分、MAL-QO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TUS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超声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上肢疼痛程度的影响
16
作者 王月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86-488,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上肢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07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9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应用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及上肢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07月-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9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4例给予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组55例增加低频脉冲电刺激。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上肢疼痛程度。结果联合组后伸、前屈、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上肢、腕部、手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肩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部VAS评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减轻上肢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性抗阻训练 低频脉冲电刺激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肩关节活动度 上肢运动功能 上肢疼痛程度
下载PDF
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分析
17
作者 刘现锋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2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张店区中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张店区中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和镜像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取穴瘫痪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百会、四神聪)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Brotez手功能测试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患侧脑血流量、功能综合评估量表(FC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定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脑卒中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Brotez、FIM评分及脑前动脉、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CA、MBI、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NIHSS评分均将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镜像疗法有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及生活能力的改善,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镜像疗法 脑梗死 头针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针刺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用于脑卒中康复的价值及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8
作者 赵波 《大医生》 2024年第9期20-23,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用于脑卒中康复的价值,并分析其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诊治的7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用于脑卒中康复的价值,并分析其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诊治的72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中医证候积分、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身乏力、肢体麻木、手指无力、肢体酸软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MCA血流速度、ACA血流速度均升高,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FMA评分、MCA血流速度、AC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任务导向性训练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陈莉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76-79,共4页
探究观察对于本研究中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通过对其开展综合化的强制性运动疗法、电刺激后,详细对上肢运动功能带来的影响等进行分析。方法 2017年8月~2022年10月共3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组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物理疗法、... 探究观察对于本研究中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通过对其开展综合化的强制性运动疗法、电刺激后,详细对上肢运动功能带来的影响等进行分析。方法 2017年8月~2022年10月共30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组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联合干预);实验组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电刺激干预。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患者的运动功能和上肢功能水平指标。结果 治疗前运动、上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显效(48.00%)、治疗总疗效(98.00%)高于对照组(30.00%,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充分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电刺激综合干预,以及常规康复疗法治疗等有助于提高改善运动、上肢功能和临床疗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强制性运动疗法 电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疗效
下载PDF
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郭宇斌 张振华 +1 位作者 张宇飞 顾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759-761,共3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应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对上肢运动功能、腕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择取鹤壁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14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目的:分析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应用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对上肢运动功能、腕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择取鹤壁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14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4 w后,对比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腕关节活动度、表面肌电图。结果:训练后,实验组患者上肢、腕部、手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者腕关节桡偏、尺偏、背伸、掌屈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者三角肌前束平均肌电值(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AEMG)、冈上肌AEMG、斜方肌上部AEMG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双侧训练理论的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腕关节活动度及上肢神经传导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训练理论 对侧控制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