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下切迹的测量分析对经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技术的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甄瑞鑫 李玉波 +2 位作者 宋有鑫 安永胜 陈宾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879-883,共5页
目的明确出行神经根在椎体下切迹内走行区域对实施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意义。方法以25~35岁,45~55岁,65~75岁年龄段分为A、B、C三组,每组随机抽取40例,共120例,男女比例1︰1。通过观察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MRI等常规术前影像学资料,描... 目的明确出行神经根在椎体下切迹内走行区域对实施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的意义。方法以25~35岁,45~55岁,65~75岁年龄段分为A、B、C三组,每组随机抽取40例,共120例,男女比例1︰1。通过观察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MRI等常规术前影像学资料,描述L_(3~4)、L_(4~5)、L_5S_1椎间孔结构与神经根的空间几何关系;测量椎下切迹高度、宽度,用以描述椎下切迹随椎间孔退变的特征变化,并通过SPSS 19.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观测720个椎间孔,每个年龄组240个。神经根在下腰椎椎间孔内走行于椎体下切迹内。测得椎下切迹宽度均值A组(1.5146±0.0138)mm,B组(1.4933±0.0190)mm,C组(1.4875±0.0184)mm;测得椎下切迹高度均值A组(1.016 7±0.028 7)mm,B组(0.884 2±0.014 05)mm,C组(0.993 8±0.015 05)mm。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椎下切迹宽度各年龄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椎体下切迹高度各年龄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术前影像学分析神经根在椎下切迹的走行部位,可以为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提供避免损伤出口神经根的影像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下切迹 神经根 椎间孔影像学
下载PDF
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技术中椎下切迹的测量的作用研究
2
作者 蒙德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0-20,22,共2页
目的了解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技术中椎下切迹测量的作用。方法根据20~30岁、40~50岁、60~70岁3个不同的年龄段,随机地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入住我院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90例分成A、B、C组展开实验。观查他们腰椎侧位X线片、MR... 目的了解椎间孔入路的脊柱内镜技术中椎下切迹测量的作用。方法根据20~30岁、40~50岁、60~70岁3个不同的年龄段,随机地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入住我院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90例分成A、B、C组展开实验。观查他们腰椎侧位X线片、MRI等影像学信息,描述L3~4、L4~5、L5S1椎间孔的结构及其变化特点,检测椎下切迹的高度和宽度。结果椎下切迹宽度3组的均值依次为(16.22±0.16)mm、(13.82±0.14)mm、(13.71±0.15)mm;相应的高度3组的均值依次为(10.25±0.36)mm、(8.72±0.12)mm以及(9.82±0.13)mm,且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L3~4、L4~5以及L5S1的椎间孔从上至下趋于变小;A组病人上关节突的尖部处在椎体的下缘偏下部,而B组病人上关节突出现上移的症状,至椎体后逐渐地进入到椎体下切迹,C组病人的上关节突则进入到椎体的下切迹偏后处,对应的椎间孔空间呈现出变小的趋势。结论基于椎间孔入路影像学研究椎下切迹的宽度和高度,能够替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更为准确的椎间变化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入路 脊柱内镜 下切迹
下载PDF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骶后孔阻滞行坐骨结节囊肿切除一例 被引量:7
3
作者 肖静 刘九红 梅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39-1239,共1页
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各自的椎上、下切迹形成了4对骶前孔和4对骶后孔。骶后孔在骶骨的背面,分布骶正中嵴的两侧,基本上呈对称分布,有骶神经后支通过。骶后孔的解剖位置对应中医上的八髎穴,可用于一些疾病的推拿、针灸治疗,如盆底疾病... 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各自的椎上、下切迹形成了4对骶前孔和4对骶后孔。骶后孔在骶骨的背面,分布骶正中嵴的两侧,基本上呈对称分布,有骶神经后支通过。骶后孔的解剖位置对应中医上的八髎穴,可用于一些疾病的推拿、针灸治疗,如盆底疾病,便秘,尿潴留,二便失禁等([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后孔 神经刺激器 骶神经后支 下切迹 超声检查 骶正中嵴 八髎 坐骨结节 骶管麻醉 椎管内麻醉
下载PDF
基于脊柱内镜技术的腰椎椎间孔测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祥来 周传利 马学晓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523-526,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椎间孔内椎下切迹的宽度和高度为经皮脊柱内镜手术制定穿刺方案。方法选取行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TESSYS)病人60例,其中25~35岁(A组)、45~55岁(B组)、65~75岁(C组)各20例,男女比例1∶1,每例病人均选取双侧L 4/5椎间孔,共12... 目的通过测量椎间孔内椎下切迹的宽度和高度为经皮脊柱内镜手术制定穿刺方案。方法选取行经椎间孔脊柱内镜手术(TESSYS)病人60例,其中25~35岁(A组)、45~55岁(B组)、65~75岁(C组)各20例,男女比例1∶1,每例病人均选取双侧L 4/5椎间孔,共120只椎间孔。各组病人均于术前行腰椎MRI检查,测量椎下切迹高度、宽度。结果A组、B组、C组L 4/5椎间孔椎下切迹宽度分别为(15.14±0.13)、(14.93±0.18)和(14.87±0.19)mm,3组椎下切迹高度分别为(10.16±0.28)、(8.83±0.14)和(9.93±0.15)mm,不同年龄组椎下切迹宽度及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5.30、671.78,P<0.05)。结论术前对椎间孔内神经根走行进行观察可为TESSYS提供影像学参考,并且不同年龄组椎下切迹的高度、宽度与椎体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腰椎 下切迹
下载PDF
改良直入法椎间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
5
作者 李继周 常红梅 《实用疼痛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02-104,共3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硬膜外注药治疗,其穿刺部位及方法报道不一,疗效各异,有骶管法、腰部硬膜外法和椎间孔法,一般认为以椎间孔法疗效好。为了进一步提高椎间孔穿刺的成功率及其疗效,笔者对穿刺定位及方法作了一些探讨和改进。自1993年以来... 腰椎间盘突出症用硬膜外注药治疗,其穿刺部位及方法报道不一,疗效各异,有骶管法、腰部硬膜外法和椎间孔法,一般认为以椎间孔法疗效好。为了进一步提高椎间孔穿刺的成功率及其疗效,笔者对穿刺定位及方法作了一些探讨和改进。自1993年以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直入法椎间孔穿刺与改良直人法椎间孔穿刺各30例,行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 硬膜外注药 对比观察 成功率 效果观察 腰部 骶管 后正中线 下切迹
原文传递
A young and booming approach:the extreme lateral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pproach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鑫 丰育功 +2 位作者 唐万忠 李环廷 李照建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79-485,共7页
Surgical accesses to lesions of the posterolateral pontomesencephalic junction(PMJ)region and the posterolateral tentorial gap remain a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neurosurgery.Since the first report of application of... Surgical accesses to lesions of the posterolateral pontomesencephalic junction(PMJ)region and the posterolateral tentorial gap remain a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neurosurgery.Since the first report of application of the extreme lateral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ELSI)approach in resecting the PMJ lesions in 2000,a few articles concerning the ELSI approach have been published.The present review mainly provided an intimate introduction of the ELSI approach,and evalu- ated it in facets of patient position,skin incision,craniectomy,draining veins,retraction against the cerebellum,exposure limits,patient healing,as well a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compared with other approaches.The ELSI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be a very young and promising approach to access the lesions of posterolateral PMJ region and the posterolateral tentorial gap.Besides,it has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having a shorter surgical pathway,causing less surgical complications,laborsaving,etc.Still,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improve this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lateral supracerebellar infratentorial approach tentorial gap NEUROSURGE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