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侧凸 下端固定椎 后路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