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东南缘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文明 刘树根 +3 位作者 马文辛 王国芝 张长俊 宋光永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2,6,共6页
利用岩石薄片、包裹体薄片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缘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震旦系-下古生界(下组合)主要为一套浅海陆棚相碎屑岩与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储集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 利用岩石薄片、包裹体薄片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南缘震旦系-下古生界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震旦系-下古生界(下组合)主要为一套浅海陆棚相碎屑岩与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储集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藻纹层白云岩、颗粒白云岩等,以及生物碎屑灰岩。储集空间主要有溶洞(孔),晶间(溶)孔,微裂缝和溶缝等。储集岩基质致密,孔隙度均值在0.98%~2.15%,但局部发育优质储层,孔洞面孔率可达10%。滩相与白云质潮坪相为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相带,是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发育的先天条件。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桐湾运动期表生岩溶作用、热液白云岩蚀变作用及热液硅化作用。其中,热液白云质流体活动时期为早-中二叠世,其可使灯影组储层的晶间孔、次生溶蚀孔隙度在原基础上增加3%~10%;而硅化作用主要导致储层致密,但若硅质重结晶较强,硅质岩可作为天然气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南缘 震旦系-下古生 储层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川中—川东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来源及成烃演化 被引量:48
2
作者 徐国盛 袁海锋 +4 位作者 马永生 刘树根 蔡勋育 王国芝 盘昌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43-1152,共10页
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了川中及川东南地区典型构造上勘探井震旦系—下古生界泥岩及沥青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 据实测实验数据分析了川中及川东南地区典型构造上勘探井震旦系—下古生界泥岩及沥青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证实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具有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生物多来自于低等水生生物的菌藻类。川中震旦系—下古生界和川东南震旦系储层沥青主要来自寒武系泥岩;川东南下古生界储层沥青则为寒武系和志留系的混合来源。利用Karweil方法分析了川中地区高科1井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烃史;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与Easy%Ro模型联合模拟恢复了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的生烃史;对比分析表明,川东南寒武系烃源岩成熟时间、主生油及主生气期均早于川中寒武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川东南地区 震旦系-下古生 生物标志物 储层沥青 成烃演化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演化史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林 魏国齐 +2 位作者 李熙喆 汪泽成 肖贤明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26-731,共6页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其Ro一般为2.36%~3.39%。根据埋藏史及古地温梯度,应用改进了的Karweil方法,将该烃源岩划分成4个演化阶段,并依据高科1井、盘1井和五科1井等重点井进行系统成熟度模拟,使之... 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其Ro一般为2.36%~3.39%。根据埋藏史及古地温梯度,应用改进了的Karweil方法,将该烃源岩划分成4个演化阶段,并依据高科1井、盘1井和五科1井等重点井进行系统成熟度模拟,使之与实测的成熟度值一致,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南部坳陷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生烃最早,东部地区次之,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最晚,具体情况是:高科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主生油期在中休罗世,主生气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盘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主生油期在二叠纪,主生气期在晚三叠世;五科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主生油期在早三叠世,主生气期在早中侏罗世;盘1井志留系烃源岩主生油期在晚三叠世,主生气期在中侏罗世,五科1井志留系烃源岩主生油期在早侏罗世,主生气期在晚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系-下古生 高过成熟度 烃源岩 Kareil方法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调查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谢渊 王剑 +16 位作者 汪正江 刘建清 李旭兵 王传尚 杨平 李嵘 丘东洲 陈厚国 柏道远 刘早学 汪启年 周文 王宗秀 梁彬 王信 张景华 梁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50-1768,共19页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 近年来针对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新区新层系所开展的主要油气地质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进展有:一是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微古化石和同位素地层测试及以往资料成果,建立完善了震旦系—下古生界统一的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新建了几丁虫等典型微古化石剖面和同位素地层剖面;二是基本查明区内构造格架和主要褶皱、断裂、滑脱层的分布特征,明确雪峰山主要为准原地构造隆起成因;三是较高精度地恢复了震旦纪—早古生代重点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沉积充填演化序列,揭示了沉积相带对生储岩石发育分布的控制关系;四是更详细地圈定了震旦系—下古生界9个重点层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特征,划分出3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五是解剖总结认为构造抬升和断裂活动是区内及邻区古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断裂是决定现今油气保存与勘探选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六是优选出利川—恩施等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及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为深入开展油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实现油气勘探新发现奠定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地区 盆山过渡带 震旦系-下古生 油气地质调查 油气远景区
下载PDF
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谢渊 丘东洲 +6 位作者 王剑 汪正江 刘建清 余谦 李嵘 杨平 李旭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69-1780,共12页
通过油气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可能发育3套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1套次要生储盖组合;可能存在原生型油气藏等4种油气藏。依据生储盖及其组合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油气显示、构造圈闭及油气系统分析... 通过油气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认为,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可能发育3套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1套次要生储盖组合;可能存在原生型油气藏等4种油气藏。依据生储盖及其组合发育特征、保存条件、油气显示、构造圈闭及油气系统分析,初步优选出利川—恩施、石门—桑植、仁怀—金沙、武隆—道真4个有利含气远景区,以及湄潭—思南、黄平—麻江2个较有利含气远景区。这些认识成果,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油气勘探目标区块优选和评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 震旦系-下古生 油气远景区 预测与评价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关系 被引量:43
6
作者 钟勇 李亚林 +8 位作者 张晓斌 刘树根 巫芙蓉 刘定锦 邓小江 陈胜 杨飞 李小娟 蒋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根据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为深化对四川盆地基础地质的认识开展相关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震旦系顶界古构造恢复,对比分析拉张槽分布范围与各期川中古隆起分布范围,研究了古隆起演化与拉张槽的关系。以拉张槽和古隆起为主体可将... 根据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为深化对四川盆地基础地质的认识开展相关构造演化研究。通过震旦系顶界古构造恢复,对比分析拉张槽分布范围与各期川中古隆起分布范围,研究了古隆起演化与拉张槽的关系。以拉张槽和古隆起为主体可将四川盆地划分为12个区域。认为川中地区的隆起是伴随着早寒武世拉张槽由隆起转换为凹陷演化形成的,川西南地区在晚震旦世拉张槽隆升剥蚀阶段已具有雏形。拉张槽东西两侧是相互独立的构造区域,印支期(晚三叠世)古隆起与拉张槽具有北东向联合古隆起特征。此后演化特征仍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喜马拉雅期至今的演化过程中,川西南地区的隆升幅度远大于川中地区,致使现今构造特征表现为震旦系顶界构造川西南与川中分别位于同一隆起构造的高点和斜坡位置。因此,绵阳-长宁拉张槽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原生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和川中古隆起对震旦系-下古生界古今油气藏的形成、调整和保存具有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古隆起 拉张槽 下古生界-震旦系 烃源岩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组合张性构造特征 被引量:71
7
作者 钟勇 李亚林 +6 位作者 张晓斌 刘树根 刘定锦 邓小江 陈胜 孙玮 陈燕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8-510,共13页
四川盆地拉张断裂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研究,印证了晚元古-早古生代盆地处于张性构造作用环境。结合川中地区新老探井地层对比,提出存在早寒武世拉张槽的观点。使用四川盆地钻至寒武系和震旦系的探井约束解释覆盖全盆地的二维、三维地震... 四川盆地拉张断裂在地震资料中的识别研究,印证了晚元古-早古生代盆地处于张性构造作用环境。结合川中地区新老探井地层对比,提出存在早寒武世拉张槽的观点。使用四川盆地钻至寒武系和震旦系的探井约束解释覆盖全盆地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后,以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3套地层总厚度展布特征,揭示了拉张槽在平面上为近南北走向;确定了四川盆地早寒武世拉张槽两侧边界(断裂)东陡西缓的特征,中段呈箕状拗陷构造形态。以其展布中线区域,命名为绵阳-乐至-隆昌-长宁拉张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古生界-震旦系 古隆起 张性构造 烃源岩 页岩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