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6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髋臼发育不良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马世强 郭东辉 +2 位作者 肖丽 石秋玲 沈润斌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55-960,共6页
目的探究髋臼发育不良(DDH)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PAO)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DDH病人9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研究组49例,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 目的探究髋臼发育不良(DDH)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PAO)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DDH病人9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研究组49例,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标、Mckay临床疗效、下肢力线、并发症、手术前后创伤应激因子[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髋关节影像学指标[前侧CE角(ACEA)、外侧CE角(LCEA)、髋臼指数(AI)]、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HHS)、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OS-ADL)。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8.64±18.73)分钟和(141.80±21.59)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2.95±35.18)ml和(495.68±40.26)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42.39±32.74)ml和(305.81±39.56)ml,住院时间分别为(11.57±2.29)天和(12.86±2.41)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ckay临床疗效优良率(95.92%)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天、3天、7天血清NE分别为(73.16±8.07)ng/L和(81.33±8.52)ng/L,(65.81±7.29)ng/L和(72.24±7.65)ng/L,(45.98±6.31)ng/L和(50.37±7.02)ng/L;COR分别为(164.84±19.35)ng/L和(178.62±21.46)ng/L,(142.69±17.81)ng/L和(157.36±19.22)ng/L,(88.79±16.13)ng/L和(97.62±17.50)ng/L;AngⅡ分别为(138.74±20.51)mmol/L和(150.19±21.36)mmol/L,(128.35±17.69)mmol/L和(137.18±19.24)mmol/L,(119.82±17.41)mmol/L和(128.73±18.50)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ACEA分别为(29.71±4.81)°和(27.68±4.53)°,(29.80±4.75)°和(27.72±4.60)°,(29.64±4.79)°和(27.63±4.51)°,LCEA分别为(33.79±6.12)°和(31.04±5.83)°,(33.82±6.10)°和(31.10±5.90)°,(33.75±6.08)°和(31.05±5.77)°,AI分别为(6.15±1.86)°和(7.03±1.94)°,(6.08±1.82)°和(7.01±1.89)°,(6.12±1.84)°和(7.06±1.90)°,mHHS评分分别为(72.15±7.65)分和(68.23±7.71)分,(76.51±7.52)分和(72.19±7.94)分,(90.13±5.16)分和(86.76±5.72)分,HOS-ADL评分分别为(79.92±7.50)分和(76.26±7.62)分,(80.85±7.42)分和(77.13±7.66)分,(89.73±6.37)分和(86.25±7.1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力线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DDH可优化手术,减轻机体创伤应激因子,能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股骨头覆盖状态及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发育不良 髋臼周围截骨术 入路方式 创伤应激 下肢力线 影像学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对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力线矫正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白涛 张文生 +1 位作者 苗强 杨明智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2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对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力线矫正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我科收治的82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对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力线矫正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我科收治的82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关节镜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观察组(41例,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下肢力线比率高于对照组,胫骨平台后倾角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联合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虽然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延长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但不增加住院时间,且利于提高下肢力线矫正效果,降低滑液中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 下肢力线
下载PDF
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结合下肢力线对齐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李勇 尹战海 +5 位作者 边卫国 张军武 李宏伟 高智 贺加明 高磊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8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结合下肢力线对齐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结合下肢力线对齐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结合下肢力线对齐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个月、1年,研究组的下肢力线短于对照组,Lysholm、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74)。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外侧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结合下肢力线对齐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的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盘状半月板 关节镜 下肢力线对齐
下载PDF
退变性半月板损伤与下肢力线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慧林 谢峰 +3 位作者 徐明灯 马剑 董博赞 何小强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287,共5页
目的 比较退变性内侧半月板损伤与外侧半月板损伤之间下肢力线差异,探究半月板损伤与下肢力线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经关节镜手术治疗的退变性半月板损伤患者9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40~59岁,中位年龄52岁... 目的 比较退变性内侧半月板损伤与外侧半月板损伤之间下肢力线差异,探究半月板损伤与下肢力线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经关节镜手术治疗的退变性半月板损伤患者9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5例;年龄40~59岁,中位年龄52岁。内侧半月板损伤组47例,外侧半月板损伤组43例。在全长片上测量髋-膝-踝角(HKA角)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内侧半月板损伤组与外侧半月板损伤组患者性别、年龄、下肢侧别、体质量指数、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侧半月板损伤组HKA角为(177.20±2.46)°,外侧半月板损伤组为(181.05±3.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退变性内侧半月板损伤与外侧半月板损伤之间HKA角存在差异,下肢力线与退变性半月板损伤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半月板损伤 下肢力线 HKA角
下载PDF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对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
5
作者 王垚 黄媛霞 石硕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867-873,共7页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不同下肢力线对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TKA治疗的55例(73膝)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髋膝踝角(HKA)... 目的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不同下肢力线对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早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TKA治疗的55例(73膝)KOA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髋膝踝角(HKA)大小分为外翻组(HKA<-3°,4膝)、中立位组(-3°≤HKA≤3°,32膝)、轻度内翻组(3°<HKA<6°,30膝)、重度内翻组(HKA≥6°,7膝)。术前及术后1周,测量4组患者的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MPTA)、膝关节活动度(ROM)、关节线相交角(JLCA)。记录4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结果55例(73膝)患者术后mLDFA、mMPTA、ROM及HSS评分显著大于术前,JLCA及WOMAC、NR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P<0.01)。4组患者术前mLDFA、mMPTA、JLCA、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89、0.692、0.476、0.892,P>0.05)。中立位组、轻度内翻组和重度内翻组患者术后mLDFA、mMPTA、ROM显著大于术前,JLCA显著小于术前(P<0.05)。外翻组患者术后mMPTA、ROM显著大于术前,JLCA显著小于术前(P<0.05);外翻组患者手术前后mLD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JLCA、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4、1.045,P>0.05)。4组患者术后mLDFA、mMPT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68、4.551,P<0.05);其中中立位组、轻度内翻组、重度内翻组患者的mLDFA显著大于外翻组,轻度内翻组、重度内翻组患者的mLDFA显著大于中立位组,重度内翻组患者的mLDFA显著大于轻度内翻组(P<0.05);中立位组、轻度内翻组和重度内翻组患者的mMPTA显著小于外翻组(P<0.05);中立位组、轻度内翻组和重度内翻组患者的mM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前HSS、WOMAC、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χ^(2)=0.141、1.587、3.811,P>0.05)。4组患者术后HS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WOMAC、NR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4组患者术后HSS、WOMA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16、7.632,P<0.05)。中立位组、轻度内翻组患者术后HSS评分显著高于外翻组和重度内翻组(P<0.05);中立位组与轻度内翻组患者术后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翻组与重度内翻组患者术后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翻组、轻度内翻组和重度内翻组患者术后WOMAC评分显著高于中立位组,外翻组和重度内翻组患者术后WOMAC评分显著高于轻度内翻组患者(P<0.05);外翻组与重度内翻组患者术后WOM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下肢力线处于中立位对于术前内翻型KOA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最好,在TKA手术中应将下肢力线重建至中立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力线 残余内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下肢力线的影响
6
作者 冯港 连勇 +2 位作者 董友昊 白晓亮 王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10-0114,共5页
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取自体肌腱(半腱肌、股薄肌)对下肢力线的改变情况。我们的假设是,在随访时,术侧的下肢力线没有显著变化。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随机抽取的初次前交叉韧带损... 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取自体肌腱(半腱肌、股薄肌)对下肢力线的改变情况。我们的假设是,在随访时,术侧的下肢力线没有显著变化。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随机抽取的初次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站立时膝关节均能伸直,其中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23.77岁。所有患者依据同一手术方法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全部手术均由同一名外科医师主刀。拍摄所有研究对象的术前、术后48小时内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双下肢腿长、机械轴偏差、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膝关节站立位股胫角等指标,通过比较以上指标健侧和患侧的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下肢腿长和膝关节力线的改变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有39名临床患者的数据可用,与基线相比,受伤后双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没有显著差异。术后1年后随访双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仍没有太大差异。但存在3名患者的机械轴有明显的临床改变(长度>5 mm或角度>3°的改变)。其中1位患者出现患肢较健侧明显外翻(MAD=5.02 mm];2位患者分别出现LDFA减小超过3°和MPTA增大超过3°的改变。结论 ACLR术后,下肢纵向生长和下肢力线角度无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然而,39例患者中有3例(7.7%)在长度或下肢力线对齐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改变,表现为术后患侧的膝外翻角度增大(即胫骨近端内侧角增大的趋势),这可能在修复患者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基础上,对改善患者原有的膝内翻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下肢力线 胫骨近端内侧角 保膝治疗膝内翻。
下载PDF
青年男性下肢力线和髌股疼痛综合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7
作者 韩冰 刘宏滨 +4 位作者 王和洪 赵汉青 赵日光 孙燚炎 张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1-1216,共6页
背景:目前有关髌股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为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危险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目的:探讨青年男性跑步人群下肢力线和髌股疼痛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选择同一个跑步人群中的男性受试... 背景:目前有关髌股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为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危险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目的:探讨青年男性跑步人群下肢力线和髌股疼痛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选择同一个跑步人群中的男性受试者70名,其中双膝痛者21名,单膝痛者29名,正常者20名。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站立位双下肢全长X射线片检查,测量外侧远端股骨角、内侧近端胫骨角、关节间隙角、髋膝踝角、生理外翻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各组组内,左膝与右膝的各指标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与正常组比较,单膝痛组、双膝痛组的外侧远端股骨角、内侧近端胫骨角、关节间隙角、髋膝踝角无明显变化(P>0.05),生理外翻角增大(P<0.05);③结果显示,生理外翻角的增大或许是髌股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力线 髌股疼痛综合征 生理外翻角 危险因素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脊柱-骨盆-下肢力线正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
8
作者 李锡 张健 +9 位作者 刘郭辉 刘云昊 张泽坤 高天慈 王静西 张永旺 尹世林 刘路 齐立卿 杜双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95-2502,共8页
目的观察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26例KOA患者均来自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计算机生成序列随机分为观察组(384例,剔除、脱落、中止57例),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中医正... 目的观察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26例KOA患者均来自河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计算机生成序列随机分为观察组(384例,剔除、脱落、中止57例),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中医正骨手法(分为腰椎定点旋转复位、髋关节推摇拔伸及膝关节复筋三部分组成每3日1次,共计2周)治疗;对照组为等待治疗组(48例,剔除、脱落、中止6例)仅作为期2周的临床观察;主要结局指标为WOMAC疼痛积分;次要结局指标为WOMAC僵硬积分、功能积分、标准化积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SF-12);检测时间点观察组为基线、入组后2周及随访时(入组后14周)。对照组为基线和入组后2周。结果与基线相比,入组后2周两组患者WOMAC疼痛积分、僵硬积分、功能积分、标准化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01);SF-12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前升高(P<0.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01)。随访时,与入组后2周相比,观察组患者WOMAC疼痛积分升高(P<0.001),WOMAC僵硬、关节功能及标准化积分均降低(P<0.001),SF-12积分升高(P<0.001)。结论运用脊柱-骨盆-下肢力线正骨手法治疗KOA,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但对于疼痛的缓解短期疗效较好,长期疗效欠佳。其安全性良好,在临床中针对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KOA患者可考虑应用此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脊柱-骨盆-下肢力线 手法治疗
下载PDF
下肢力线不良解剖危险因素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9
作者 奥其 高晓宇 +1 位作者 白志钢 新苏雅拉图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38-241,共4页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之一,下肢力线不良会导致运动中非接触性ACL损伤。导致下肢力线不良的解剖因素包括骨性因素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主要包括胫骨因素、股骨髁因素、股骨近端及髌骨与足踝因素等,非骨性因素主要...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之一,下肢力线不良会导致运动中非接触性ACL损伤。导致下肢力线不良的解剖因素包括骨性因素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主要包括胫骨因素、股骨髁因素、股骨近端及髌骨与足踝因素等,非骨性因素主要包括神经型因素、股骨机械轴周围因素、胫骨机械轴周围因素等。运动导致的非接触性ACL损伤大多由于下肢生物力线不良而影响膝关节正常负重,造成ACL力学环境异常,而ACL损伤修复或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病例中也存在下肢力线不良的情况。因此,在临床中准确评估并纠正下肢力线不良,对于预防非接触性ACL损伤和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力线不良 前交叉韧带 非接触性损伤 解剖因素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下肢力线的恢复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陆晴友 彭庄 席秉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下肢力线的恢复与疗效。[方法]自2000年5月~2005年6月,4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其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45.3岁。骨折分型:SchatzkerⅠ型3例,Ⅱ型10例,Ⅲ型19例,Ⅳ型6例,Ⅴ型5例,Ⅵ型2例,均行关节镜辅助下切开...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中下肢力线的恢复与疗效。[方法]自2000年5月~2005年6月,4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其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45.3岁。骨折分型:SchatzkerⅠ型3例,Ⅱ型10例,Ⅲ型19例,Ⅳ型6例,Ⅴ型5例,Ⅵ型2例,均行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同时注意恢复正常的下肢力线。下肢力线的恢复以健侧为参照标准。测量方法:自髂前上棘至第1、2趾间拉一直线,计算髌骨中心至该直线的垂直距离,并与健侧比较。[结果]45例患者4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按Rasmussen膝关节评分标准,结果:优24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7.5%,膝关节功能与下肢力线正常与否密切相关。部分病例术后发生下肢力线的异常,其主要原因为:(1)半月板切除过多导致膝关节内载荷的重新分布;(2)患肢负重过早,使已复位的关节面再次塌陷;(3)骨折类型复杂,普通支持钢板难以达到骨折块之间的加压固定而造成骨折移位。[结论]术中下肢力线的纠正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充分考虑导致术后下肢力线异常的主要因素并给予相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内固定 下肢力线
下载PDF
两种不同截骨方式对全膝关节术后患者下肢力线和软骨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迪 司丽娜 +5 位作者 武丽珠 王建华 罗金伟 常乾坤 吕永明 杨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探讨间隙平衡法和测量截骨法两种不同截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下肢力线和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97例拟行TKA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取间隙平衡法的间隙组(n=49),采取测量截骨法的测量组(n=48... 目的探讨间隙平衡法和测量截骨法两种不同截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下肢力线和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我院97例拟行TKA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取间隙平衡法的间隙组(n=49),采取测量截骨法的测量组(n=48)。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下肢力线指标、软骨退变指标、创伤应激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间隙组股骨远端截骨量、聚乙烯衬垫厚度大于测量组(P<0.05);(2)术后3 d两组血清Cor、NE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3)术后1、3个月间隙组OPG、PANKL水平低于测量组(P<0.05);(4)术后1、3个月间隙组mMPTA、mLDFA、ROM高于测量组(P<0.05);(5)术后1、3个月间隙组VAS评分低于测量组,HSS评分高于测量组(P<0.05);(6)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平衡法在下肢力线、软骨退变、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优于测量截骨法,尤适用于TK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间隙平衡法 测量截骨法 下肢力线 软骨退变 假体松动
下载PDF
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力线改变与疼痛部位的关系: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林汉文 温俊茂 +2 位作者 黄超原 周驰 唐宏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10-1114,共5页
背景:下肢力学轴线角的改变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目的:分析下肢力线的改变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组患者65例和健康对照组患者30例,均行膝关节正侧位片的拍摄,在PACS影像... 背景:下肢力学轴线角的改变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目的:分析下肢力线的改变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组患者65例和健康对照组患者30例,均行膝关节正侧位片的拍摄,在PACS影像学系统上分别采集Insall指数(髌骨位置)、股胫关节半脱位程度、股胫内外侧关节间隙比值、股骨角、胫骨角、股胫角这6个影像学指标;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部位分为临床常见的膝前区和膝内侧2个区域。结果与结论:(1)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组与健康组患者在Insall指数、股胫关节半脱位程度、股胫内外侧关节间隙比值的影像学指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股骨角、胫骨角和股胫角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在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组患者的膝内侧和前区的部位比较上,股胫关节半脱位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结果说明,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关节疼痛患者多存在高位髌骨,股胫关节半脱位程度加重,股胫内外侧关节间隙变窄。其中膝前区疼痛患者的股胫关节半脱位程度较膝内侧更加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力线 膝骨关节炎 疼痛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膝骨性关节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应用间隙平衡技术可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截骨量及维持下肢力线与屈伸间隙平衡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洪强 周华 +3 位作者 陈德斌 吴西智 吴德伟 赵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4828-4832,共5页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恢复精确力线与良好的屈伸间隙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的关键。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为两种经典截骨方式,选择何种方式目前仍有争议。目的:通过比较应用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恢复精确力线与良好的屈伸间隙平衡是全膝关节置换的关键。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为两种经典截骨方式,选择何种方式目前仍有争议。目的:通过比较应用间隙平衡技术与测量截骨技术的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间隙平衡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76例,年龄53-72岁,根据术中截骨方式分为间隙平衡组61例、测量截骨组57例。术后随访12个月,拍摄X射线片测量冠状面髋-膝-踝角、下线力线角与股骨屈曲角,采用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分别评估疼痛程度与膝关节功能。研究获得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间隙平衡组发生局部感染3例,测量截骨组发生局部感染4例、排斥反应1例、免疫反应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92%,10.53%,P>0.05);(2)术后随访12个月时,间隙平衡组屈膝90°应力位内侧、外侧的胫股关节角均低于截骨测量组(P<0.001),冠状面髋-膝-踝角、下线力线角小于测量截骨组(P<0.001),关节最大屈曲角大于测量截骨组(P<0.001);(3)术后随访12个月时,间隙平衡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测量截骨组(P<0.001),KSS评分高于测量截骨组(P<0.01);(4)结果表明,在全膝关节置换中,应用间隙平衡技术有助于维持良好的下肢力线与屈伸间隙平衡、缓解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 间隙平衡技术 测量截骨技术 假体 屈伸间隙平衡 下肢力线 疼痛 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下肢力线的X线测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4
作者 柴旭峰 卫小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15-917,共3页
关键词 下肢力线 X线测量 髋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 下肢延长术 X线片测量 预后判断 矫形外科
下载PDF
骨软骨移植术对距骨骨软骨损伤术后凝血功能步态参数下肢力线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振拴 李军 +2 位作者 于晓光 刘国彬 赵峰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323-328,共6页
目的:探讨骨软骨移植术对距骨骨软骨损伤(OLTs)术后下肢力线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我院104例OLT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2),分别行微骨折手术、骨软骨移植... 目的:探讨骨软骨移植术对距骨骨软骨损伤(OLTs)术后下肢力线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我院104例OLT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2),分别行微骨折手术、骨软骨移植术。观察两组下肢力线改善程度、踝关节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步态参数(标准化步幅、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步频)。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SS、AOFAS评分及标准化步幅、步频、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d两组D-D、Fib水平高于术前(P<0.05),术后3d、7d两组D-D、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下肢力线改善程度及踝关节恢复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软骨移植术有助于改善OLTs患者改善下肢力线及步态参数,恢复踝膝关节功能,且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软骨移植术 距骨骨软骨损伤 下肢力线 凝血功能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严重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下肢力线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窦勇 李平 +4 位作者 郭邵逸 张亮 边涛 李宏超 周一新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测量终末期膝关节受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解剖参数并分析畸形来源,为获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理想的下肢力线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因膝RA行TKA患者210例,术前均拍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 目的:测量终末期膝关节受累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下肢力线及膝关节解剖参数并分析畸形来源,为获取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理想的下肢力线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5月因膝RA行TKA患者210例,术前均拍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X线片,根据下肢力线分为内翻组、中立组、外翻组。测量髋膝踝角(HKA)、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机械轴胫骨近端内侧角(mMPTA)及关节线相交角(JLCA),比较各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畸形来源。结果:严重RA外翻力线占比40.5%(85/210),其次为中立力线占比32.9%(69/210),内翻力线占比26.6%(56/210)。内翻组、中立组、外翻组HKA,mLDFA,mMPTA,JLCA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内翻组mMPTA、JLCA及外翻组mLDFA、mMPTA均偏离正常参考范围。结论:严重RA下肢力线分布以外翻膝为主,不同力线分布的膝关节下肢解剖不同。内翻组畸形主要来自于胫骨侧及关节间隙;外翻组畸形主要来自于股骨侧及胫骨侧,充分了解RA患者上述解剖特点有助于精确截骨并获取良好的术后力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下肢力线 全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
下载PDF
数字化全下肢力线测量与X光片手工测量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向辉 凌鸣 +5 位作者 易智 徐洪海 时亮 陈明 杨波 张卫华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全下肢力线测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较X光片手工测量的优越性。方法选取34例(40膝)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进行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检查,分别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下肢力线测量,以及将数字影像直接导入Auto CAD软件进行自动化... 目的探讨数字化全下肢力线测量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较X光片手工测量的优越性。方法选取34例(40膝)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进行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检查,分别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下肢力线测量,以及将数字影像直接导入Auto CAD软件进行自动化测量。由两名观察者各自独立测量,测量时每种方法平行测量3次。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同一测量者自身信度和不同测量者间的信度,并对比两种测量方法耗时差异。结果各角度测量数据进行Fisher转换Z检验,不同观察者间ICC值Auto CAD法为0.943-0.995,手工测量法0.728-0.979,观察者自身ICC值Auto CAD法为0.940-0.999,手工测量法0.758-0.94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测量方法耗时差异,Auto CAD法平均耗时90.7s,显著少于手工测量法98.5 s(P〈0.05)。结论将负重位全下肢X线片的数字资料直接导入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数字化力线测量,较传统手工测量法误差小、可重复性好、快捷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力线 数字化测量 组内相关系数
下载PDF
下肢力线变化与胫股关节退行性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利军 刘文刚 +1 位作者 叶振中 董旻 《中医正骨》 2003年第10期9-10,共2页
为探讨膝关节相关力线改变与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OA)间的相关性。采用东芝KXO 5 0 0R型X线照相机 ,对因症就诊者摄取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得有效病例 12 3例 ,共 192膝。另设对照组 31膝 ,分别测量其胫股关节间隙、下股骨角与上胫骨... 为探讨膝关节相关力线改变与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 (OA)间的相关性。采用东芝KXO 5 0 0R型X线照相机 ,对因症就诊者摄取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 ,得有效病例 12 3例 ,共 192膝。另设对照组 31膝 ,分别测量其胫股关节间隙、下股骨角与上胫骨角 ,所测数据经SPSS 11.0统计处理分析。结果显示胫股关节间隙均较对照组窄 ,二者有差异性 (P <0 .0 5 ) ,下股骨角及上胫骨角均较对照组增大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或具有差异性 (P <0 .0 5 )。表明膝关节下肢力线改变与胫股关节退行性变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 ;而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肌肉的张力、减轻体重以及积极防治骨质疏松等 ,对于防止下肢力线的改变 ,延缓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生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提示 ,连续测量OA患者下肢力线以观察其变化规律 ,进而通过采用校正其下肢力线的方法来减缓退行性变的进程 ,可能也不失为是防治胫股关节退行性变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股关节 放射照相术 退行性变 关节间隙 下肢力线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重度膝骨关节炎合并股骨外侧弓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力线与近期临床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建光 邓长弓 +1 位作者 陈路 周海鹰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20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膝骨关节炎合并股骨外侧弓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力线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初次行TKA术的重度膝骨关节炎合并同侧股骨外侧弓患者71例(71膝)。按术... 目的探讨重度膝骨关节炎合并股骨外侧弓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力线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初次行TKA术的重度膝骨关节炎合并同侧股骨外侧弓患者71例(71膝)。按术后髋膝踝角(HKA)大小分成三组:中立位组31膝、轻度内翻组28膝、严重内翻组12膝。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HK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分)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术后HKA及各膝关节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轻度内翻组各膝关节评分与中立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严重内翻组HSS、KSS评分均小于中立位组及轻度内翻组,WOMAC评分大于其他两组(P<0.001)。结论术前存在股骨外侧弓的重度膝骨关节炎患者初次TKA术后下肢力线矫正至中立位或残留轻度内翻,可获得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优于残余严重内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股骨外侧弓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力线
下载PDF
膝关节屈曲挛缩对下肢力线影响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蒋雷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 :研究、分析膝关节屈曲挛缩对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 :募集 47例很少有膝关节不适主诉的自愿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12例 ,年龄 2 9岁 ( 2 5~ 3 5岁 ) ,女性 3 5例 ,年龄 40岁 ( 16~ 5 7岁 )。对每例自愿者行左膝的单足站立... 目的 :研究、分析膝关节屈曲挛缩对下肢力线的影响。方法 :募集 47例很少有膝关节不适主诉的自愿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男性 12例 ,年龄 2 9岁 ( 2 5~ 3 5岁 ) ,女性 3 5例 ,年龄 40岁 ( 16~ 5 7岁 )。对每例自愿者行左膝的单足站立位X线检查。分别在膝关节伸直位和不同角度的屈曲位同时作正、侧位X线摄片。以立位胫股角 (femorotibialangle ,FTA)作为本研究中下肢力线的参数。将膝关节伸直位时测得的立位FTA与相应的不同角度屈曲位时测得的立位FTA作比较分析 ,探讨立体FTA与膝关节屈曲角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膝关节屈曲位时的立位FTA总是小于相应的伸直位时的立位FTA。随着膝关节屈曲角度的逐渐增大 ,相应的立位FTA逐渐减小。膝关节屈曲位和伸直位时的立位FTA的差值 (△FTA)与膝关节的屈曲角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结论 :临床常见的一些膝关节手术如胫骨高位截骨和关节置换等 ,在术前计划时应考虑到膝关节屈曲挛缩对下肢力线的影响 ,否则将导致截骨过度或截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立位FTA 屈曲挛缩 下肢力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