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伪角毛虫一新种及表膜下纤毛系(纤毛门:下毛目)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晓钟 宋微波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61-374,共14页
于 1996年 9月在青岛一开放海区扇贝养殖水体内采集到一大型下毛目纤毛虫 ,经鉴定为一新种 ,定名为青岛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qingdaoensisHuetSong ,sp .nov .。本文涉及了该种的形态学描述 ,并对伪角毛虫属中相近种做了比较。
关键词 纤毛门 下毛目 伪角毛虫属 新种 青岛伪角毛虫
下载PDF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Ⅲ散毛亚目:游仆亚目(纤毛动物门) 被引量:10
2
作者 施心路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9-25,共17页
对散毛亚目Sporadotrichina和游仆亚目Euplot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散毛亚目的特征为腹面棘毛数目少且分组化,游仆亚目的特征为右缘棘毛均退化。修订后的散毛亚目有5科20属,游仆亚目4科11属。盘头虫科Discocephalidae虫体前端形... 对散毛亚目Sporadotrichina和游仆亚目Euplot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散毛亚目的特征为腹面棘毛数目少且分组化,游仆亚目的特征为右缘棘毛均退化。修订后的散毛亚目有5科20属,游仆亚目4科11属。盘头虫科Discocephalidae虫体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侧毛虫科Pleurotrichidae缘棘毛至少有一侧为多列;稀毛虫科Psilotrichidae虫体形状一般不规则,可形成细胞质突起;尖毛虫科Oxytrichidae额、腹、横棘毛通常按8∶5∶5方式排布;腹柱虫科Gastrostylidae额、腹、横棘毛不按8∶5∶5方式排布;尾刺虫科Uronychiidae口侧膜极发达,近乎构成一闭合的环;腹棘虫科Gastrocirrhidae虫体明显呈钟罩状;游仆虫科Euplotidae虫体通常卵圆形,口侧膜极发达;纤虫科Aspidiscidae口侧膜单一,极弱小。此外,本文给出了各科及属的检索表,并附各属纤毛图式,对部分属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动物门 下毛目 散毛亚目 游仆亚目 系统分类
下载PDF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Ⅱ.尾柱亚目(纤毛动物门) 被引量:10
3
作者 施心路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1-371,共11页
对尾柱亚目Urostylina Jankowski,1979中的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该亚目的特征为;腹面具典型的中腹棘毛或个体发生时出现中腹棘毛。修订后的尾柱亚目共4科19属:尾柱虫科Urostylidae左,右... 对尾柱亚目Urostylina Jankowski,1979中的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该亚目的特征为;腹面具典型的中腹棘毛或个体发生时出现中腹棘毛。修订后的尾柱亚目共4科19属:尾柱虫科Urostylidae左,右缘棘毛多列或至少有一侧缘棘毛我,全列虫科Holostichidae左,右缘棘毛各一例,具典型中腹棘列毛或复合中腹棘毛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动物门 下毛目 尾柱亚目 纤毛图式 系统分类
下载PDF
胖尾刺虫(纤毛门,旋毛纲,下毛目)16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地位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子桂 商慧敏 宋微波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8-102,共5页
对分离自青岛沿岸的下毛目纤毛虫 胖尾刺虫 (Uronychiatransfuga)的 16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RNA(16s likeSmallSubunit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 ,通过与目内其它相近属多种纤毛虫的比较分析 ,认为游仆虫属 (Euplotes)首先从下毛目中分离出... 对分离自青岛沿岸的下毛目纤毛虫 胖尾刺虫 (Uronychiatransfuga)的 16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RNA(16s likeSmallSubunit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 ,通过与目内其它相近属多种纤毛虫的比较分析 ,认为游仆虫属 (Euplotes)首先从下毛目中分离出来 ,其次是属刺虫属和双眉虫属 (Diophrys) ,其间邻近的遗传距离共同构成了下毛目内最为进化的类群 游仆亚目 (Euplotina)。同时 ,序列分析也支持该目其它三个亚目的划分 :散毛亚目 (Sporadortrichina) ,排毛亚目 (Stichotrichina)和尾柱亚目 (Urostylina)。这与形态学资料是吻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门 旋毛纲 下毛目 RNA基因 纤毛虫 胖尾刺虫 16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 序列测定
下载PDF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I.原下毛亚目,排毛亚目(纤毛动物门) 被引量:3
5
作者 施心路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41-263,共23页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发重新修正,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 suborder nov。翁...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发重新修正,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 suborder nov。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fam.nov.腹柱虫科Gastrostylidaefam.nov.和拟角毛虫属Parakeronopsisgen.nov为新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动物门 下毛目 原下毛亚目 系统分类
下载PDF
下毛目分子系统进化研究和鬃棘尾虫再描述(纤毛动物门:下毛目:尖毛虫科) 被引量:5
6
作者 朱飞云 余育和 沈韫芬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32,共9页
作者自武汉东湖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鬃棘尾虫Stylonychiapustulata ,利用活体观察与蛋白银染色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并测定了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全序列 ;以邻接法 (Neighbor Joining ,NJ)和最大简约性法 (MaximumParsimonyMethod ,MP... 作者自武汉东湖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鬃棘尾虫Stylonychiapustulata ,利用活体观察与蛋白银染色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并测定了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全序列 ;以邻接法 (Neighbor Joining ,NJ)和最大简约性法 (MaximumParsimonyMethod ,MP)对该物种与GenBank中所有其它下毛目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所研究下毛目种类皆聚为一支 ,支持下毛目为单系观点 ;尖毛虫属和棘尾虫属物种聚类相互交错 ,因此结合形态学上分类标志的分析 ,对这两个属存在的合理性提出异议。根据本文对同种不同种群的小腔游仆虫Euplotesaedicalatus、尖毛虫Oxytrichagranulifera以及鬃棘尾虫Stylonychiapustulata分子进化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毛目 鬃棘尾虫 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 形态学 系统进化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 Ⅰ.原下毛亚目,排毛亚目(纤毛动物门) 被引量:2
7
作者 施心路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26,共页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了重新修订。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subordernov.,翁柯...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了重新修订。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subordernov.,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fam.nov.,腹柱虫科Gastrostylidaefam.nov.和拟角毛虫属Parakeronopsisgen.nov.为新设,给出了下毛目中各亚目和科的特征简述及亚目及科的检索表。各属的特征以特征简述、检索表以及属的模式图的形式介绍之。新立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subordernov.,并对排毛亚目Stichotrich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原下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缘棘毛分化;排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额-腹-横棘毛分化,腹棘毛为长的纵列,数目多,形式多样。修订后的原下毛亚目含2科3属,排毛亚目含5科29属。各科的基本特征分别为:原毛虫科Phacodinidae无明确体棘毛和背触毛的分化;凯毛虫科Kitrichidae体纤毛器背腹有明确分化,有原始的背触毛分化;旋毛虫科Spirofilidae腹棘毛旋列或斜向排列;卡尔虫科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动物门 下毛目 原下毛亚目 排毛亚目 纤毛图式 系统分类
全文增补中
南海碣石水域红色伪角毛虫的形态学及表膜下纤毛系 被引量:2
8
作者 施心路 徐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9,T001,共8页
报道采自南海碣石水域(22°48′N,115°53′E)的一种海洋牛伪角毛虫—— 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利用蛋白银技术对其形态学及表膜下纤毛系进行了揭示,并与本种的其它种群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种具该科及属的... 报道采自南海碣石水域(22°48′N,115°53′E)的一种海洋牛伪角毛虫—— 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利用蛋白银技术对其形态学及表膜下纤毛系进行了揭示,并与本种的其它种群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与种内其它种群有较大的不同。虫体长椭圆型,淡粉红色,活体长约(165-230)μm×(54-90)μm,表膜薄,高度柔软可曲;具球形,沿腹面棘毛、背触毛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色素颗粒;口旁小膜带由62-88片小膜组成;具中腹棘毛28-38对;左、右缘棘毛各一列,末端不汇合;横棘毛5-8根,背触毛6-7列,无尾棘毛;大核数目众多,小核3-5枚。并给出采自南海碣石水域红色伪角毛虫活体的光学显微镜及制片后的照片,以期为该物种的鉴定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下毛目 尾柱亚目 全列虫科 伪角毛虫属 形态学 表膜下纤毛系
下载PDF
多核织毛虫─新种,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及形态发生
9
作者 施心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4-121,共8页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本新种的形态发生结果与该属其它种类相同,6列新背触毛原基分别来源于背部的3列老背触毛和腹部的老右缘棘毛,在第3及第4列新背触毛列之间可见新出现并散在的几根背触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毛目 织毛虫属 新种 形态发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