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预估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凯 雷凡培 +2 位作者 杨岸龙 杨宝娥 周立新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23-2234,共12页
为了对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进行准确预测,基于针栓式喷注单元喷雾场结构分析,结合理论推导、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3种方法建立了液膜液束各自变形的相对变形量模型;在考虑液膜液束变形的基础上,引入相互影响系数表征多喷注单元间相互影... 为了对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进行准确预测,基于针栓式喷注单元喷雾场结构分析,结合理论推导、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3种方法建立了液膜液束各自变形的相对变形量模型;在考虑液膜液束变形的基础上,引入相互影响系数表征多喷注单元间相互影响,建立了实际阻塞率和实际下漏率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及试验结果的多参数充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预估模型与数值仿真及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液膜液束相互作用下,液膜绕液束流动和液束根部横截面前后缘位置移动不同步导致的展向变宽分别是液膜和液束发生变形的主因,且有效动量比越大,液膜相对变形越大,液束相对变形越小。对于一定阻塞率的几何结构,结果表明:下漏率随着有效动量比的增大而增大,增大趋势呈先快后缓,且实际下漏率均小于几何下漏率,这是由膜束变形导致的实际阻塞率比几何阻塞率更大造成的。另外,发现液膜下漏率仅与表征流场结构(有效动量比)及几何结构的无量纲参数(液膜厚度与液束直径之比和阻塞率)有关,与喷射速度的绝对值无关,并给出了模型中的常系数供工程设计预估使用,对从设计初期就考虑针栓头的热防护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栓式喷注器 液膜液束撞击变形 下漏率 阻塞 有效动量比 多喷注单元
原文传递
径向孔形状对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凯 雷凡培 +2 位作者 杨岸龙 杨宝娥 周立新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1-342,共12页
为了研究径向孔形状对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准确预估,以径向圆孔液束的相对变形模型为基础,通过类比分析提出了矩形孔的相对变形理论模型,并考虑多喷注单元间相互影响和不同高宽比矩形孔的绕流侧边效应,首次建立了径... 为了研究径向孔形状对针栓式喷注器液膜下漏率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准确预估,以径向圆孔液束的相对变形模型为基础,通过类比分析提出了矩形孔的相对变形理论模型,并考虑多喷注单元间相互影响和不同高宽比矩形孔的绕流侧边效应,首次建立了径向矩形孔的下漏率模型。通过试验及数值仿真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理论预估结果与数值仿真及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也表明针对矩形孔建立的相对变形模型及下漏率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另外,研究表明矩形孔的下漏率除了与几何阻塞率、有效动量比及液膜厚度与液束孔宽度之比有关外,还与高宽比有关;3种不同高宽比情况下的下漏率均显著小于几何下漏率;同时下漏率随有效动量比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均较平缓。综合分析径向圆孔和3种不同高宽比矩形孔的结果发现,在径向孔横截面积及流量等工况参数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径向孔形状对下漏率有显著的影响,矩形孔的下漏率显著低于圆形孔的;矩形孔的高宽比越大,下漏率越大。实际应用中选择矩形孔更有利于控制下漏率,并可通过改变高宽比控制下漏率;同时在变工况过程中,矩形孔的下漏流量也会随着主路推进剂一起调节变化,保持下漏率变化不大,故具有较好的大范围变推力流量匹配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栓式喷注器 径向孔形状 下漏率 阻塞 有效动量比
原文传递
Enhanced Multiparty Controlled QSDC Using GHZ State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士闳 蔡家纬 黄宗立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007-1011,共5页
Recently, Gao et al. [Opt. Commun. 283 (2010) 192] pointed out that Wang et al,'s multiparty controlled 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CQSDC) protocol [Opt. Commun. 266 (2006) 732] has the information lea... Recently, Gao et al. [Opt. Commun. 283 (2010) 192] pointed out that Wang et al,'s multiparty controlled 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CQSDC) protocol [Opt. Commun. 266 (2006) 732] has the information leakage problem and proposed an improved protocol. However, in the improved protocol,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n additional random sampling to avoid the weakness, the qubit efficiency is decreased. By introducing the base changing technique to the random sampling in Wang et al. 's protocol, this study overcomes the information leakage problem and provides a better qubit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um secure direct communication random sampl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