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湖”:明清运河东移与黄河南移的生态后果
1
作者 马俊亚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7,共15页
明代迁都北京后,停止漕粮海运,重开东移的运河。由于运河居于极易溃决的黄河下游,经常被冲坍。为了捍护运道,明弘治年间在黄河北侧大筑太行堤,实施黄河南移工程,把全部黄河水流逼入河道相对窄小的淮河。为了冲刷黄河下游泥沙,并向淮安... 明代迁都北京后,停止漕粮海运,重开东移的运河。由于运河居于极易溃决的黄河下游,经常被冲坍。为了捍护运道,明弘治年间在黄河北侧大筑太行堤,实施黄河南移工程,把全部黄河水流逼入河道相对窄小的淮河。为了冲刷黄河下游泥沙,并向淮安段运河供水,明臣又截断淮河下游河道,在平原地带修建巨型水库洪泽湖。加上修建在高地、为了向运河最高处济宁段供水的微山诸湖,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南地区每年都要蒙受严重的洪涝灾患。这里的田地常年潴水成湖,民众忘了“田”“地”之类词汇,而代之以“湖”;下田被称为“下湖”。这一方言形成的背后,隐含着极为惨烈的水患祸民、生态衰败痛史。为了维持每年约400万石的漕粮运输,明清时每年仅在苏北、皖北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即相当于每年漕粮总数的6.5至22.5倍;约为清中期每年财政收入的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湖 运河东移 黄河南移 洪泽湖 下五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