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13)和对照组(n=11)。对照组采用tDCS伪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Dual-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 scale,FMA-UL)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测评量表对患者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L、ADL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区与全脑FC分析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健侧M1区到患侧枕中回、健侧舌回、健侧角回FC降低(P<0.01);患侧M1区未见FC变化脑区。治疗后研究组健侧M1区到健侧小脑、健侧小脑蚓部FC降低,到患侧中央前回FC增加(P<0.01);患侧M1区到患侧小脑、患侧颞中回FC增加,到健侧中央前回FC降低(P<0.01)。结论:Dual-tDCS对大脑的神经调控作用可改善慢性期卒中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相关脑区的FC,可能是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评分及伸腕主动运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基于FMA-UE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ICF评分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增加程度,ICF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腕AROM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展开更多
目的:以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区(premotor cortex,PMC)为刺激靶点,比较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目的:以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区(premotor cortex,PMC)为刺激靶点,比较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到6周rTMS组、4周rTMS组和2周r TMS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5例。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分(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进行行为学评定,另外以非受累侧PMC为种子点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治疗后,2周rTMS组的FMA-UE和WMFT的评分与4周及6周rTMS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4周rTMS组的FMA-UE和WMFT的评分与6周rTMS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受累侧PMC区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显示,rTMS治疗后非受累侧PMC与同侧中央前回、对侧颞中回和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以非受累侧半球PMC为靶点的低频rTMS治疗可有效促进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与2周rTMS干预和6周rTMS干预相比,4周rTMS干预具有最佳的时间-效益比,这可能与其增强双侧半球间、非受累半球内皮质-皮质间的功能连接有关。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目的系统评价上肢强化训练对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构建PICO架构,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上肢强化训练改善脑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10年1月至2024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包括1173例患者,涉及3种上肢强化训练。强制性运动疗法、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均可提高辅助手功能评分与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强制性运动疗法和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提高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可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在提高辅助手功能、上肢技能质量量表评分和Peabody精细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强制性运动疗法为最佳干预方式;在提高儿童生活功能量表评分方面,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为最佳干预方式。结论上肢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瘫儿童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精细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最好,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最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头穴透刺疗法)和观察组(47例,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疗法),对...目的探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头穴透刺疗法)和观察组(47例,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和沃尔夫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及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ortical latency,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值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和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L和CMCT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上肢肌力。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13)和对照组(n=11)。对照组采用tDCS伪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Dual-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 scale,FMA-UL)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测评量表对患者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L、ADL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区与全脑FC分析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健侧M1区到患侧枕中回、健侧舌回、健侧角回FC降低(P<0.01);患侧M1区未见FC变化脑区。治疗后研究组健侧M1区到健侧小脑、健侧小脑蚓部FC降低,到患侧中央前回FC增加(P<0.01);患侧M1区到患侧小脑、患侧颞中回FC增加,到健侧中央前回FC降低(P<0.01)。结论:Dual-tDCS对大脑的神经调控作用可改善慢性期卒中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相关脑区的FC,可能是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
文摘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评分及伸腕主动运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基于FMA-UE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ICF评分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增加程度,ICF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腕AROM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文摘目的:以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区(premotor cortex,PMC)为刺激靶点,比较不同治疗时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到6周rTMS组、4周rTMS组和2周r TMS组以及对照组,每组15例。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分(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进行行为学评定,另外以非受累侧PMC为种子点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治疗后,2周rTMS组的FMA-UE和WMFT的评分与4周及6周rTMS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4周rTMS组的FMA-UE和WMFT的评分与6周rTMS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受累侧PMC区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显示,rTMS治疗后非受累侧PMC与同侧中央前回、对侧颞中回和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以非受累侧半球PMC为靶点的低频rTMS治疗可有效促进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与2周rTMS干预和6周rTMS干预相比,4周rTMS干预具有最佳的时间-效益比,这可能与其增强双侧半球间、非受累半球内皮质-皮质间的功能连接有关。
文摘目的探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2月医院治疗的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头穴透刺疗法)和观察组(47例,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疗法),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和沃尔夫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及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ortical latency,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值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较高(P<0.05);两组治疗后FMA-UE评分、MBI评分和WMFT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偏瘫上肢肌力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CL和CMCT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采用滋水涵木针法联合头穴透刺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上肢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