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
1
作者 吴斌 杨明柳 高霆炜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81-392,共12页
为了解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的分布特征,给底栖贝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潜水员水肺潜水、海底样方定量采集方法,对北海市廉州湾、侨港、白龙和营盘等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 为了解北海海域潮下带底栖贝类的分布特征,给底栖贝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潜水员水肺潜水、海底样方定量采集方法,对北海市廉州湾、侨港、白龙和营盘等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域4个海区潮下带底栖贝类有2纲9目31科60属102种,其中腹足纲(Gastropoda)13科14属17种,双壳纲(Bivalvia)18科46属85种。春季有55种底栖贝类,秋季有76种,春季和秋季共有的种类有29种。秋季的廉州湾海区底栖贝类种类数和个体数都是最少的,秋季的侨港海区出现的底栖贝类种类数最多,个体数最多的出现在春季的营盘海区。平均栖息密度最高的是春季的营盘海区,达到27.35个/m^(2),平均栖息密度最低的是春季的廉州湾海区,只有1.00个/m^(2)。春、秋两季4个海区的优势种差异较大。多项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春季的营盘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差,底栖贝类群落结构处于重度受干扰状态;秋季的4个海区底栖贝类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秋季的底栖贝类群落结构总体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贝类 种类组成 生物量 下带 广西北海
下载PDF
长江口潮下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33
2
作者 章飞军 童春富 +1 位作者 张衡 陆健健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2,共6页
2005年4月对长江口全区域潮下带共10个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8种,分属5个生态类型,种类数较少,河口外缘站位种类数多于口内站位。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32.9个/m2、平均生物量为5.035g/m2(... 2005年4月对长江口全区域潮下带共10个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8种,分属5个生态类型,种类数较少,河口外缘站位种类数多于口内站位。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32.9个/m2、平均生物量为5.035g/m2(湿重);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平均生物量显著降低;口外缘站位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均高于口内站位。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盐度是决定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群落聚类、标序分析显示,春季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明显,完全符合目前长江口支、港、槽“三级分汊”的空间格局。其中,北支的大型底栖动物以混合高盐水种类为主,而南支则以淡水和半咸水种类为主。南支的南北槽分界处内外站位的群落差异也由盐度决定,因为靠近口内的群落均受长江冲淡水影响较大;而口外站位群落则受咸淡水影响。南支的南北港分界点内外的群落差异则主要受长江来水的影响,原因在于处在港分界点以内的群落所在区域,直接受长江来水的冲刷,底质环境极不稳定;而港、槽分界点之间的群落所在区域由于河口上段的诸多明暗沙体的阻挡,水势较为稳定,所以底质环境较稳定,从而使得港、槽分界点之间的群落出现了更多的沙蚕等底质环境类型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下带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强 郭行磐 +6 位作者 周轩 黄道芬 高伟 徐跃峰 李家乐 沈和定 杨金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22-1133,共12页
2013年至2014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8个航次104个站点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种类均匀度(E)、种类丰度(D)和优势度指数(Y)等指标参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应用等级聚类... 2013年至2014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8个航次104个站点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种类均匀度(E)、种类丰度(D)和优势度指数(Y)等指标参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应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2013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49种,2014年40种,每年不同季节种类更替明显。2013年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014年分别为冬季和夏季,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生物量和丰度明显不同。不同年份的特征种均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鱼类优势种增多。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相对于同年度其他季节有更高的多样性,年度变化上多样性指数整体增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2013年夏秋冬聚为1组,春季为1组;2014年春夏秋聚为1组,冬季为1组。ABC曲线结果显示,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2013年四季受到中度干扰,2014年春夏秋受干扰不明显,冬季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扰。本研究结果为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带 长江口
下载PDF
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金龙 周轩 +4 位作者 郭行磐 陈芋如 陈强 李一峰 李家乐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198,共7页
利用2012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4个航次68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丰度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0科48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更替明显。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狭额... 利用2012年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开展的4个航次68个站次的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水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丰度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0科48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更替明显。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狭额绒螯蟹、日本沼虾、安氏白虾、纵肋织纹螺、红带织纹螺、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均为潮下带优势种。特征种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且代表和反映了底栖生物群落的特征。丰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为54.94个/m2,冬季最低,仅为19.18个/m2;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秋季,为92.76 g/m2,冬季最低,仅为23.57 g/m2。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在不同季节的多样性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夏季相对其它季节能维持更高的多样性。等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发现,春夏秋聚为1组,冬季为1组。ABC曲线结果显示潮下带底栖动物群落在春夏秋3季受到严重干扰,而冬季受到中度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下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室下带神经细胞再生的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建平 顾振 +3 位作者 马瑞 韩群颖 赵珺 施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5-337,T001,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嘴侧的室下带(SVZ)神经细胞再生的时间规律。方法:行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BrdU标记再生的神经细胞,再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含BrdU的细胞。观察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1、4、7、10、14... 目的:观察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侧脑室嘴侧的室下带(SVZ)神经细胞再生的时间规律。方法:行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BrdU标记再生的神经细胞,再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含BrdU的细胞。观察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1、4、7、10、14天SVZ神经细胞再生的数量。结果:缺血后4天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7天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在14天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结论: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可促进室下带的神经细胞再生,提示脑有自我修复的潜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神经再生 下带 大鼠
下载PDF
局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侧脑室下带Shh信号通路成分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范层层 杨琴 +2 位作者 陈娜 吴兆敏 黄家贵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1年第6期524-529,共6页
通过研究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成分在局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侧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的动态表达,初步探讨该通路在局灶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调控作用.将8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假手术组(... 通过研究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成分在局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侧脑室下带(subventricular zone,SVZ)的动态表达,初步探讨该通路在局灶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调控作用.将84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假手术组(n=12)、缺血6、12、24 h和3、7 d,共7组(n=12).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sion,MCAO)模型.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局灶脑缺血大鼠侧脑室下带Shh、Gli1 mRNA和蛋白变化.与正常组比较,Shh、Gli1mRNA和蛋白在假手术组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模型组6 h表达增高(P<0.01),24 h达峰值(P<0.01),3 d时接近正常水平(P>0.05),7 d表达又升高(P<0.01).缺血性脑卒中可以上调Shh信号通路成分在SVZ区的表达,提示Sh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卒中后神经再生机制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侧脑室下带 SHH信号通路 神经再生
下载PDF
东山湾潮下带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生态 被引量:9
7
作者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71-179,共9页
本文研究了东山湾潮下带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生态。结果表明,该湾有前鳃类软体动物31科59属86种。其中,分布到黄、渤海的有18种,分布到东海的有59种,只在南海分布的有26种。广温广布种占20.93%,暖水种55.81%,热带种仅5.81%。平均生物量和... 本文研究了东山湾潮下带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生态。结果表明,该湾有前鳃类软体动物31科59属86种。其中,分布到黄、渤海的有18种,分布到东海的有59种,只在南海分布的有26种。广温广布种占20.93%,暖水种55.81%,热带种仅5.81%。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25.37g/m^2和16个/m^2,数量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湾主要有三个群落:棒锥螺-浅缝骨螺-红带织纹螺群落、假(?)拟塔螺-线缝骨螺-细肋蕾螺群落、细肋蕾螺-假(?)拟塔螺-双带光螺群落。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底质环境关系密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底质中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鳃类 软体动物 下带 生态学
下载PDF
海潭岛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被引量:7
8
作者 蔡立哲 徐忠明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37-542,共6页
1990年5月至1991年2月在海潭岛潮下带采得1148号多毛类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130种,隶属于35科86瞩,出现频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花冈钧毛虫、双形拟单指虫、独毛虫、短叶索沙... 1990年5月至1991年2月在海潭岛潮下带采得1148号多毛类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130种,隶属于35科86瞩,出现频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花冈钧毛虫、双形拟单指虫、独毛虫、短叶索沙蚕、锥唇吻沙蚕和大海蛹。多毛类区系组成特点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年平均生物量为2.13g/m ̄2,年平均密度为136个/m ̄2。多毛类的分布取决于许多因素,底质、盐度是制约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水动力扰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带 多毛类 海潭岛
下载PDF
大管岛礁区潮下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曾晓起 任一平 +2 位作者 苏振明 王成海 叶立勋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2-58,共7页
1990年5月和11月对大管岛礁区潮下带大型底栖海藻进行了两次定量调查。共采到23种大型海藻,其群落构成以红藻类占优。海藻种类的区系温度性质属明显的温水性区系。5月份平均生物量为240.939/m2,11月份平均生物量为164.399/m2。两... 1990年5月和11月对大管岛礁区潮下带大型底栖海藻进行了两次定量调查。共采到23种大型海藻,其群落构成以红藻类占优。海藻种类的区系温度性质属明显的温水性区系。5月份平均生物量为240.939/m2,11月份平均生物量为164.399/m2。两季度月都以岛西侧的D7断面平均生物量最高,分别为820.159/m2和472.509/m2。就垂直分布而言,1—2米水层内海藻分布密度最高,达527.549/m2。优势种为海蒿子和石花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管岛 下带 底栖海藻 群落构成 海藻
下载PDF
浙北潮下带(0~-5m)大型底栖生物生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海明 蔡如星 +3 位作者 曾地刚 施维德 范明生 蔡如星 《东海海洋》 1996年第4期67-77,共11页
首次对浙北潮下带(0~-5m)水域生物学调查表明:共鉴定底栖生物222种,隶属103科170属;该区生物数量较高(生物量为80.88g/m2,栖息密度为655个/m2),以软体动物为主要类群;群落结构可划分为五个类型... 首次对浙北潮下带(0~-5m)水域生物学调查表明:共鉴定底栖生物222种,隶属103科170属;该区生物数量较高(生物量为80.88g/m2,栖息密度为655个/m2),以软体动物为主要类群;群落结构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水域盐度、温度、底质性质、海湾屏蔽度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带 底栖生物 生态 海洋生物
下载PDF
锁骨下带蒂皮瓣修复创伤性手指皮缺损的体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延贵 高博文 +3 位作者 历文华 胡德康 宋振和 卓巍 《淮海医药》 1998年第4期16-16,共1页
我院自1986-1996年.选择性采用锁骨下带蒂皮瓣治疗手指外伤48例(52指)。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报道如下。
关键词 锁骨下带蒂皮瓣 修复 创伤性手指皮缺损 手指外伤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成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脑室下带的组织学特征研究
12
作者 高殿帅 蔡青 +2 位作者 鲁强 刘丙方 徐群渊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为研究位于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带 ( SVZ)的整体结构特征 ,本研究采用光镜观察半薄切片 ( Nissl染色 )、扫描电镜观察并结合形态计量分析技术 ,研究了侧脑室外侧壁不同部位以及内侧壁、第四脑室底壁和脊髓中央管壁的组织结... 为研究位于成年哺乳动物侧脑室外侧壁脑室下带 ( SVZ)的整体结构特征 ,本研究采用光镜观察半薄切片 ( Nissl染色 )、扫描电镜观察并结合形态计量分析技术 ,研究了侧脑室外侧壁不同部位以及内侧壁、第四脑室底壁和脊髓中央管壁的组织结构并做了相互比较。结果表明 ,仅侧脑室外侧壁存在有 SVZ,主要由具有未成熟特征的细胞组成 ,此处血管丰富。 SVZ的吻侧段明显地厚于中间段和尾侧段 ,位于吻侧段 SVZ部位的室管膜室腔面纤毛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部位。本研究结果提示 ,SVZ有其独特的组织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大鼠 中枢神经系统 组织学 脑室下带 神经生发
下载PDF
胎儿大脑不同区域新皮质组织发生的形态学研究 Ⅱ.室管膜层、室管膜下层、中间带和板下带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雪梅 侯家骥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7年第4期227-234,共8页
本文在已对11周至38周胎儿大脑不同区域新皮质组织发生中,端脑壁的皮质板和边缘带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11周至17周5个胎龄组的9例胎儿的端脑壁在额前区、运动区、枕区、颞区、岛区的室管膜层和室管膜下层,中间带、板下带三部... 本文在已对11周至38周胎儿大脑不同区域新皮质组织发生中,端脑壁的皮质板和边缘带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11周至17周5个胎龄组的9例胎儿的端脑壁在额前区、运动区、枕区、颞区、岛区的室管膜层和室管膜下层,中间带、板下带三部分,利用光镜技术,分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厚度的测量和比较。希望联系皮质板和边缘带的研究,从形态学方面探讨胎儿大脑新皮质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1)端脑壁的各区带的发育遵循从内(深)向外(浅)的规则,各区带都有其发育较快时期;(2)11周时,在各脑区都存在较明显的前板下带,13至14周,真正的板下带形成;(3)室管膜层和室管膜下层、中间带、板下带的发育同皮质板和边缘带的发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层 室管膜下层 中间 下带 形态学
下载PDF
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室下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
14
作者 周建平 顾振 +2 位作者 李在坡 王鹤鸣 韩群颖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15-17,19,共4页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前脑室下带 (SVZ)区域在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规律。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VZ区域bFGF的表达。结果 缺血后 12h ,bFGF表达开始增加 ,2 4h... 目的 观察成年大鼠前脑室下带 (SVZ)区域在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规律。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VZ区域bFGF的表达。结果 缺血后 12h ,bFGF表达开始增加 ,2 4h达到峰值 ,随后下降 ,并持续高水平表达 ,于 14d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bFGF呈规律性过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 后脑室下带 碱性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细胞表达
下载PDF
海洋生物种质库种质技术研究进展Ⅰ——大西洋潮下带掌状红皮藻引种获得成功
15
作者 逄少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6-86,共1页
关键词 经济海藻 下带 大西洋 种质库 海洋生物 引种 技术 不饱和脂肪酸 营养成分 海洋食品
下载PDF
潮间带和潮下带乳山牡蛎脂肪酸月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旭东 彭吉星 +5 位作者 吴海燕 郑关超 郭萌萌 翟毓秀 冯志华 谭志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3092-3099,共8页
目的探究乳山潮间带和潮下带养殖牡蛎的脂肪酸组分的月际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度1~12月份的乳山牡蛎样品,通过测定生长情况、总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分析2种养殖模式下乳山牡蛎在养殖期内的脂肪酸组成变化规律,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乳山... 目的探究乳山潮间带和潮下带养殖牡蛎的脂肪酸组分的月际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度1~12月份的乳山牡蛎样品,通过测定生长情况、总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分析2种养殖模式下乳山牡蛎在养殖期内的脂肪酸组成变化规律,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乳山牡蛎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潮下带和潮间带养殖牡蛎总脂肪含量各月差异显著(P<0.05),牡蛎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月际变化显著(P<0.05),在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潮下带养殖牡蛎中总脂肪酸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潮间带养殖牡蛎,一年中2种养殖模式牡蛎中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5月份脂肪酸含量达到最高,在7、8月份脂肪酸含量较低。结论从脂肪酸指标考量乳山养殖牡蛎5月份品质较好,潮下带养殖模式优于潮间带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山牡蛎 脂肪酸 下带 潮间
下载PDF
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丙温 蔡立哲 +5 位作者 饶义勇 李文君 陈昕韡 傅素晶 彭文晴 郑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4-505,共12页
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7年在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黄厝、南线十八线、鳄鱼屿和小嶝岛四处潮下带以及参照点白城潮下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粒径数据,探讨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个别黏... 本文根据2014年至2017年在厦门文昌鱼保护区黄厝、南线十八线、鳄鱼屿和小嶝岛四处潮下带以及参照点白城潮下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物粒径数据,探讨底质细化对厦门潮下带文昌鱼栖息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聚类分析表明个别黏土含量较高的取样站没有发现文昌鱼且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少。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厦门潮下带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和优势种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底质粒径分析表明,2017年9月,鳄鱼屿和白城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高于黄厝、南线十八线和小嶝岛潮下带的黏土和粉砂含量。2016年夏季黄厝、南线十八线潮下带黏土和粉砂含量明显高于2014年夏季的黏土和粉砂含量。相关分析表明,5个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如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和丰度指数(d),7个常见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J)和4种常见种的数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无显著相关,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粉砂和黏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证实,黏土含量增加到15%和粉砂含量增加到60%有利于多数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增加,但导致白氏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减少,而红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is)、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受底质细化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文昌鱼栖息地 底质细化 下带 厦门
下载PDF
潮间带和潮下带养殖的福建牡蛎生长、营养及呈味成分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恬 史博 +3 位作者 周龙 黄妙琴 骆轩 柯才焕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6-253,共8页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的养殖模式已从早期的单一潮间带养殖发展到如今的潮间带与潮下带养殖并举.通过测定潮间带与潮下带不同养殖模式下福建牡蛎的生长指标及其一般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游离氨基酸与...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的养殖模式已从早期的单一潮间带养殖发展到如今的潮间带与潮下带养殖并举.通过测定潮间带与潮下带不同养殖模式下福建牡蛎的生长指标及其一般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的含量,比较分析两种养殖模式对牡蛎生长、营养与呈味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养殖周期中,潮下带牡蛎的软体湿质量比潮间带牡蛎的高26.44%,且糖原含量(3.77%)也显著高于潮间带牡蛎(3.15%);所测的10种矿物元素在潮间带牡蛎中的含量均高于潮下带牡蛎,其中Ca、Fe、Mn、Pb含量差异显著;潮间带牡蛎鲜样的味精当量比潮下带牡蛎的高1.49%.综上可见,潮下带养殖模式较利于牡蛎生长和累积糖原,而潮间带养殖模式下牡蛎的矿物元素更丰富且鲜味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潮间 下带 生长 营养 呈味成分
下载PDF
东山岛潮下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蔡立哲 郑天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37-42,共6页
1990年和1991年在东山岛潮下带获得大型底栖生物349种,隶属于142科249属。出现率、生物量和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大海蛹、圆简原盒螺、波纹巴非蛤、颗粒六足蟹、模糊新短眼蟹、刺瓜参、光滑倍棘蛇尾、洼颚倍... 1990年和1991年在东山岛潮下带获得大型底栖生物349种,隶属于142科249属。出现率、生物量和密度占优势的是双鳃内卷齿蚕、大海蛹、圆简原盒螺、波纹巴非蛤、颗粒六足蟹、模糊新短眼蟹、刺瓜参、光滑倍棘蛇尾、洼颚倍棘蛇尾、孔虾虎鱼和厦门文昌鱼等。东山岛潮下带底栖生物年平均生物量23.84g/m ̄2,年平均密度192个/m ̄2,平面分布不均匀,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和丰度生物量比较结果得出,82.5%的取样站次的底栖生物群落处于稳定状态;底质细菌总量波动范围为1.2~4.1×10 ̄8个/g,年平均值为2.1×10 ̄8个/g,在正常范围,底温、底盐对东山岛潮下带底栖生物数量水平分布的影响较小.局部受扰动的取样站次与水动力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群落 下带
下载PDF
乳房皱襞下带蒂脂肪瓣在下方象限乳腺癌保乳手术乳房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樊文强 成琳 +2 位作者 何潇 裴蓓 许凌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26-830,共5页
目的探讨乳房皱襞下带蒂脂肪瓣修复下方象限乳腺癌保乳手术乳房局部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对7例肿瘤位于下方象限的乳腺癌行保乳手术,肿瘤最大径1.0~3.5 cm,平均1.9 cm,应用皱襞下带蒂脂肪瓣修复乳房缺损。... 目的探讨乳房皱襞下带蒂脂肪瓣修复下方象限乳腺癌保乳手术乳房局部缺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对7例肿瘤位于下方象限的乳腺癌行保乳手术,肿瘤最大径1.0~3.5 cm,平均1.9 cm,应用皱襞下带蒂脂肪瓣修复乳房缺损。术后均行静脉辅助化疗及全乳放疗,其中5例HER-2阳性者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1年,5例激素受体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放疗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评估有无复发,采用Harvard/NSABP(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RTOG(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乳房美容评分量表评定乳房外形美容效果。结果7例转移脂肪瓣均成活,无术后并发症。中位随访39个月(30~40个月),均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放疗对转移的脂肪瓣未见明显影响,乳房外形评价优4例,良3例。患者对乳房外观满意。结论乳房皱襞下带蒂脂肪瓣可以用于修复下方象限乳腺癌保乳手术所致的乳腺局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乳房皱襞下带蒂脂肪瓣 乳腺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