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肠灌注在治疗神经源性直肠上运动神经元肠道模式中的运用
1
作者 马婧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第9期105-107,共3页
目的分析结肠灌注在治疗神经源性直肠上运动神经元肠道模式中的运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5月本科收治的神经源性直肠上运动神经元肠道模式患者15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所有患者均给予顺气导滞中药灌肠治疗,且采取结肠灌注方式;治... 目的分析结肠灌注在治疗神经源性直肠上运动神经元肠道模式中的运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5月本科收治的神经源性直肠上运动神经元肠道模式患者15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所有患者均给予顺气导滞中药灌肠治疗,且采取结肠灌注方式;治疗4个周期后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与疗效比较。结果 15例患者采用结肠灌注治疗神经源性直肠上运动神经元肠道模式,患者主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总有效率为93.33%,护理满意度为96.88%;15例患者中未出现任何与治疗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结肠灌注治疗神经源性直肠上运动神经元肠道模式临床疗效显著,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及降低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灌注 神经源性直肠 上运动神经元肠道模式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模式在运动神经元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2
作者 秦剑剑 秦玲 陈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2期10-12,共3页
背景: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在后期会出现呼吸衰竭,一般采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措施。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模式在运动神经元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解放军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将集数化护理模式应用于16例运动神经元疾病机... 背景: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在后期会出现呼吸衰竭,一般采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措施。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模式在运动神经元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解放军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将集数化护理模式应用于16例运动神经元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中,将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采取集数化护理模式。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降低(P〈0.05),氧分压、CO2分压明显增强(P〈0.05)。结果证实,集束化护理模式用于运动神经元病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患者 运动神经 护理模式 应用 集束 运动神经疾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时间
下载PDF
痉挛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突触电位的短暂上升期
3
作者 Suresh N.L. Ellis M.D. +1 位作者 Moore J. 陈海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10期46-46,共1页
This study assessed whether changes in size or time- course of excitatory po stsynaptic potentials (EPSPs) in motoneurons innervating spastic muscle could in duce a greater synaptic response, and thereby contribute to... This study assessed whether changes in size or time- course of excitatory po stsynaptic potentials (EPSPs) in motoneurons innervating spastic muscle could in duce a greater synaptic response, and thereby contribute to reflex hyperexcitabi lity. We compared motor unit (MU) firing patterns elicited by tendon taps applie d to both spastic and contralateral (nonspastic) biceps brachii muscle in hemipa retic stroke subjects. Based on recordings of 115 MU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E PSP rise times were present on the spastic side, bu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 nces in estimated EPSP amplitude. These changes may contribute to hyperexcitable reflex responses at short latency, but the EPSP amplitude changes appear insuff icient to account for global differences in reflex exci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 兴奋性突触 轻偏瘫 运动单位 应激性 EPSP 放电模式 无显著性差异 二头肌 上升时间
下载PDF
肌动图及其在运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田石榴 刘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9-352,共4页
近年来一种新的生物信号——肌动图(mechanomyography,MMG)被用来研究肌肉的功能。MMG信号是记录肌肉在主动收缩时横向振动的力学现象,主要是运动神经元通过激活的运动单位引发肌纤维收缩在空间-时间总和(spatial-temporal summat... 近年来一种新的生物信号——肌动图(mechanomyography,MMG)被用来研究肌肉的功能。MMG信号是记录肌肉在主动收缩时横向振动的力学现象,主要是运动神经元通过激活的运动单位引发肌纤维收缩在空间-时间总和(spatial-temporal summation)所产生的力学振动,反映运动单位在机械上(或力学上)(mechanical)的激活模式(activation patterns),与之相对应的是反映神经肌肉电性活动的肌电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 运动单位 医学研究 力学现象 生物信号 激活模式 肌纤维收缩 运动神经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28例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淑军 赵红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5期8741-8741,共1页
关键词 运动神经病/治疗/护理 肠道营养 营养支持
原文传递
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肠道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骆嵩 李理 +3 位作者 马博 刘东亮 刘晓林 屈洪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第12期1581-1584,共4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损害上下运动神经元,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提示ALS是遗传、环境因素等联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物-肠-脑轴这一理论为更多的国...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变性疾病,主要损害上下运动神经元,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提示ALS是遗传、环境因素等联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物-肠-脑轴这一理论为更多的国内外学者接受,尤其是其在揭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诊疗方面开辟了新的思路,因此更多的学者和医务人员将目光转向肠道微生物与ALS关系的研究领域,进一步阐明肠道微生物与ALS的关系机制可能为ALS提供更多更新的诊疗思路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肠道微生物 肠脑轴 神经系统变性 运动神经
下载PDF
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脊髓损伤修复研究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萌 张慧 +1 位作者 黄玉琴 陈银海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266-2269,共4页
脊髓损伤常常导致严重的和永久性残疾,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脊髓损伤的修复和治疗一直是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如何有效地促进脊髓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难题。不同的物种之间再生能力差异... 脊髓损伤常常导致严重的和永久性残疾,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脊髓损伤的修复和治疗一直是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如何有效地促进脊髓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难题。不同的物种之间再生能力差异很大。近年来,斑马鱼作为一种新兴模式生物,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与人和高等脊椎动物相比,斑马鱼具有非凡的组织再生能力,脊髓损伤后显示出了强大的神经修复能力,是研究脊髓损伤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修复 模式生物 斑马鱼 轴突再生 神经修复 胶质瘢痕 动物模型 脊髓运动神经 组织微环境 脊髓损伤治疗
下载PDF
面向蛇形机器人的三维步态控制的层次化联结中枢模式生成器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杨贵志 马书根 +1 位作者 李斌 王明辉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11-1622,共12页
提高蛇形机器人的三维运动控制能力是提高蛇形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的关键之一.虽然联结中枢模式生成器(Connectionist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CPG)模型具有复杂度小、适合硬件实现等优点,但是目前的CCPG模型难以生成相位协调的多自... 提高蛇形机器人的三维运动控制能力是提高蛇形机器人环境适应能力的关键之一.虽然联结中枢模式生成器(Connectionist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CCPG)模型具有复杂度小、适合硬件实现等优点,但是目前的CCPG模型难以生成相位协调的多自由度运动的控制信号,从而限制了它的三维步态控制能力.本文根据生物CPG机制的分层结构和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提出一个有层次化结构的CCPG(Hierarchical CCPG,HCCPG)模型.HCCPG模型由基本节律信号生成层、模式形成层、运动信号调整层这三个部分组成.运动信号调整层的运动神经元能够独立地对模式形成层的输出信号的幅值、相位等进行调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CCPG模型难以生成相位协调的多自由度运动控制信号的问题.HCCPG模型具有步态控制能力强、复杂度小、有良好的扩展性等优点,从而适合用于控制三维步态.在HCCPG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三维步态控制方法.仿真验证了这个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形机器人 联结中枢模式生成器模型 运动神经 循环抑制CPG模型 三维步态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区系在AL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研究
9
作者 宋子微 丰宏林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785-789,共5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脑和脊髓中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化,导致肌肉无力、瘫痪甚至死亡。ALS分为家族型肌萎缩侧索硬化(familial lateral sclerosis,FALS)和散...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在于脑和脊髓中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退化,导致肌肉无力、瘫痪甚至死亡。ALS分为家族型肌萎缩侧索硬化(familial lateral sclerosis,FALS)和散发型肌萎缩侧索硬化(sporadic lateral sclerosis,SALS),其中10%是具有显性遗传模式的FALS病例,其余90%病因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神经退行性疾病 肠道微生物区系 散发型 运动神经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似曾相识的肠道病毒
10
作者 编辑部 《新知客》 2008年第6期2-2,共1页
起初只是零星的几例"怪病",得病的都是孩童,不同的地区在几十年里时不时会报告几例。虽然每次都引起一些猜测和传闻,但在经济快速发展、新兴的城镇日益扩大的时候,人们很快就淡忘了这些。然而不知不觉地,这些"怪病"... 起初只是零星的几例"怪病",得病的都是孩童,不同的地区在几十年里时不时会报告几例。虽然每次都引起一些猜测和传闻,但在经济快速发展、新兴的城镇日益扩大的时候,人们很快就淡忘了这些。然而不知不觉地,这些"怪病"来得越来越频繁,病例也越来越多,在各大城市流行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大城市 神经病理学 自我复制 儿科学 运动神经 马来亚大学 神经病学
下载PDF
男性脊髓损伤后的肢体间反射活动:强化反应模式与正在进行的突触可塑性相一致
11
作者 Calancie B. Alexeeva N. +2 位作者 Broton J.G. Molano M.R. 郭俊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5年第8期24-25,共2页
Objective: Previous reports from our laboratory have described short-latency contractions in muscles of the distal upper limb following stimulation of lower limb nerves or skin in persons with injury to the cervical s... Objective: Previous reports from our laboratory have described short-latency contractions in muscles of the distal upper limb following stimulation of lower limb nerves or skin in persons with injury to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It takes 6 or more months for interlimb reflexes (ILR) to appear following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SCI), suggesting they might be due to new synaptic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lower limb sensory afferents and motoneurons in the cervical enlargemen t. In this study, we asked if once formed, the strength of these synaptic connec tions increased over time, a finding that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above hyp othesis. Methods: We studied persons with sub-acute and/or chronic cervical SCI . ILR were elicited by brief trains of electrical pulses applied to the skin ove rlying the tibial nerve atthe back of the knee. Responses were quantified based on their presence or absence in different upper limb muscles. We also generated peri-stimulus time histograms for single motor unitresponse latency, probabilit y, and peak duration. Comparisons of these parameters were made in subjects at s ub-acute versus chronic stages post-injury. Results: In persons with sub-acut e SCI, the probability of seeing ILR in a given muscle of the forearm or hand wa s low at first, but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over the next 1-2 years. Motor unit responses at this sub-acute stage had a prolonged and variable latency, with a lower absolute response probability, compared to findings from subjects with ch ronic (i.e. stable) SCI. Conclusion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interlimb re flex activity, once established after SCI,shows signs of strengthening synaptic contacts between afferentand efferent components, consistent with ongoing synapt ic plasticity. Significance: Neurons within the adult human spinal cord caudal t o a lesion site are not static, but appear to be capable of developing novel-ye t highly efficacious-synaptic contacts following trauma-induced partial denerv ation. In this case, such contacts between ascending afferents and cervical moto neurons do not appear to provide any functional benefit to the subject. In fact their presence may limit the regenerative effort of supraspinal pathways which o riginally innervated these motoneurons, should effort in animal models to promot e regeneration across the lesion epicenter be successfully translated to humans with chronic S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突触可塑性 反应模式 反射活动 部分失神经支配 运动神经 突触联系 远端肌 下肢神经 峰值持续时间
下载PDF
康复医学领域的表面肌电应用研究 被引量:79
12
作者 王健 金德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共2页
关键词 表面肌电 医学领域 康复 神经肌肉系统 运动单位电位 兴奋传导速度 生物电活动 运动神经 SEMG信号 肌肉激活模式
下载PDF
中医疗法护理痉挛患者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惠梅 李翔宇 汤宇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4期1716-1718,共3页
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病死率大幅度下降,随之而来的致残率明显上升,约有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又以偏瘫的发生率最高;在发病后3周内,约90%的患者会出现肢体痉挛,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严... 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病死率大幅度下降,随之而来的致残率明显上升,约有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又以偏瘫的发生率最高;在发病后3周内,约90%的患者会出现肢体痉挛,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异常的特定模式,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运动神经 中医疗法 牵张反射亢进 收缩反应 急救技术 特定模式 肌张力 肌群 生存质量 运动障碍
下载PDF
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33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明 刘晓雨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9期230-231,共2页
痉挛性偏瘫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模式,这种异常模式严重妨碍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完整性。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了一定疗... 痉挛性偏瘫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肢体瘫痪,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模式,这种异常模式严重妨碍了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完整性。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针刺疗法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康复疗法 针刺配合 治疗 运动神经损害 肢体功能恢复 肢体瘫痪 运动模式
下载PDF
肠道菌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官俏兵 张晓玲 +1 位作者 阮水良 韩晨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探讨肠道菌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20只野生型(WT)C57BL/6J小鼠(WT组)和20只SOD1-G93A转基因ALS小鼠(ALS组)为实验对象。(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取WT组和ALS组小鼠各10只,其中每组取5只饲养于SP... 目的探讨肠道菌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20只野生型(WT)C57BL/6J小鼠(WT组)和20只SOD1-G93A转基因ALS小鼠(ALS组)为实验对象。(1)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取WT组和ALS组小鼠各10只,其中每组取5只饲养于SPF环境下,剩余5只饲养于无菌环境下,分别定义为WT+SPF组、WT+无菌组及ALS+SPF组、ALS+无菌组。(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取WT组和ALS组小鼠各10只,饲养于无菌环境下,其中每组取5只进行ALS小鼠粪菌移植,剩余5只不予干预,分别定义为WT+移植组、WT+未移植组及ALS+移植组、ALS+未移植组。采用握力计量器检测小鼠的握力,采用滚筒跑步机、转棒实验检测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采用Nissl染色检测小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的蛋白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β-甲氨基-L-丙氨酸(BMAA)的表达。结果(1)ALS+无菌组小鼠的握力、掉落潜伏期、掉落时间均明显高于ALS+SPF组小鼠,Niss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ALS+SPF组小鼠,IBA-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ALS+SPF组小鼠,TNF-α、IL-6蛋白表达水平及BMAA浓度均明显低于ALS+SPF组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ALS+移植组小鼠的握力、掉落潜伏期、掉落时间均明显低于ALS+未移植组小鼠,Nissl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ALS+未移植组小鼠,IBA-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ALS+未移植组小鼠,TNF-α、IL-6蛋白表达水平及BMAA浓度均明显高于ALS+未移植组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菌稳态失调可以促进ALS小鼠的运动能力降低,其机制与小胶质细胞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肠道 运动能力 运动神经 小胶质细胞
原文传递
肠蠕动的神经支配
16
作者 桂先勇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61-62,共2页
肠蠕动的神经支配CostaM(澳大利亚)蠕动是一种协调性很强的肠道运动形式,主要由肠神经系统(ENS)控制,因而可以发生在游离肠段。肠腔扩张是触发这种程式化运动的适宜刺激。豚鼠的小肠蠕动包括充盈阶段的预备相和随后的排... 肠蠕动的神经支配CostaM(澳大利亚)蠕动是一种协调性很强的肠道运动形式,主要由肠神经系统(ENS)控制,因而可以发生在游离肠段。肠腔扩张是触发这种程式化运动的适宜刺激。豚鼠的小肠蠕动包括充盈阶段的预备相和随后的排空相两部分。我们在过去几年里,着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蠕动 神经支配 肠道运动 肠腔扩张 适宜刺激 神经系统 空相 性反射 运动神经 运动
原文传递
ALS的果蝇模式
17
《生物技术世界》 2008年第6期87-87,共1页
过氧化物岐化酶1(SOD1)缺陷可以造成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但是何以如此却知之甚少。SOD1突变体虽已见于所有细胞.但这种疾病只是在运动神经元中比较明显。另一方面,科学家在模式动物小白鼠中发现,SOD1突变体只在运动神... 过氧化物岐化酶1(SOD1)缺陷可以造成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但是何以如此却知之甚少。SOD1突变体虽已见于所有细胞.但这种疾病只是在运动神经元中比较明显。另一方面,科学家在模式动物小白鼠中发现,SOD1突变体只在运动神经元中表达.但并不触发ALS。为了解开这一谜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S 运动神经 果蝇 过氧化物 模式动物 突变体 萎缩性 岐化酶
原文传递
直面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早期诊断:从临床研究出发 被引量:4
18
作者 沈定国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49-452,共4页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为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累及脊髓、脑干、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由于发病模式及疾病不同阶段的症状群组合不同,又缺乏生物学标志,其早期诊断、正确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本期发表的...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为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累及脊髓、脑干、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由于发病模式及疾病不同阶段的症状群组合不同,又缺乏生物学标志,其早期诊断、正确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本期发表的“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治疗指南”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经验,制定了明确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早期诊断 临床研究 神经变性疾病 运动神经 生物学标志 大脑皮质 发病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