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北缘马北8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国仓 孙敏卓 +5 位作者 王鹏 张庆饶 邓文 龙国徽 谢梅 史基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1-248,共8页
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及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和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马北8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夹少量次生粒间孔,储层物性好,排驱压... 基于岩心、测井资料及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和压汞等化验分析资料,研究了柴达木盆地马北8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夹少量次生粒间孔,储层物性好,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较低,孔喉半径较大且分选性中等,歪度粗,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好。储层质量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辫状河河床及滩坝沉积区为最有利储层发育区,加之压实作用较弱、成岩早期的中等胶结作用和比较普遍的溶蚀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和喉道的保存及部分次生孔隙和喉道的发育。利用储层物性及压汞等参数,将马北8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储层,其中Ⅰ、Ⅱ类储层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增储上产的首选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下干柴沟组下段 辫状河 储层特征 储层评价
下载PDF
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储盖组合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3
2
作者 易定红 王斌婷 +2 位作者 曹正林 裴明利 刘应如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规律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下干柴沟组下段 基准面旋回 储盖 勘探潜力
下载PDF
柴西油泉子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易定红 袁剑英 +3 位作者 裴明利 曹正林 赵凡 张丽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前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地区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沉积时处于滨浅湖泥坪环境,砂岩不发育。但是对油6井E31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第一,该井在MSC1旋回至MSC3上升半旋回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累计发育111.0m厚... 目前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油泉子地区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沉积时处于滨浅湖泥坪环境,砂岩不发育。但是对油6井E31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第一,该井在MSC1旋回至MSC3上升半旋回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累计发育111.0m厚的棕红色细砂岩和粉砂岩;第二,在MSC1上升半旋回的4579.0~4598.5m井段发育19.5m厚的棕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主水道细砂岩;第三,在MSC3上升半旋回的4429.5~4441.0m井段发育11.5m厚的棕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分流水道粉砂岩;第四,在MSC4旋回发育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其中滩坝包括砂质滩坝和鲕粒滩。在综合研究该地区及其邻区的测井、录井资料和连井沉积体系演化剖面后排除了研究区物源的几种可能的来源方向,结合区域古地理背景,首次明确提出研究区E31的早期和中期物源是来自其东北的大风山西部—黑梁子地区,这一新认识对于深化该地区的石油地质认识、重新评价与预测优质碎屑岩储层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油泉子地区 下干柴沟组下段 物源方向 沉积体系
下载PDF
柴西乌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体系研究与有利储集层预测 被引量:11
4
作者 易定红 王斌婷 +3 位作者 裴明利 曹正林 刘应如 李红哲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8年第5期10-13,共4页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乌南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1)中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对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柴达木盆地西部乌南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1)中识别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识别出2种类型的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并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各基准面旋回的沉积体系构成和储层砂体的发育演化。综合分析认为:在垂向上.MSC2和MSC3上升半旋回前缘分流水道砂为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层段;在平面上,乌8井东北的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桑叶体是目前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下干柴沟组下段 基准面旋回 沉积演化 沉积体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大风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方向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易定红 袁剑英 +2 位作者 裴明利 曹正林 张菊梅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4期26-28,共3页
目前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大风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只发育向西南方向流动的牛鼻子梁物源所形成的冲积扇-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对于物源方向的这种认识难以解释以下事实:第一,风2井在E31发育厚层辫状水道砂岩,... 目前普遍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大风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只发育向西南方向流动的牛鼻子梁物源所形成的冲积扇-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对于物源方向的这种认识难以解释以下事实:第一,风2井在E31发育厚层辫状水道砂岩,而位于上倾方向碱1井的对应层位则发育薄、中厚层河口砂坝砂和分流水道砂;第二,在E13沉积时,牛鼻子梁地区是阿尔金山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古鼻梁,该古鼻梁是牛鼻子梁以北地区物源向西南方向流动的屏障;第三,牛参1井位于长期继承性发育的一里坪凹陷的西北边缘,大风山地区的古地貌要高于一里坪凹陷;第四,坪东F1断层与坪东F2断层所夹持的区域在E31时是一个继承性发育的小型断陷。在综合研究该地区的钻井、测井、二维地震资料和古地理背景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在E13沉积时,大风山地区的物源来自红三旱一号以北地区,而一里坪坳陷是牛鼻子梁物源汇聚区的新认识。这一新认识对于重新认识大风山地区的沉积体系及寻找优质有效碎屑岩储层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大风山地区 下干柴沟组下段 物源方向 勘探意义
下载PDF
柴北缘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晔桐 孙国强 +5 位作者 杨永恒 王猛 马富强 张成娟 赵健 史基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8,157,共9页
通过对柴北缘马北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岩芯的观测分析,挑选出3个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明显可以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2个主年龄区间以及古、中、新元古代3个次级年龄区间... 通过对柴北缘马北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E31)岩芯的观测分析,挑选出3个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明显可以划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2个主年龄区间以及古、中、新元古代3个次级年龄区间.主年龄区间分别为380-480和200-320 Ma,峰值年龄分别为432和249 Ma;次级年龄区间分别为2000-2500、1400-1800、800-1000 Ma,峰值年龄不明显. 5个年龄区间分别代表了柴北缘造山带5次不同的构造事件:古元古代岩浆事件;中元古代非造山岩浆活动;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古生代柴达木板块的俯冲-碰撞-折返过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及对比结果证明了马北地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嗷唠山和吐尔根达坂山,水动力条件稳定,沉积物源具有很好的继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沉积物源 下干柴沟组下段 马北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陆国青 杨少春 +2 位作者 张逸帆 王亚 赵永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29,共10页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T2谱曲线分析,研究了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4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 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核磁共振T2谱曲线分析,研究了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4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成岩缝和孔隙缩小型喉道,孔隙结构以Ⅰ类大孔中喉型和Ⅱ类中孔细喉型为主,中—大孔比例较高,孔隙连通性较好;2砂组储集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和弯片状、管束状喉道,孔隙结构以Ⅲ类细孔微喉型为主,小型孔隙占据主体,孔隙连通性较差。指出沉积环境是储集岩孔隙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封堵、缩小孔喉,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连通、扩大孔喉,导致4砂组与2砂组储层孔隙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研究成果为马海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核磁共振 马海东地区 下干柴沟组下段
下载PDF
切12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康 李国艳 +2 位作者 王波 王鹏 李元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B12期49-53,共5页
通过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物性、薄片、铸体薄片、压汞等),详细分析了昆北断阶带切12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该区的构造与沉积等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 通过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物性、薄片、铸体薄片、压汞等),详细分析了昆北断阶带切12号构造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并结合该区的构造与沉积等特征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分选差,且泥质含量和黏土矿物含量高;储层物性差,且孔渗相关性较差;孔喉小且分选差,孔隙连通性差。研究认为,沉积环境、黏土矿物、泥质杂基和构造运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下干柴沟组下段 切12号构造
下载PDF
地震属性在马仙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孙国强 马进业 +3 位作者 司丹 王海峰 王珑 史基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46-1252,共7页
在对20多口钻井的录井资料、岩心特征、粒度特征、测井资料及沉积层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马仙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以辫状河河流相... 在对20多口钻井的录井资料、岩心特征、粒度特征、测井资料及沉积层序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马仙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以辫状河河流相的心滩、河漫滩、泛滥平原为主,在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时期为一明显的水进过程。三维地震数据精细构造解释基础上的地震属性研究也很好地反映了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时期沉积环境的变化规律:早期以东北部的物源为主,正北方只有少量物源供给,砂体主要受东北部物源控制;之后东北部物源向西迁移,供给量逐渐减小,北部物源供给量逐渐增大;晚期2个物源逐渐靠近,河流相砂体呈连片分布。结合区域地质分析初步弄清了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环境的演化过程,明确了3套砂体的分布规律,为柴北缘马仙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干柴沟组下段 均方根振幅 沉积亚相 马仙地区
原文传递
红柳泉-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3^1)Ⅰ和Ⅱ砂层组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浅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道伟 张顺存 史基安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2,共7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南红柳泉—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13)Ⅰ和Ⅱ砂层组的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物性都较差。红柳泉地区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发育次生孔隙,物性较差,...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西南红柳泉—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E13)Ⅰ和Ⅱ砂层组的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物性都较差。红柳泉地区以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发育次生孔隙,物性较差,多数属于特低孔特低渗—低孔低渗储层;而跃进地区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发育原生孔隙,物性相对较好,但仍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影响研究区物性的因素有沉积环境、岩石类型、填隙物成分及含量、成岩改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红柳泉-跃进地区 下干柴沟组下段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北缘平台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稀土元素特征及物源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赟 潘世乐 +4 位作者 秦彩虹 蒋峥文 朱文军 张明峰 孙国强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37-154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平台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碎屑岩沉积,通过对钻井岩心样品中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中稀土元素总含量(∑REE)分布在125.96~169.91μg/g之间,平均值为151.11μg/g;(La/Yb)_N值在8.9...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平台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碎屑岩沉积,通过对钻井岩心样品中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下干柴沟组下段中稀土元素总含量(∑REE)分布在125.96~169.91μg/g之间,平均值为151.11μg/g;(La/Yb)_N值在8.99~11.29之间,平均为9.91;(La/Sm)_N值分布在3.42~4.10之间,平均为3.80;(Gd/Yb)_N值分布在1.51~2.25之间,平均为1.73;总体上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且Eu负异常的特征。Ceanom异常指数与La_n/Yb_n值表明当时沉积水体为氧化环境且沉积速率较快;重矿物组合以石榴石、磁铁矿、锆石、白钛矿和绿帘石为主,含少量电气石、榍石和角闪石。稀土元素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平台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区岩性以花岗岩和沉积岩为主,少量来自碱性玄武岩。构造背景以大陆岛弧环境为主,通过对比周缘老山的构造背景及基岩类型,认为其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塞什腾山西段。上述研究为平台地区沉积体系的精细划分和寻找有利储层砂体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重矿物 下干柴沟组下段 平台地区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柴西地区昆北断阶带东段沉积研究
12
作者 王会芳 《内江科技》 2019年第2期94-95,134,共3页
昆北断阶带东段即东2井-芒崖-甘森地区勘探程度较低,钻井资料少,沉积研究的程度也比较低。本次研究主要根据构造地质背景及东2井、坪1井、黄2井、弯参1井等为数不多的井对该区第三系作了框架性的、宏观的沉积特征研究。
关键词 昆北断阶带 沉积体系 辫状三角洲 柴西地区 粉砂岩 下干柴 柴达木盆地 沉积研究 干柴 下干柴沟组下段 滨浅湖相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渐新世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预测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谦 周江羽 +3 位作者 李兰斌 刘馨遥 张臣 光佳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 在油气开发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构造油气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时候,利用层序精细划分和沉积微相分析等方法来寻找隐蔽油藏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三维地震、钻井岩心、测井曲线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控制沉积相空间展布,利用钻井和录井资料划分砂体小层,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沉积相和层序进行精细刻画,同时在沉积相带内和层序格架之下研究砂体的连通性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在SSC5—SSC3沉积时期,研究区沉积主要以退积为主,在SSC2沉积时期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水退过程之后,SSC2—SSC1沉积时期沉积基准面持续下降,后期主要以扇三角洲沉积为主。研究区渐新世下干柴沟组下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沉积微相;扇三角洲发育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通过对砂体展布和砂体孔渗性以及试油结果的研究,并依据沉积相与层序格架分析,预测在七32井区附近发育的斜坡带砂岩透镜体和上倾尖灭砂体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点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隐蔽油藏预测 下干柴沟组下段 七个泉地区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多参数约束剖析柴达木盆地砂西地区古近系沉积物源
14
作者 徐良佳 于胜尧 +1 位作者 纪文涛 高翔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1-336,共6页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多物源体系是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一直存有争议。文中运用重矿物、稀土元素、单砂体沉积学等方法,剖析了该盆地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结果表明:砂西地区与来自阿尔金山物源的红柳...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多物源体系是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且一直存有争议。文中运用重矿物、稀土元素、单砂体沉积学等方法,剖析了该盆地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源及其与邻区的关系。结果表明:砂西地区与来自阿尔金山物源的红柳泉及七个泉地区在重矿物组合及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与尕斯、跃进地区相似;重矿物稳定系数平面分布及单砂体展布特征显示砂西地区古水流方向为SW至NW。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物源来自西南方向的铁木里克凸起。该研究对重新理解古新世柴达木盆地古地理格局及提高储层预测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重矿物 沉积物源 下干柴沟组下段 砂西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