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矫正上颌前突的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胡科军 王兴国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上颌前突畸形 牙槽性上颌前突 上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
下载PDF
根尖下截骨术12例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媛 段银钟 +1 位作者 刘鑫 刘岚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202-204,共3页
目的:研究根尖下截骨术在成人双颌前突正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并对其临床疗效做出评价。方法:在12例中重度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中应用根尖下截骨术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其错牙合畸形,对其手术前后14项决定面部侧貌美学特征的软硬组织指标进行X... 目的:研究根尖下截骨术在成人双颌前突正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并对其临床疗效做出评价。方法:在12例中重度成人双颌前突的患者中应用根尖下截骨术正畸正颌联合矫治其错牙合畸形,对其手术前后14项决定面部侧貌美学特征的软硬组织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者术后面形均获得了较好的改变,SNA角由86.556°±1.184°减小到81.611°±0.698°,SNB角由83.389°±1.487°减小到79.889°±1.449°。结论:根尖下截骨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用于正畸正颌矫治成人双颌前突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面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下 疗效评价 正畸矫治 正颌矫治 双颌前突
下载PDF
双颌前突正畸拔牙矫治与外科根尖下截骨术矫治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君孝 李藏珍 乔鸣芳 《广东牙病防治》 2012年第4期184-190,共7页
目的比较严重双颌前突分别采用正畸拔牙矫治和外科根尖下截骨手术矫治的效果,并探讨两种矫治方法的适应证。方法选择严重双颌前突病例20例,其中15例经正畸拔牙矫治(正畸组),5例行根尖下截骨术矫治(手术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 目的比较严重双颌前突分别采用正畸拔牙矫治和外科根尖下截骨手术矫治的效果,并探讨两种矫治方法的适应证。方法选择严重双颌前突病例20例,其中15例经正畸拔牙矫治(正畸组),5例行根尖下截骨术矫治(手术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两组SNA、SNB角治疗前后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正畸组SNA角减少(0.59±0.88)°,SNB角减少(0.45±1.19)°;手术组SNA角减少(3.63±1.22)°,SNB角减少(2.58±1.24)°。反映侧貌突度改善的切牙内收指标U1-Y、L1-Y和上下唇突点内收指标TUL-Y、TLL-Y治疗前后差值均未超过7 mm。治疗前后两组下颌平面角MP-SN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改善双颌前突患者侧貌问题上,与正畸拔牙矫治相比,根尖下截骨术内收切牙的幅度并无太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前突 拔牙矫治 尖下
下载PDF
rhPTH加速上颌前部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中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陈小燕 唐正龙 +2 位作者 李耀 王冬香 高琼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21-1527,共7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rhPTH)促进上颌前部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的可行性及其调控机制。方法:48只兔建立上颌前部截骨术及右侧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rhPTH)促进上颌前部截骨术后正畸牙移动的可行性及其调控机制。方法:48只兔建立上颌前部截骨术及右侧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隔日皮下注射rhPTH 20μg/kg;对照组隔日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组分别于第5、7、14及21天测量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的距离,并取移动牙近中牙周组织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破骨细胞计数、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骨形态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表达及变化。结果:在同一时间段,实验组右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及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右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牙周组织中表达的破骨细胞计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发现,实验组右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牙周组织中SOST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BM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日皮下注射rhPTH可能通过上调正畸牙近中压力侧SOST的表达,下调BMP-2的表达,增加牙槽骨的改建从而加快上颌前部截骨术后正畸牙的移动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 上颌前部 正畸牙移动 SOST BMP-2
下载PDF
下颌正畸拔牙并上颌根尖下截骨矫治骨性Ⅱ类错畸形1例
5
作者 姜琳 陈学鹏 +3 位作者 戴娟 段银钟 刘彦谱 赵晋龙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46-548,共3页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基本面型特征为上颌前突,开唇露齿,颏后缩。对于此类严重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单独正畸治疗或单独手术治疗均无法获得良好的疗效。因为单纯的正畸治疗改变生长量有限,
关键词 性Ⅱ类错[牙合] 尖下
下载PDF
上颌前部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
6
作者 都乐 张栋 +3 位作者 靳小雷 宗宪磊 宋国栋 吴荣薇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1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女性上颌前突畸形患者41例。所有患者行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并于术前及术后10~12个月行头颅CT平扫。以mimic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CT扫描结果进行...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鼻部形态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女性上颌前突畸形患者41例。所有患者行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并于术前及术后10~12个月行头颅CT平扫。以mimic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CT扫描结果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手术前后各解剖标记的三维数据,系统分析患者鼻部软组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上颌前突外形明显改善,随访10~12个月,畸形无复发。分析鼻部区域三维解剖数据,术后患者的鼻长无明显变化,鼻翼最宽宽度、鼻翼基底宽度、鼻翼切线点最宽宽度、鼻翼-面角及鼻唇角显著增加。结论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对患者上颌前突改善明显,但对鼻部形态存在不良影响,对于计划接受上颌前部截骨后推术的患者应进行相关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部 鼻部软组织变化 三维测量分析
下载PDF
Le Fort Ⅱ型截骨术的直接进路
7
作者 顾晓明 刘彦普 +4 位作者 希扬 段银钟 丁寅 雷德林 封兴华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S1期7-9,共3页
关键词 FORT Le Fort 上颌后缩 线 泪后嵴 泪管嵴 正畸治疗 内眦韧带 睑内侧韧带 模型外科 筛前动脉 进路
下载PDF
手术优先模式下术后正畸关闭拔牙间隙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梓琴 郭宏铭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 比较手术优先-正畸正颌治疗模式下术后正畸关闭拔牙间隙和常规正畸关闭拔牙间隙的速率,为进一步缩短术后正畸治疗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各15例,测量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拔牙间隙关闭量并计算间隙关闭... 目的 比较手术优先-正畸正颌治疗模式下术后正畸关闭拔牙间隙和常规正畸关闭拔牙间隙的速率,为进一步缩短术后正畸治疗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各15例,测量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拔牙间隙关闭量并计算间隙关闭速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间隙关闭速率为(0.26±0.06)mm/d,对照组为(0.03±0.01)m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手术优先模式下术后关闭拔牙间隙的速度快于常规正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先的正畸正颌模式 尖下 牙齿移动
下载PDF
下颌体部截骨矫正牙颌畸形48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赵晓莉 朱力 +1 位作者 钱鼎铭 于丽华 《沈阳部队医药》 2000年第5期480-,共1页
下颌骨体部截骨对于采用正畸手段也难以调整的比较复杂的牙颌畸形,仍为一个可选用的术式。我院自1983年以来采用下颌骨体部截骨,部分联合上下颌骨的根尖下截骨以及颏成形术等治疗48例颌(牙合)畸形,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 下颌骨体部截骨对于采用正畸手段也难以调整的比较复杂的牙颌畸形,仍为一个可选用的术式。我院自1983年以来采用下颌骨体部截骨,部分联合上下颌骨的根尖下截骨以及颏成形术等治疗48例颌(牙合)畸形,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17~34岁。经临床检查、模型分析及头影测量确定畸形分类:下颌前突畸形13例,下颌前突并牙(牙合)畸形8例,单纯牙(牙合)畸形1例,上下领前突并小颏畸形8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部 畸形 下领 尖下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在矫治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
10
作者 张国志 刘宪 +2 位作者 东耀峻 李金荣 赵怡芳 《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杂志》 CAS 1993年第1期46-49,59,共4页
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是正颌外科中的最早术式。经许多学者的相继改良,目前已成为矫治牙颌面畸形的常用术式。本文报道利用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矫治22例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介绍了STO分析法在手术设计中的应用,讨论了下颌前份根... 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是正颌外科中的最早术式。经许多学者的相继改良,目前已成为矫治牙颌面畸形的常用术式。本文报道利用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矫治22例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介绍了STO分析法在手术设计中的应用,讨论了下颌前份根上下截骨术的适应症选择、拔牙的取舍与部位的选择、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面畸形 上颌前伤
原文传递
上、下颌骨前部截骨术矫正上颌前突畸形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辉 廖健兴 +2 位作者 王予江 陈林林 李群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为了探索简单实用的外科矫正上颌前突的方法,治疗上下颌前部为主的畸形。方法采用局麻下Ⅰ期双颌前部根尖下楔形截骨术,避免进入梨状孔而引起并发症,部分患者行术前后正畸。结果 46例手术效果满意,不影响原正中(?)关系。结论该术式... 目的为了探索简单实用的外科矫正上颌前突的方法,治疗上下颌前部为主的畸形。方法采用局麻下Ⅰ期双颌前部根尖下楔形截骨术,避免进入梨状孔而引起并发症,部分患者行术前后正畸。结果 46例手术效果满意,不影响原正中(?)关系。结论该术式简单安全暴露充分,创伤小,移动范围大,是矫正轻中度颌骨畸形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 尖下
原文传递
手术优先模式根尖下截骨术联合正畸治疗双颌前突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斌 王怀良 +4 位作者 李秉航 倪健 丁榆德 孙晓梅 滕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06-412,共7页
目的探讨在手术优先模式下,采用正颌根尖下截骨术联合术后正畸治疗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对22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手术模拟以及模型外科设计,制作咬合导板,术中对上、下颌分别... 目的探讨在手术优先模式下,采用正颌根尖下截骨术联合术后正畸治疗成人骨性双颌前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对22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手术模拟以及模型外科设计,制作咬合导板,术中对上、下颌分别行根尖下截骨术,为患者建立暂时性咬合关系;术后2周进行快速正畸。对所有病例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以上的头颅定位侧位片19个软硬组织项目进行测量对比研究,对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22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骨坏死、感染,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未发现前牙变色和牙髓坏死等并发症。随访6-12个月,平均(7.8±3.4)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矫正效果,对面部侧貌满意。硬组织和软组织测量值均发生明显变化,上切牙内收(-10.5±4.9) mm,下切牙内收(-8.0±6.9) mm,上、下唇显著后移;SNA角由(82.5±2.8)°减少到(77.9±2.3)°,SNB角由(79.1±5.4)°减少到(74.6±3.8)°,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上、下唇突点到审美平面的距离分别由(2.7±2.7) mm和(5.2±4.0) mm减少到(0.5±3.2) mm和(1.4±2.7) mm,面部侧貌轮廓显著改善。结论手术优先模式的根尖下截骨联合术后正畸,可有效地矫治成人双颌前突,获得正常的咬合关系和满意的面部侧貌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下 外科口腔正畸学 双颌前突 头影测量分析
原文传递
应用根尖下截骨术矫治前牙列畸形的体会
13
作者 冮卫东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91年第4期229-231,共3页
青少年的牙列畸形多数可应用矫治器进行矫治,而对于严重的畸形,尤其是成人的牙列畸形,则往往需要采用外科方法治疗方能奏效。近年来有关根尖下截骨术治疗前牙列畸形的报导较多,尤其是耿温琦对这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深入。本文仅就1987年... 青少年的牙列畸形多数可应用矫治器进行矫治,而对于严重的畸形,尤其是成人的牙列畸形,则往往需要采用外科方法治疗方能奏效。近年来有关根尖下截骨术治疗前牙列畸形的报导较多,尤其是耿温琦对这方面的研究更为全面深入。本文仅就1987年以来,我们应用根尖下截骨术矫治前牙畸形,取得满意效果的体会作一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列畸形 尖下 牙齿
原文传递
上颌前部截骨后稳定性的研究
14
作者 华泽权 陈志洪 +2 位作者 王玉琴 李超 赵玉尧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8-120,共3页
为了总结上颌前部节段截骨术后疗效,作者选择15例应用Wassmund及折降法(down-fracture)行上颌前部节段截骨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检查上前牙切点的移动及术后并发症。总结中发现,术后患者上前牙切点均... 为了总结上颌前部节段截骨术后疗效,作者选择15例应用Wassmund及折降法(down-fracture)行上颌前部节段截骨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检查上前牙切点的移动及术后并发症。总结中发现,术后患者上前牙切点均有不同的移动,移动距离为1.66±0.77mm,临床检查仅发现有牙周袋的形成及牙槽骨的轻度吸收,未发现有严重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上颌前部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颌前突畸形21例外科矫治
15
作者 郑昆华 魏心 +1 位作者 高洪 马亨友 《福建医药杂志》 CAS 1991年第6期10-10,共1页
我科近年来对上颌前突畸形患者21例行上颌前部横行截骨术,以矫正其牙颌畸形,使面容、咬(牙合)关系及头影测量得到明显改善,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1例,年龄19~29岁;男6例,女15例。术前面容望诊:上牙弓明显前突,开唇露齿,深复(牙合... 我科近年来对上颌前突畸形患者21例行上颌前部横行截骨术,以矫正其牙颌畸形,使面容、咬(牙合)关系及头影测量得到明显改善,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1例,年龄19~29岁;男6例,女15例。术前面容望诊:上牙弓明显前突,开唇露齿,深复(牙合)或开(牙合)。X线头影测量SNA、⊥-丅角、⊥-SN角、⊥-AP距均证实上牙弓、上中切牙明显前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突畸形 上牙弓 头影测量 牙颌畸形 上中切牙 尖下 上颌前部 开唇 下前牙 第二双
下载PDF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骨性Ⅰ类双颌前突1例
16
作者 李博勋 刘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62-463,共2页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对1例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患者进行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容貌美观,提高了患者的自信度,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性Ⅰ类双颌前突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 上颌前部切开 下颌前部尖下切开
下载PDF
双侧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修复10年后病例回顾
17
作者 吴晓乐 冯瑜 +1 位作者 张禄野 贺平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通过对采用单一骨粉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修复10年后进行回顾研究,评估其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2007年5月~2008年12月进行的单一骨粉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手术患者6例共21枚种植体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目的通过对采用单一骨粉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修复10年后进行回顾研究,评估其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2007年5月~2008年12月进行的单一骨粉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手术患者6例共21枚种植体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选取种植术后及10年后影像学检查、口内检查及ISQ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水平(CBL)、边缘骨吸收(MBL)、根尖骨高度(ABH)及根尖骨吸收(ABL);改良菌斑指数(mPLI)与改良出血指数(mSBI);计算种植体存留率,统计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共21枚种植体10年后复查,存留率为100%,总体ISQ值在70~82之间;MBL为(2.76±0.43)mm,ABL为(0.53±0.24)mm。21枚种植体软组织指数mPLI为1.51±0.61,mSBI为1.31±0.74,其中有4枚种植体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其余患者口腔卫生较好。结论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修复10年后临床复查,种植体均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10年存留率100%。使用单一骨粉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10年远期临床效果较佳,成骨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上颌窦提升 存留率 边缘吸收 吸收
下载PDF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用于上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mm时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任帅 宋应亮 +5 位作者 魏洪波 张思佳 谭乃文 周宇超 刘向伟 赵雯雯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24-227,共4页
目的评估上后牙区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种植修复是否安全可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牙槽嵴严重萎缩(剩余牙槽骨高度不... 目的评估上后牙区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种植修复是否安全可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牙槽嵴严重萎缩(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病例26例,均采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并测量种植体周软组织指数,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测量术后及最终修复体戴入1年后随访时的边缘骨水平、根尖骨高度及软组织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共35颗种植体纳入本研究,边缘骨吸收为(1.21±0.40)mm,术后根尖骨高度为(1.33±0.52)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为(1.20±0.52)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较种植体植入后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35颗种植体的改良菌斑指数(mPLI)为1.46±0.78,改良出血指数(mSBI)为1.26±0.74。结论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可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其效果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 剩余牙槽高度 边缘吸收 高度
原文传递
成功复苏恶性高热二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也森 姜虹 +3 位作者 徐辉 刘和平 陈志峰 黄慧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86-987,共2页
关键词 恶性高热 经鼻盲探气管插管 呼吸末二氧化碳 复苏 发育不足 尖下 上颌发育 颏成形 前检查 静脉注射
下载PDF
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治疗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曙光 艾伟健 +4 位作者 段培佳 周会喜 薛国初 曾曙光 朱晓斌 《广东牙病防治》 2008年第6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和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在矫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中的应用。方法对78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全部患者均行上下颌前部骨切开、骨块后退术,其中22例同期行颏前... 目的探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和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在矫治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中的应用。方法对78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全部患者均行上下颌前部骨切开、骨块后退术,其中22例同期行颏前徙成形术。结果78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骨块坏死。术后随访12~36个月,2例术后1—2个月出现轻度复发。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胎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颜面外形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应用上颌前部骨切开术和下颌前部根尖下骨切开术联合正畸治疗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可取得咬合关系和颜面外形俱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前部切开 下颌前部尖下切开 正畸治疗 双颌前突 错胎 安氏Ⅰ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