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欣欣 张玲玲 +5 位作者 刘婉 刘莉 杨永超 高润 朱慧敏 张传文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 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13)和对照组(n=11)。对照组采用tDCS伪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Dual-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 scale,FMA-UL)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测评量表对患者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L、ADL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区与全脑FC分析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健侧M1区到患侧枕中回、健侧舌回、健侧角回FC降低(P<0.01);患侧M1区未见FC变化脑区。治疗后研究组健侧M1区到健侧小脑、健侧小脑蚓部FC降低,到患侧中央前回FC增加(P<0.01);患侧M1区到患侧小脑、患侧颞中回FC增加,到健侧中央前回FC降低(P<0.01)。结论:Dual-tDCS对大脑的神经调控作用可改善慢性期卒中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相关脑区的FC,可能是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tDCS 慢性期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功能连接 偏瘫
下载PDF
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奚娟 乔娇娇 陈璐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 目的 探讨Bobath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2组患者均实施基础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锻炼,研究组同时联合Bobath康复训练。干预前后,对比2组患者Fugl-Meyer量表(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定量表(SHSS)评分及患侧上肢Ashworth分级。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角度均大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患者S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2组患者中不同Ashworth分级患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Ashworth分级0~Ⅰ+级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SHS患者实施Bobath康复训练可提高上肢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可改善患者患侧上肢痉挛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Bobath康复训练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张金静 肖洪波 +4 位作者 杨骏 陈瑞全 朱宗俊 汪林英 乔晓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评分及伸腕主动运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基于FMA-UE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ICF评分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增加程度,ICF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腕AROM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镜像疗法 针刺
下载PDF
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4
作者 彭源 张熙斌 +7 位作者 梅伟文 吕艺宸 赵悦涵 潘瑶 张爱华 周洪雨 王奎 王鑫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36-1442,共7页
目的:以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区(premotor cortex,PMC)为刺激靶点,比较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 目的:以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区(premotor cortex,PMC)为刺激靶点,比较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到6周rTMS组、4周rTMS组和2周r TMS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5例。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分(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进行行为学评定,另外以非受累侧PMC为种子点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治疗后,2周rTMS组的FMA-UE和WMFT的评分与4周及6周rTMS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4周rTMS组的FMA-UE和WMFT的评分与6周rTMS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受累侧PMC区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显示,rTMS治疗后非受累侧PMC与同侧中央前回、对侧颞中回和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以非受累侧半球PMC为靶点的低频rTMS治疗可有效促进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与2周rTMS干预和6周rTMS干预相比,4周rTMS干预具有最佳的时间-效益比,这可能与其增强双侧半球间、非受累半球内皮质-皮质间的功能连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刺激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前运动皮质区 功能连接
下载PDF
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明 王斌 +2 位作者 贾凡 陈杰 唐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1-586,共6页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 背景:目前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干预已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治疗周期较长且人工成本较高。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特殊设备提取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处理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指令,可用于脑卒中后遗症的治疗。目的:分析和总结近些年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探讨脑机接口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脑卒中、脑电图、脑机接口、上肢、虚拟现实技术、功能性电刺激、外骨骼”为中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以“stroke、brain-computer interface、computer assistance、upper limb、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exoskeleton”为英文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2022年。结果与结论:脑机接口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且被证明可以产生常规治疗无法实现的效果,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但是其机制尚未被完全阐释清楚。同时从脑机接口系统采集患者脑电信号的角度来看,准确地解码上肢运动的所有自由度以提供灵活和自然的控制能力仍然是一个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阐明脑机接口技术促进脑卒中上肢运动恢复的特定神经机制,并确定脑机接口与外接设备相结合等康复方案,以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机接口 脑电图 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综述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提高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靶点选择和定位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刘灿欢 沈滢 +4 位作者 戴文骏 郭川 程怡慧 朱奕 王彤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3期294-303,共10页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负担。脑卒中后约30%~6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目前国内外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技术主要...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负担。脑卒中后约30%~6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目前国内外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技术主要为运动功能训练,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因为能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和诱导神经可塑性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已被指南列入A级推荐。但是相关临床研究还存在较大异质性,治疗效果受到靶点选择不同以及靶点定位准确性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关于新的刺激靶点及不同定位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加,本文对rTMS作用于初级运动皮层(M1区)、前运动皮层(PMC)等脑区的rTMS方案、疗效、作用机制及刺激靶点的定位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rTMS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磁刺激 刺激靶点 上肢运动功能 康复
下载PDF
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7
作者 周婷 白昕予 +2 位作者 孙甜 巩尊科 朱永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头穴透刺疗法)和观察组(47例,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疗法),对... 目的探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头穴透刺疗法)和观察组(47例,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和沃尔夫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及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ortical latency,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值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和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L和CMCT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上肢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水涵木针法 头穴透刺 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上肢肌力
下载PDF
理论模型及刺激靶点在重复经颅磁刺激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陈颜峰 王茂源 +4 位作者 罗云 陶茜 彭徐苗 胡浩 钟燕彪 《中医康复》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当前有三种理论模型指导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代偿模型基于脑的可塑性,半球间竞争模型强调平衡中风后两侧半球的兴奋性;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根据半球间竞... 重复经颅磁刺激已在临床中广泛用于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当前有三种理论模型指导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应用:代偿模型基于脑的可塑性,半球间竞争模型强调平衡中风后两侧半球的兴奋性;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研究主要是根据半球间竞争模型,采取低频抑制健侧半球或者是高频兴奋患侧半球的干预方法,但竞争模型可能不适用于严重脑卒中患者;在代偿模型和半球间竞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完善的双相模型;双相模型引入了结构保留度的概念,并将代偿模型带入研究视野、强调健侧半球对于严重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性,但当前并无衡量结构保留度的标准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会存在问题。因此,更好的标准化方法来区分中风的严重程度,可能有益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更好的临床应用。大部分研究也将刺激靶点关注在初级运动皮层,但刺激初级运动皮层不总是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为此,有研究提出了新的靶点和多靶点刺激的方法。本文简要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理论模型及相关刺激靶点在促进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以期更好的促进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重复经颅磁刺激 理论模型 刺激靶点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指导下运动想象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9
作者 周静 杨远滨 +2 位作者 田浩林 朱朝喆 段炼 《中国康复》 202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筛选出想象策略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有... 目的:观察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筛选出想象策略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有效的想象策略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不固定想象内容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的想象策略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运动相关脑区兴奋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想象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0
作者 于娟 周纯 +2 位作者 许健 张其乐 黄秀清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9期773-776,F0002,共5页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1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未改善组(n=82)和改善组(n=128)。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 目的 分析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障碍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1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分为未改善组(n=82)和改善组(n=128)。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障碍的相关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采用内部数据验证Nomogram模型临床效能。结果 认知障碍、偏侧忽略、情感障碍、痉挛、康复介入时间是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障碍的影响因素(OR分别=2.77、3.14、2.46、2.26、3.40,P均<0.05);Nomogram模型的C-index为0.77;当模型预测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障碍的风险阈值大于0.15时,为临床提供净收益。结论 认知障碍、偏侧忽略、情感障碍、痉挛、康复介入时间是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障碍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影响因素 Nomogram预测模型
下载PDF
软式康复机器人手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影响Meta分析
11
作者 余婷婷 沈宇薇 +1 位作者 万国盟 励建安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67-175,共9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软式康复机器人手套(SRG)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软式康复机器人手套(SRG)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disc)、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有关SRG干预脑卒中后上肢-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8月。主要结局指标包括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Wolf运动功能(WMFT)评分、握力、箱盒测试(BBT)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表示,计算其95%置信区间(CI)。根据I 2值判断异质性大小,若P≥0.10,I 2≤50%,各研究间不存在异质性或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P<0.1,I 2>50%,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篇文献,共计65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FMAUE评分明显更高[MD=8.05,95%CI(7.01,9.09),Z=15.20,P<0.000 01],MBI评分明显更高[MD=9.91,95%CI(2.65,17.17),Z=2.68,P=0.007],WMFT评分明显更高[MD=8.39,95%CI(6.99,9.78),Z=11.81,P<0.000 01],握力明显更高[SMD=0.39,95%CI(0.11,0.67),Z=2.75,P=0.006],ARAT评分明显更高[MD=11.18,95%CI(9.10,13.26),Z=10.53,P<0.000 01],BB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53,95%CI(-1.47,2.53),Z=0.52,P=0.60)]。结论 SRG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今后仍需纳入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s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功能 软式康复机器人手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模式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天昊 唐芷晴 +1 位作者 王荣荣 张皓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10期589-592,共4页
脑卒中幸存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独立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是重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本文对TMS作用机制及不同模式TM... 脑卒中幸存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独立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是重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康复。本文对TMS作用机制及不同模式TMS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已经有较多证据支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而θ节律爆发式磁刺激(TBS)及成对关联刺激(PAS)的研究较少,机制尚未明确且疗效争议较大。未来应进一步探索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新靶点及最佳治疗参数,为脑卒中患者制定个性化的TMS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经颅磁刺激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超声导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13
作者 刘薇 鲍善娟 +4 位作者 吴梦婷 朱文宗 金永喜 张蒙梦 杨迎民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12期31-36,共6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超声导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与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超声导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与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超声导入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表面肌电信号指标。结果:治疗4周、8周后,2组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改善情况均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因素对FMA、MBI评分的单独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对2组FMA、MBI评分的单独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4周后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治疗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活动时的肌电均方根(RMS)及积分肌电值(iEMG)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上述4项上肢肌电信号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超声导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气虚血瘀证疗效满意,能有效降低上肢肌张力,缓解肌痉挛症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气虚血瘀证 补阳还五汤 超声导入 生活质量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靳三针疗法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临床研究
14
作者 谢丹丹 龚伟 +1 位作者 陈露 戎军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1期124-128,共5页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靳三针疗法联合虚拟现实(VR)技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2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VR智...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靳三针疗法联合虚拟现实(VR)技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2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VR智能运动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VR智能运动训练联合靳三针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后评定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检测患、健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振幅(RMS),计算患、健侧RMS的比值。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定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与健侧的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2项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靳三针疗法联合VR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靳三针疗法 虚拟现实技术 表面肌电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张丽琼 陈叶冬 +2 位作者 王娟 吴极 赵凯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738-2744,共7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为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例患脑卒中患者,根据Brunnstrom分期分为预后不良...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为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例患脑卒中患者,根据Brunnstrom分期分为预后不良组(n = 111例)和预后良好组(n = 8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基本情况和此次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并使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预后不良组合并肺部感染、认知功能障碍、失语症和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明显多于预后良好组(P < 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白蛋白、认知功能障碍及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白蛋白水平低、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吞咽功能障碍会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功能的疗效
16
作者 谢敏 王梦寰 +1 位作者 耿宝峰 江钟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1期649-654,共6页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 目的:研究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2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上肢机器人、手功能机器人、治疗性作业活动等作业治疗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及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激活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UE、ARAT、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FMA-UE、ARAT、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FSS评分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EP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观察组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2组MEP波幅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感觉运动皮层和前额叶皮层被显著激活(PFDR<0.05)。结论:作业治疗可以改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taVNS联合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激活大脑感觉与运动皮层,促进大脑功能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作业治疗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覃朋 区瑞庆 吴锐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双侧运动训练,观察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干预4周时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腕伸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分级。结果:干预2周、4周,两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两组上肢FMAS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Ⅲ级、Ⅳ级率均低于对照组,Ⅴ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4周,两组腕伸肌iEMG均升高,观察组腕伸肌iEM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双侧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提升其上肢运动功能,进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 双侧 运动 训练
下载PDF
反复促通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18
作者 饶加强 邹园华 +2 位作者 龙菲 黄慧 李鑫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076-1081,共6页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出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伴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出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伴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试验组为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分法(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等项目对所有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 0.05),试验组患者MA对比未治疗时差异显著(P < 0.05),且试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反复促通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肌张力,使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促通疗法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康复
下载PDF
镜像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研究
19
作者 王青松 林毅 +2 位作者 刘德扬 丁旭东 张超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401-405,411,共6页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6月本院康复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MT组、rTMS组、联合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6月本院康复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MT组、rTMS组、联合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3~4 h/d,6 d/周,共4周;MT组、rTMS组分别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MT疗法、5Hz rTMS疗法;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MT及rTMS疗法。四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同时测量患侧脑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共65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MT组脱落2例,联合组脱落1例。经治疗后,四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优(P<0.05);四组患者CL和CMCT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MT组、rTMS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低于MT组和rTMS组(P<0.05)。结论:MT和rTMS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早期进行MT联合rTMS治疗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疗法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穴位埋线联合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涛 崔莎莎 《光明中医》 2024年第5期846-849,共4页
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rTMS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 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rTMS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MEP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MEP潜伏期小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穴位埋线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