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生理技术探讨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甘文俊 袁小敏 +2 位作者 何其达 林爽 文舒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213-216,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电生理技术以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5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53例,观察组脱落1... 目的观察基于电生理技术以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2020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55例,对照组脱落2例,剩余53例,观察组脱落1例,剩余5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毫火针针刺治疗,数据观察:两组患者足下垂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胫前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MEG)和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协同收缩率(CR)、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评分变化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变化、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变化、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分变化、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均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胫前肌iMEG、腓肠肌iMEG、CR、踝背伸时CR、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FMA评分、FAC评分、MBI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时出现1例轻度皮肤红肿,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P>0.05。结论基于电生理技术可较好探究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肢体肌肉功能恢复情况,毫火针有助于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治疗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下垂 电生理技术 毫火针 下肢功能重建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功能重建--矫形器、功能性电刺激和外科手术 被引量:7
2
作者 高峰 杜良杰 李建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8期724-726,共3页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的移动功能障碍是制约其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因素。常规康复训练、矫形器、功能性电刺激,以及几种方法的结合,仍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手段。此外,自体神经、肌腱移位手术也成为研究探讨的领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根据...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的移动功能障碍是制约其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因素。常规康复训练、矫形器、功能性电刺激,以及几种方法的结合,仍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康复手段。此外,自体神经、肌腱移位手术也成为研究探讨的领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患者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下肢功能,提高其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功能重建 步行 下肢矫形器 功能性电刺激 下肢功能重建手术 综述
下载PDF
四肢瘫/截瘫的下肢功能重建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国恩 罗少军 彭智 《中医正骨》 2006年第8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下肢功能重建 截瘫患者 四肢瘫 中枢神经元轴突 感觉运动功能 周围神经 神经转位 临床治疗 脊髓损伤 再生能力
下载PDF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4
作者 张译尹 王东岩 +1 位作者 李慎微 张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期脑卒中 电针 核心肌肉运动点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圆周运动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欣 王宁华 +1 位作者 谢斌 王荣丽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6,共3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因肌肉的失神经支配可致肢体活动能力受到影响并导致一些合并症的产生,常见的有心血管功能降低、肥胖、压疮、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等,这些合并症将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加重其残损程度...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因肌肉的失神经支配可致肢体活动能力受到影响并导致一些合并症的产生,常见的有心血管功能降低、肥胖、压疮、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等,这些合并症将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加重其残损程度,严重时常会危及其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患者 下肢功能重建 功能性电刺激 圆周运动 肌肉废用性萎缩 失神经支配 心血管功能 活动能力
原文传递
重型小儿麻痹后遗症下肢功能重建31例报告
6
作者 宁志杰 庄会翔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1993年第5期255-256,共2页
自1979-1990年治疗31例小儿麻痹后遗症双下肢重度瘫痪,获得较满意效果。对该病的临床分类,手术适应证,手术设计及应掌握的原则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后遗症 下肢功能重建
全文增补中
术侧肌力训练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姚伟丽 孙倩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2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观察下肢髋膝踝关节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术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练习和负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术侧下肢髋膝踝关... 目的:观察下肢髋膝踝关节肌力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术侧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分为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练习和负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术侧下肢髋膝踝关节肌力训练。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患者训练前后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价],步态效能[包括患足支撑时间百分比、标准化步幅、步频、坐站转换时间(STS)和改良步态效能评分(mGES)],下肢运动功能重建指标[包括移动能力(TUGT)、最大步行速度(MWS)和跌倒指数(FI)]。结果:训练后,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态效能、下肢运动功能重建各项指标明显优于训练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髋膝踝关节肌力训练能通过对下肢肌肉的肌力训练,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的平衡功能,改善其步态效能,提高下肢运动功能重建指标,值得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老年 下肢髋膝踝关节肌力训练 步态效能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石芝喜 刘四文 杨振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1,共5页
脊髓损伤后对患者日常生活最大的影响是运动和排尿功能。下肢的运动功能直接影响患者的站立、步行、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广度与深度,同时,还对生活的信心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造成一定的影响[1]。因此,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重... 脊髓损伤后对患者日常生活最大的影响是运动和排尿功能。下肢的运动功能直接影响患者的站立、步行、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广度与深度,同时,还对生活的信心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造成一定的影响[1]。因此,脊髓损伤后下肢功能重建对患者日后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蓬勃发展,智能化康复手段逐渐成为康复设备发展的主流,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为脊髓损伤后的下肢功能重建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功能重建 康复机器人 脊髓损伤 临床应用 运动功能 排尿功能 回归家庭 生存质量
下载PDF
胫神经近端肌支移位修复高位腓深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汇浩 宗海洋 +3 位作者 蒙德鹏 蔡雨卫 侯春林 林浩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胫神经近端不同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疗效。筛选出最优的供体神经支。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6年8月,6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外侧头肌支组: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内侧头肌支...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胫神经近端不同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疗效。筛选出最优的供体神经支。方法从2016年6月至2016年8月,6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6只),外侧头肌支组: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内侧头肌支组:腓肠肌内侧头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比目鱼肌支组:比目鱼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空白组。术后4周和8周进行行为学、电生理、肌张力、肌肉湿重、组织学检测,评价各组腓深神经支配的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胫神经不同肌支修复腓深神经的效果。结果术后8周:外侧头肌支组、内侧头肌支组、比目鱼肌支组大鼠右足能背伸,足趾能完全张开:空白组跛行步态,右足不能背伸,右足趾不能张开,肌肉萎缩明显。术后4周:刺激坐骨神经,外侧头肌支组、内侧头肌支组、比目鱼肌支组胫骨前肌可引出CMAP,其波幅恢复率分别为(33.60±2.22)%、(33.07±2.38)%、(35.91±2.02)%,术后8周分别为(67.16±5.74)%、(66.56±3.18)%、(73.17±5.33)%,优于空白组[分别为(7.71±1.05)%、(7.84±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8周时外侧头肌支组、内侧头肌支组、比目鱼肌支组胫骨前肌强直收缩力恢复率、胫骨前肌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目鱼肌支组各项指标优于外侧头肌支组及内侧头肌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神经近端不同肌支均可用于修复腓深神经.其中比目鱼肌支可能为首选供体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转位 腓总神经损伤 胫神经 下肢功能重建 大鼠
原文传递
胫神经近端肌支转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雨卫 侯春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胫神经近端肌支转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为手术治疗高位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8具新鲜冷冻尸体双下肢标本以及由3例高位截肢术患者自愿捐赠的新鲜下肢标本(左侧2具、右侧1具),解剖腘窝部各神经,测量胫神经3条运... 目的探讨胫神经近端肌支转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为手术治疗高位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8具新鲜冷冻尸体双下肢标本以及由3例高位截肢术患者自愿捐赠的新鲜下肢标本(左侧2具、右侧1具),解剖腘窝部各神经,测量胫神经3条运动分支(比目鱼肌支和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长度、直径及其发出点至腓总神经分支点的距离,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长度及直径,评价各条运动支与腓深神经束行无张力吻合的可行性。切取以上神经分支行HE及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察,计数神经纤维。结果大体解剖观察示,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及比目鱼肌支发出点至腓总神经分支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71.44±2.76)、(75.66±3.20)、(67.50±3.22)mm;以上各分支以及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长度分别为(31.09±2.01)、(38.44±2.38)、(59.18±2.72)、(66.44±2.85)mm,直径分别为(1.72±0.08)、(1.88±0.08)、(2.10±0.10)、(2.14±0.12)mm。组织学观察示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比目鱼肌支、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运动神经纤维数分别为(2 032±58)、(2 186±24)、(3 102±85)、(3 512±112)根。比目鱼肌支直径以及运动神经纤维数与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相似(P>0.05),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P<0.05)。结论胫神经腘窝部3条运动神经分支均可直接转位吻合腓深神经无损伤分离束修复高位腓总神经束损伤,其中比目鱼肌支为首选供体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转位 腓总神经损伤 胫神经分支 下肢神经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