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1
作者 徐维超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13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2年7月聊城鲁西骨科医院收治的68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2年7月聊城鲁西骨科医院收治的68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两组均训练3个月。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结果训练前,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中疼痛、功能、屈膝畸形等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关节活动度、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观察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中疼痛、功能、屈膝畸形等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关节活动度、BBS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能够更好地提高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关节活动度,改善平衡功能,促进膝关节功能康复,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内固定术 下肢反馈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 关节活动度 平衡功能
下载PDF
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远华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6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究对髌骨骨折患者实施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联合下肢反馈训练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髌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应用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试验组(38例... 目的:探究对髌骨骨折患者实施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联合下肢反馈训练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2019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髌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应用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试验组(3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下肢反馈训练)。均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康复优良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康复优良率(97.74%)高于对照组(78.9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髌骨骨折患者实施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联合下肢反馈训练的效果更佳,膝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关节镜 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 下肢反馈训练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孙宏伟 顾雪松 李贺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5期79-81,共3页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单盲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关节镜...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单盲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4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97.7%,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137.72±3.99)°,明显优于参照组的(120.06±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骨折患者应用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膝关节活动度,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研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 下肢反馈训练 髌骨骨折
下载PDF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增录 崔文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8期80-82,共3页
目的观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髌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进行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下肢反馈训... 目的观察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髌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进行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下肢反馈训练,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大于对照组,BI、HSS、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 下肢反馈训练 髌骨骨折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髌骨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江峻 王海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在髌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本体感...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训练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在髌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本体感觉训练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比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Berg平衡量表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可以增加髌骨骨折手术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功能与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本体感觉训练 下肢反馈训练 膝关节活动度 平衡功能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区瑞庆 覃朋 林春华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4月—2024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探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4月—2024年1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后的胫前肌最大等长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iEMG)、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BI)变化情况。结果:干预4周,两组患者在iEMG、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并且治疗组干预4周的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强患者步行能力,并显著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肌电生物反馈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早期部分负重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平衡能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7
作者 郑明珠 陈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5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早期部分负重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平衡能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58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进行早期部分负重训练... 目的探讨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早期部分负重训练对髌骨骨折患者平衡能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58例髌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进行早期部分负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下肢反馈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30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恢复情况、平衡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高于对照组的4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的疼痛、肌肉萎缩、积液、膝运动范围评分及总评分分别为(5.81±0.67)分、(3.58±0.63)分、(1.86±0.48)分、(5.89±0.71)分、(25.62±4.0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58±0.54)分、(2.12±0.41)分、(1.39±0.37)分、(4.84±0.52)分、(19.42±3.8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为(48.56±4.12)分,高于对照组的(40.14±3.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121.59±11.17)°,大于对照组的(104.39±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的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分别为(71.36±6.02)分、(67.39±6.21)分、(72.28±5.91)分、(72.19±5.13)分、(68.63±6.2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2.34±5.18)分、(57.49±5.27)分、(61.32±5.41)分、(60.58±4.96)分、(57.33±5.8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骨折患者进行下肢反馈训练联合早期部分负重训练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扩大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下肢反馈训练 早期部分负重训练 平衡能力 关节活动度
原文传递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楠 刘绪涛 谢豪娜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6期1755-1758,共4页
目的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不... 目的评价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在急性脑卒中(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青岛市中医医院收治的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方案不同分为tDCS组和联合组,各42例。tDCS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锻炼+tDCS治疗,联合组在tDCS组基础上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中国人卒中量表(CSS)评定神经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定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平衡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的患者满意度。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显著高于tDCS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74,P<0.05)。治疗后,两组FMA-L、BBS、BI和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CSS、TUG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而联合组FMA-L、BBS、BI和SS-QOL量表评分分别为(28.86±3.47)、(44.84±6.31)、(72.26±8.67)、(183.34±25.06)分,均高于tDCS组[(23.10±5.11)、(39.06±7.28)、(61.80±8.31)、(161.25±33.84)分],CSS、TUGT分别为(9.75±2.16)、(19.29±8.50)分,均低于tDCS组[(15.08±2.71)、(26.13±11.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满意度为92.86%,明显高于tDCS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2,P<0.05)。结论tDCS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ACS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神经、运动、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疗效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中医揿针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术后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钱俊 朱冬燕 +2 位作者 梁丽 韩珍真 黄志东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1期132-133,共2页
目前,对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案为早期手术和药物干预,但对于患者术后下肢功能康复的关注较少。本研究对SCI患者术后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中医揿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 目前,对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的临床首选治疗方案为早期手术和药物干预,但对于患者术后下肢功能康复的关注较少。本研究对SCI患者术后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中医揿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确诊胸腰段骨折且合并SCI的患者62例,均于损伤后3d内行脊柱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管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中医揿针 脊髓损伤 术后功能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上肢抗阻运动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任小萍 贺郁琳 +2 位作者 徐月花 吴希杭 杨加亮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7期616-619,共4页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上肢抗阻运动对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套管留置时间、下肢运动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4月我院康复科气管套管留置时间≥1个月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1例(201...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上肢抗阻运动对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套管留置时间、下肢运动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1年4月我院康复科气管套管留置时间≥1个月的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1例(2018年5月-2019年10月)和观察组30例(2019年11月-2021年4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切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上肢抗阻运动进行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的气管套管拔除率、下肢运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气管套管拔除率和Fugl 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分别为76.7%和(13.200±4.197)分,高于对照组的51.6%和(10.645±3.028)分,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6.7%)低于对照组(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上肢抗阻运动在缩短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套管留置时间、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抗阻运动 下肢运动功能 气管切开 护理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邵岚 白定群 +3 位作者 余和平 王大武 李小宏 陈大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4-658,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站立床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用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Berg平衡量表(BB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电动起立床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脊髓损伤 电动起立床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计忠宇 尹同珍 马红如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3期429-430,共2页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是近年来用于康复治疗领域的新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相较于普通电动起立床新增了智能反馈、减重支持以及虚拟踏步训练系统,已被证实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但目前国内将其用于脊髓损伤...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是近年来用于康复治疗领域的新型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相较于普通电动起立床新增了智能反馈、减重支持以及虚拟踏步训练系统,已被证实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但目前国内将其用于脊髓损伤相关功能障碍的报道还较少。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中的疗效及机制,现进行前瞻性对照试验,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功能恢复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彭基 张盘德 +4 位作者 刘翠华 彭小文 何慧斌 曾义新 赵荣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第15期221-223,共3页
目的探究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 目的探究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站起-行走"计时测试(TUGT)结果。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I)评分分别为(18.96±3.37)、(25.58±4.1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4.42±3.15)、(16.36±3.5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步行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TUGT为(15.86±4.69)s,短于对照组的(23.54±4.1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1, P=0.000<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TUGT为(8.42±1.13)s,短于对照组的(18.97±2.6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4, P=0.000<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同步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探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脑卒中 足内翻下垂 步行功能
下载PDF
渐进性功能锻炼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对髌骨骨折微创内固定治疗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14
作者 刘兴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2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渐进性功能锻炼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在行微创内固定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行微创内固定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9)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 目的探讨渐进性功能锻炼联合下肢反馈训练在行微创内固定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行微创内固定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9)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39)进行渐进性功能锻炼联合下肢反馈训练,两组均训练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膝关节功能.结果训练后,观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为(103.62±13.46)°,大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为(78.96±7.13)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中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渐进性功能锻炼联合下肢反馈训练能有效提高髌骨骨折微创内固定治疗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其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微创内固定 下肢反馈训练 渐进性功能锻炼 膝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改善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罗津宁 鲍晓 +3 位作者 刘惠宇 王日升 张林剑 朱丽芳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1196-1200,共5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对下肢痉挛肌肉加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对下肢痉挛肌肉加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结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症治疗。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后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各组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各时间点,治疗组MAS、FMA、BBS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P <0. 05)。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明显改善痉挛性下肢瘫痪的肌肉痉挛,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痉挛 A型肉毒毒素 肌张力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尉萍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12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6—2017年该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7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5例。两组均予常规运动康复疗法,观察组联合下肢智能...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6—2017年该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7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5例。两组均予常规运动康复疗法,观察组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训练。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Fugl-Meyer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oled步行功能分级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对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
17
作者 汤婷婷 金旦飞 刘莹莹 《医疗装备》 2022年第2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对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就诊的78例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9例...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对不完全性腰段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就诊的78例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估]及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与SCI步行指数联合评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腘绳肌及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MA、FAC及SC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FAC及SC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辅助治疗不完全性腰段SCI患者可显著增强其下肢肌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腰段 不完全性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下肢肌力 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18
作者 林明铃 毛文浒 《西藏医药》 2024年第5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比较两组下肢肢体功能(FMA-LE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平衡功能(BB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MA-LE评分、BBS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 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肢体功能康复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言超 彭妤婕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S01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性步行量表(FNC)评分、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NC评分、FMA-LE评分、MW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NC评分、FMA-LE评分高于对照组,MWS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FNC评分、FMA-LE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MWS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可提高脑卒中后下肢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下肢偏瘫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 下肢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刘树利 崔国梁 +2 位作者 刘艳 孙颜斌 王晓迪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15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即分为A组(常规康复治疗组)23例及B组(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即分为A组(常规康复治疗组)23例及B组(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译定、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B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改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 脑卒中 偏瘫 步行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