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
椎
侧凸
下端固定椎
后路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
16
1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李方财
陈刚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文摘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退变性腰
椎
侧凸
下端固定椎
后路脊柱融合术
Keywords
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Posterior long fusion
分类号
R682.3 [医药卫生—骨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陈其昕
闻君侠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