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运动模式下的上肢痉挛状态定量评定研究进展
1
作者 胡保华 王勇 +2 位作者 穆景颂 肖洪波 朱宗俊 《中国康复》 2024年第7期427-432,共6页
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1]。Lance[2]将痉挛状态定义为:一种因牵张反射亢进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多伴有腱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定义... 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1]。Lance[2]将痉挛状态定义为:一种因牵张反射亢进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多伴有腱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定义描述了被动运动模式下的痉挛状态特点,有其局限性,对痉挛状态的定位与描述不够精确。痉挛测量数据库(support program for assembly of a database for spasticity measurement,SPASM)小组将痉挛状态定义为:由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所引起的感觉运动控制失调,表现为肌肉间歇性或持续性非自主激活[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痉挛状态 定量评定 被动运动 主动运动
下载PDF
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国祥 包烨华 +1 位作者 纪晨彤 邹超 《针灸临床杂志》 2004年第6期17-18,共2页
目的 :观察针灸、湿热敷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高痉挛状态上肢的疗效 ;方法 6 7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35例 ;康复对照组 32例 ;结果 :治疗组在Brunnstrom、Ashworth分级Fugl -meyer积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关键词 中风 上肢高痉挛状态 针灸 中药
下载PDF
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加顺 孙茹 +3 位作者 王绚 王虹 张居婵 高潇 《中医药信息》 2016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研究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100例脑梗死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组(治疗组)和巴氯芬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法... 目的:研究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100例脑梗死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组(治疗组)和巴氯芬组(对照组),各50例。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法和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拮抗针法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的上肢痉挛状态,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巴氯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状态 改良强制性运动 拮抗针法
下载PDF
针灸结合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国祥 包烨华 +1 位作者 纪晨彤 邹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466-466,共1页
关键词 针灸 中药湿热敷 联合治疗 中风 上肢高痉挛状态 康复
下载PDF
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红 刘在新 《新疆中医药》 2008年第5期19-20,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病人随机分成针刺抗痉挛组和针刺常规组,选用不同穴位,分别于治疗2周、4周后用改良的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MAS)进行评分,以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病人随机分成针刺抗痉挛组和针刺常规组,选用不同穴位,分别于治疗2周、4周后用改良的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MAS)进行评分,以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抗痉挛组MAS评分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2周后MAS评分有减小趋势,治疗4周后抗痉挛组MAS评分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4周后MAS评分减小。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4周后常规组MAS评分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MAS评分无明显减小趋势。结论: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治疗足够的疗程是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取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 脑卒中 上肢痉挛状态
下载PDF
“调神解痉”针刺法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霍磊 傅凯丽 《广西中医药》 2018年第4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调神解痉"针刺法对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146例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3例,两组均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给予调神解痉针刺法,对照组予针刺阳明经穴位,两组每周给予6次针刺为1个疗程,共治疗... 目的:观察"调神解痉"针刺法对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146例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3例,两组均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给予调神解痉针刺法,对照组予针刺阳明经穴位,两组每周给予6次针刺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5%(P<0.05);两组治疗后FMA、Barthel、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SF-36评分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调神解痉"针刺法改善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显著,同时能增强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神解痉”针刺法 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张晓宁 李广一 +1 位作者 张竞文 杨鹏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127-128,共2页
在Rood技术基础上又添加方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研究此方案产生的效果。方法:纳入的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患者60例均是我院接收的,病例收集从2018年5月跨越到2020年12月,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各拥有病例数30例的2组... 在Rood技术基础上又添加方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研究此方案产生的效果。方法:纳入的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患者60例均是我院接收的,病例收集从2018年5月跨越到2020年12月,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各拥有病例数30例的2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上又加入Rood技术,观察组在此之上又辅助了方氏头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有了较大程度的升高,尤其是观察组明升高更多,P<0.05。结论: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头针 Rood技术 脑卒中 上肢屈肌痉挛状态
下载PDF
调任督脉配合局部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海浩 文洪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7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七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法、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七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法、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5周后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痉挛状态 针灸 调任督
下载PDF
脑卒中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经颅磁刺激联合物理治疗后皮质和脊髓兴奋性的变化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丽 巩小英 +3 位作者 贺蕾 刘丹 安红艳 王纪恒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91-92,共2页
目的探讨rTMS联合PT是否能调节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皮质和脊髓兴奋性并改善ULS。方法选择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rTMS联合PT治疗,对照组仅用PT治疗。采用改良的阿什沃思量... 目的探讨rTMS联合PT是否能调节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皮质和脊髓兴奋性并改善ULS。方法选择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rTMS联合PT治疗,对照组仅用PT治疗。采用改良的阿什沃思量表和磁刺激器(MSO)的输出强度测量患者ULS程度和皮层兴奋性。脊髓兴奋性通过基线时、治疗结束时和随访4周时正中神经的Hmax/Mmax比值来测量。结果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皮质兴奋性增强,MSO值低于对照组和基线(P<0.05);观察组在4周的随访中脊髓兴奋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明显降低(P<0.05),ULS症状减轻。结论rTMS联合PT治疗脑卒中痉挛性患者,可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降低脊髓的兴奋性,进而改善ULS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上肢痉挛状态 脑卒中 物理治疗
下载PDF
评价预防性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作用
10
作者 张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140-143,共4页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以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样本,掷硬币分组,即参考组、预防组,均有15例,前者行基础性护理,后者行预防性护理,研究在2022年5月-2023年5月落实,观察上肢状态,统计肩手综合征发生率...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以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样本,掷硬币分组,即参考组、预防组,均有15例,前者行基础性护理,后者行预防性护理,研究在2022年5月-2023年5月落实,观察上肢状态,统计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比较肩关节功能,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施护前测定上肢活动度并完成VAS评分的评估,结果在预防组、参考组无意义,P>0.05。施护后测定上肢活动度并完成VAS评分的评估,结果均有意义,预防组低于参考组,P<0.05。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有意义,预防组低于参考组,分别为6.67%、40.00%,P<0.05。对肩关节功能实施评估,所得优良率数据有意义,预防组高于参考组,分别为100.00%、66.67%,P<0.05。经多个方面对生活质量实施评估,所得数据有意义,预防组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效果好,可减少肩手综合征事件,不断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上肢状态 预防性护理 临床价值 肩手综合征
下载PDF
“金钩钓鱼”针法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孙润洁 田亮 +5 位作者 方晓丽 杜小正 朱博雯 宋忠阳 徐旋 秦晓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2-376,共5页
目的:比较"金钩钓鱼"针法结合Bobath技术与单纯运用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易化技术进行康... 目的:比较"金钩钓鱼"针法结合Bobath技术与单纯运用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易化技术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中府、天府、尺泽、曲池、间使、大陵行"金钩钓鱼"针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Fugl-Meyer评分和BI评分均有改善(均P<0.01),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80.0%(24/30,P<0.05)。结论:"金钩钓鱼"针法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优于单纯Bobath技术,可以有效缓解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钩钓鱼”针法 BOBATH技术 脑卒中 上肢痉挛状态
原文传递
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晓雷 王在东 +2 位作者 王秋妍 刘洋 张缙 《黑龙江中医药》 2018年第3期90-91,共2页
目的:研究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30例,并与普通针刺配合本体感觉神... 目的:研究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30例,并与普通针刺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法)治疗30例相比较,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痉挛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更显著,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总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ADL指数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ADL指数明显提高。结论:本研究通过基于外关穴通经接气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干预,此种方法优于普通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关穴 通经接气法 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
原文传递
克痉方湿热敷与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
13
作者 张雪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3年第12期121-123,共3页
目的 研究并分析克痉方湿热敷联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上肢的痉挛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所有患者... 目的 研究并分析克痉方湿热敷联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上肢的痉挛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克痉方湿热敷,比较两组上肢痉挛状态评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后,干预组等级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总满意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1 2,P<0.05)。结论 克痉方湿热敷联合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上肢的痉挛状态的干预作用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痉方湿热敷 康复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痉挛状态
原文传递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淑凯 郝海燕 +3 位作者 刘风辉 李卿 李学飞 杨伟红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15年第1期13-18,共6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cases of post-str...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eighty-eight cases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spastici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t the ratio of 1: 1, the group of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group A, 244 cases) and western medication group (group B, 244 cases). Coupled with rehabilitation, the patients in the group A were given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where five shu points were specifically selected, and three yang meridians of the hand were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with muscle region, and three yin meridians of the hand were treated with dermal needles; the patients in the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ation with piracetam injection and cerebroprotein hydrolysate included.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 among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ree weeks of continuous treatment, and upper limb spasticity and motor functions were observed through modified Asworth Scale and FugI-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For Asworth Scale,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group B (3.04 ± 1.29 vs 3.88 ± 1.54, P〈0.05); for FMA scale, group A was also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group B (48.67± 15.64 vs 42.96±14.72, P〈0.05); mitigations of motor status of upper limb joints in group A, such as remission of shoulder adduction (90.5%), pronation of forearm (70.7%), elbow joint flexion (73.1%), wrist joint flexion (80.9%) and finger flexion (88.1%),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group B (70.0%, 60.0%, 61.9%, 57.4%, 63.2%, all P〈0.05). Conclusion Goo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with combined with dermal needling on spasticity of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hemiparalysis is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dian sinew row needling dermal needling spasticity upper limbs stroke sequela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