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秦淮河底泥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灵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3年第5期41-42,共2页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分析了外秦淮河底泥中释放出的与黑臭有关的DO、COD、NH3-N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上覆水中COD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下降趋势,至第11d基本稳定;NH3-N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上升趋势,至第11d趋于稳定;DO质量浓度是从开始实验时的7m...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分析了外秦淮河底泥中释放出的与黑臭有关的DO、COD、NH3-N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上覆水中COD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下降趋势,至第11d基本稳定;NH3-N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上升趋势,至第11d趋于稳定;DO质量浓度是从开始实验时的7mg/L左右,很快下降至第11d的1mg/L以下才基本稳定。结果表明,外秦淮河底泥释放对上覆水水质有一定影响,并且这种释放有明显的梯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秦淮河 底泥释放 上覆水水质 静态模拟实验 梯度效应
下载PDF
麦坪乡关闭煤矿区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邓为难 刘方 +1 位作者 张玲 李准 《广西轻工业》 2009年第1期81-82,148,共3页
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关闭的煤矿区的河流底泥进行静置和扰动模拟释放实验,探讨河流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规律及其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扰动条件下和静置条件下,上覆水中pH都随释放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至第60d基... 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麦坪乡关闭的煤矿区的河流底泥进行静置和扰动模拟释放实验,探讨河流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规律及其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扰动条件下和静置条件下,上覆水中pH都随释放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至第60d基本稳定;静置和扰动条件下上覆水的电导率值、SO42-、Fe、Mn的浓度随释放时间的增加都呈上升趋势。河流底泥上覆水的pH平均值达2.78,SO42-、Fe、Mn的平均浓度分别达222mg/L、2.3mg/L、5.0mg/L,关闭煤矿区污染河流底泥SO42-、Fe、Mn的释放对上覆水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废 河流底泥 污染物释放 上覆水水质
下载PDF
煤矿区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玲 刘方 +1 位作者 吴永贵 罗海波 《环保科技》 2008年第3期34-37,共4页
通过对贵州省织金县花红片区桂花村煤矿区的河流底泥进行静置和扰动模拟释放实验,探讨河流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规律及其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扰动条件下上覆水中pH随释放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至第25天基本稳定,静置条件下上... 通过对贵州省织金县花红片区桂花村煤矿区的河流底泥进行静置和扰动模拟释放实验,探讨河流底泥污染物的释放规律及其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扰动条件下上覆水中pH随释放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至第25天基本稳定,静置条件下上覆水中pH随释放时间的增加也呈下降趋势,但至第32天才基本稳定;静置和扰动条件下上覆水的电导率、总硬度以及SO42-、Fe、Mn的浓度随释放时间的增加都呈上升趋势。河流底泥上覆水的pH平均值达2.52,SO42-、Fe、Mn的平均浓度分别达899、23.4、3.0 mg/L,煤矿区污染河流底泥SO42-、Fe、Mn的释放对上覆水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废 河流底泥 污染物释放 上覆水水质
下载PDF
佛山水道底泥的污染物释放动态模拟 被引量:8
4
作者 利锋 韦献革 +3 位作者 黄雁云 任露陆 温琰茂 骆海萍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88-91,95,共5页
为定量评价底泥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给河道底泥整治工程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采用佛山水道的污染底泥以COD、NH3-N和TP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污染物释放的动态模拟,并根据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法计算了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量。结果表明,污染程度较... 为定量评价底泥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给河道底泥整治工程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采用佛山水道的污染底泥以COD、NH3-N和TP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污染物释放的动态模拟,并根据试验结果用平均值法计算了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量。结果表明,污染程度较高的底泥对上覆水中NH3-N、COD和TP浓度的贡献依次为0.65、4.25和0.067 mg/L,分别占Ⅳ类水质标准值的43.3%、14.2%和22.3%。这说明在外源污染被控制后,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很难使佛山水道的水质达到Ⅳ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山 底泥污染物 上覆水水质 动态模拟 平均值法
下载PDF
PAC絮凝沉积藻量对水-底泥系统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5
作者 丁卓 王怡 +4 位作者 刘晶晶 谢维科 张博 李超 张云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83,共6页
聚合氯化铝(PAC)絮凝除藻对降低水体藻密度效果显著,但絮凝形成的沉积藻量对水-底泥系统营养盐释放的影响鲜有报道。通过监测不同量的絮凝藻沉积于一定量的底泥表面时上覆水水质和底泥组成的变化,探究使用PAC絮凝除藻时沉积藻量对水体... 聚合氯化铝(PAC)絮凝除藻对降低水体藻密度效果显著,但絮凝形成的沉积藻量对水-底泥系统营养盐释放的影响鲜有报道。通过监测不同量的絮凝藻沉积于一定量的底泥表面时上覆水水质和底泥组成的变化,探究使用PAC絮凝除藻时沉积藻量对水体水质及底泥内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藻会显著增加底泥中的氮向上覆水释放,当泥与藻的干质量之比为167.2、83.6和41.8时,反应器上覆水中NH4^+-N浓度均值分别为控制反应器(CK)的2.86、2.42和1.43倍,对应TN浓度均值分别为CK的2.06、1.66和1.09倍。此外,沉积藻会促进泥水界面处的反硝化过程,促进效果与沉积藻量呈负相关。然而,沉积藻对于控制底泥磷释放具有积极作用,试验期间CK上覆水中TP和PO4^3--P浓度均值分别为0.35和0.22 mg/L,而覆有沉积藻的所有反应器中TP和PO4^3--P浓度均值分别都低于0.05和0.03 mg/L,且沉积藻量越大,对应的磷浓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絮凝 沉积藻 上覆水水质 底泥组成 营养盐释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