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学而上达——朱子小学与大学的贯通 被引量:7
1
作者 朱人求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10,共6页
朱子之大学指"大人之学",即成就内圣外王的圣人之学,学的是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学则是小子之学,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故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然而,朱子的&qu... 朱子之大学指"大人之学",即成就内圣外王的圣人之学,学的是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学则是小子之学,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故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然而,朱子的"小学"与"大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二者如何衔接与贯通?文章认为,在朱子思想体系中,小学与大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和前提,大学是小学的必然归宿。朱子的小学与大学在本体、认知、工夫与境界上都是贯通的,具体体现为理即事、事即理、知行相须、敬贯始终。尽管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小学的主敬与大学的穷理之间保持着永久的张力,二者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共同构成朱子思想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 大学 下学而上达 理即事 事即理 知行相须 主敬
下载PDF
由“下学而上达”想到……
2
作者 王文生 《朱子文化》 2020年第3期42-43,共2页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朱子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北宋程子说:"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之事,便是上...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朱子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北宋程子说:"学者须守下学上达之语,乃学之要。盖凡下学之事,便是上达天理。然习而不察,则亦不能以上达矣。"在程子看来,"下学而上达"是学者必须遵循的为学要点、修身途径:一是要致力于"下学",二是在"下学"中必须有所省察。如此反复,才有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学而上达 下学上达 朱子 程子 为学 《论语集注》 天理
原文传递
论大学生如何实现文化自觉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水勇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0-183,共4页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创造者,其文化自觉程度体现和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品质。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大学生在研习文化、内化文化和创新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它具体表现于大学生在"下学...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创造者,其文化自觉程度体现和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品质。大学生文化自觉是指大学生在研习文化、内化文化和创新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它具体表现于大学生在"下学而上达"的过程中,对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规律、地位和作用有自知之明,并形成一种主动追求、理性选择和自觉践行的文化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文化自觉 下学而上达 自我认知 自我作为
下载PDF
“遯世无闷”与“人不知不愠”——儒者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景林 《船山学刊》 2013年第2期86-91,共6页
《易传》的"遯世无闷"说,强调"君子"不为外物左右,转世而不为世转的人格独立性,着重就君子所处穷迫困厄的非常情势以言君子人格之特征及其养成之途径,突出了君子独立人格表现的境域性特点。《易传》所谓的"隐... 《易传》的"遯世无闷"说,强调"君子"不为外物左右,转世而不为世转的人格独立性,着重就君子所处穷迫困厄的非常情势以言君子人格之特征及其养成之途径,突出了君子独立人格表现的境域性特点。《易传》所谓的"隐遯",非一般隐士之隐逸,其藉此所表述的君子出入、进退之道,体现了一种乾乾精进,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论语》之言君子"人不知而不愠",则是从常态的角度着眼。《论语》提出"下学而上达"这一培养君子独立人格的途径,揭示出儒家君子人格一个重要的特征:独与通的内在统一。最高的知必为独得于心的"独知","独知"才能达天人相通,具有充分而完全的敞开性。这样一种君子的人格成就,虽"独"而不碍其为"通",虽特立独行,却并不孤独。人不知而不愠,不怨不尤,遯世无闷,"唯圣者能之",正是人生修养所至最高境界的表现。《易传》"遯世无闷"与《论语》"人不知不愠"说相互参证,可使我们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有更为切实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遯世 无闷 不愠 独知 独立人格 下学而上达
下载PDF
朱熹治学思想论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向清 周攀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4-80,共7页
朱熹是我国学术史上对治学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探讨的学者。他的治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觉的问题意识,体现为对自身、学术和社会的自觉反思;二是崇高的治学目的,包括"为己"的初衷和"成人"的追求... 朱熹是我国学术史上对治学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探讨的学者。他的治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觉的问题意识,体现为对自身、学术和社会的自觉反思;二是崇高的治学目的,包括"为己"的初衷和"成人"的追求;三是格致的治学方法,体现为对程颐"格物致知"治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四是务实的治学特点,体现为"下学而上达"的治学追求、通经以明理的治经特色和返本开新的路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治道 格致法 下学而上达
下载PDF
切问而近思:谢良佐理学思想之特色
6
作者 刘京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1,共5页
作为程门弟子,谢良佐不仅承继师门极务力于为己之学,且其思想学术切近平实,不尚虚玄高远,程颐赏识其"为切问近思之学"。"切问而近思"是其理学思想的特色,如他强调克己以修身,不仅提出克己是儒门学者为学做人的根本... 作为程门弟子,谢良佐不仅承继师门极务力于为己之学,且其思想学术切近平实,不尚虚玄高远,程颐赏识其"为切问近思之学"。"切问而近思"是其理学思想的特色,如他强调克己以修身,不仅提出克己是儒门学者为学做人的根本,而且其一生严于律己,自为克己之功,强力不倦;他注重下学而上达,主张为学勿好高骛远,须从小事、切己之事做起,并以洒扫、应对、进退等下学功夫的积累为上达天道的基础。积思求解的愤悱之心使谢良佐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穷理以求是是其求真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将穷理以求是最终落脚于对本心、真我的认识和穷通,这进一步体现了其切问而近思的思想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良佐 切问而近思 克己 下学而上达 穷理
下载PDF
分殊:朱熹由佛转儒内在机理探微
7
作者 马寄 《闽台文化研究》 2013年第4期61-68,共8页
基于探寻自得之学,朱熹早年曾出入佛老。能由佛转儒,待于绍兴二十三年朱熹见李侗之机缘。经过两年的酝酿,绍兴二十六年"杜鹃夜悟",朱熹霍然体悟到李侗教诲之深意即为"分殊"。由此,朱熹迈入儒学之门。在此意义上,&qu... 基于探寻自得之学,朱熹早年曾出入佛老。能由佛转儒,待于绍兴二十三年朱熹见李侗之机缘。经过两年的酝酿,绍兴二十六年"杜鹃夜悟",朱熹霍然体悟到李侗教诲之深意即为"分殊"。由此,朱熹迈入儒学之门。在此意义上,"分殊"是朱熹由佛转儒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入佛老 由佛转儒 分殊 忠恕之道 下学而上达
下载PDF
顾炎武与朱熹学术思想关系辨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旸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CSSCI 2015年第1期124-139,共16页
顾炎武对朱熹的理学加以继承和发展。顾炎武语言中没有对理、性等"形而上"层面概念的描述,但是他的学说有着对规律性认识的探究。顾炎武与朱熹思想的区别不在于有无性、理概念的存在。朱熹著作对性、理的探讨只是很小一部分,目的只是... 顾炎武对朱熹的理学加以继承和发展。顾炎武语言中没有对理、性等"形而上"层面概念的描述,但是他的学说有着对规律性认识的探究。顾炎武与朱熹思想的区别不在于有无性、理概念的存在。朱熹著作对性、理的探讨只是很小一部分,目的只是确定"理"这种类似于规律的抽象概念的存在。朱熹的大部分语言都是在探讨"格物","由小学入大学"。朱熹确定"理"的存在,这是顾炎武认识"形而下"层面的历史活动并得出规律性认识的前提。顾炎武已经无须再重新探讨"理"的存在,所以顾炎武不谈论"理"不意味着顾炎武不承认"理"的存在。顾炎武与朱熹主要区别在于顾炎武反对朱熹"援禅入儒"。朱熹"援禅入儒"对儒家经学哲学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也间接导致了心学家们进行脱离实际的禅宗式思辨。对社会生活实践重视程度的不同也是顾炎武与朱熹学术思想主要差异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炎武 朱熹 经学即理学 援禅入儒 下学而上达
下载PDF
九位古代大咖的读书方法
9
作者 杜学峰 《快乐青春(简妙作文)(中学生)》 2020年第12期56-58,共3页
《论语》有言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读书也不是随便读的,读书也讲究其方法。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妨和古代九位名人学学如何快速有效地读书。“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三国诸葛亮一直以“... 《论语》有言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而读书也不是随便读的,读书也讲究其方法。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不妨和古代九位名人学学如何快速有效地读书。“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三国诸葛亮一直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也正是因为精通读书之道才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名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方法 善学 至乐 读书法 读书之道 下学而上达 快速有效 足智多谋
原文传递
中华传统文化精蕴
10
作者 李景山(漫画) 《保健与生活》 2021年第10期1-1,共1页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释义对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对讨厌的人要知道他的长处。提醒人们要客观评价别人,公平认知善恶。务下学而上达毋舍近而趋远释义通过学习积累知识从而探索事物规律,不要忽视近处的事物而追求不切实际的事物。启...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释义对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对讨厌的人要知道他的长处。提醒人们要客观评价别人,公平认知善恶。务下学而上达毋舍近而趋远释义通过学习积累知识从而探索事物规律,不要忽视近处的事物而追求不切实际的事物。启迪人们刻苦学习认真思考,思考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累知识 事物规律 从实际出发 中华传统文化 下学而上达 刻苦学习 思考问题 客观评价
原文传递
从“格物致知”到“心外无物”
11
作者 郭美星 《宁波通讯》 2020年第9期76-76,共1页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内心世界中,"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一生的理想,而"格物致知"又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前提。通过"今日格一物得一物之理""明日格一物得一物之理"的"慢"功夫,一步步走向&...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内心世界中,"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一生的理想,而"格物致知"又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前提。通过"今日格一物得一物之理""明日格一物得一物之理"的"慢"功夫,一步步走向"下学而上达",最终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年轻时期的阳明先生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躬行实践,后发现此路于己不通,故对旧有的"格物致知"论表示深切怀疑,然而当时的自己又未能找到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无物 阳明先生 修齐治平 格物致知 下学而上达 躬行实践 内圣外王之道 内心世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