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亡与并发症病例讨论会在血管外科下肢缺血性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立强 高喜翔 郭连瑞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3期73-75,99,共4页
目的探讨死亡与并发症病例讨论会(以下简称双M会议)在血管外科下肢缺血性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进行的双M会议内容,以PPT汇报形式组织医护人员参与,通过对发生不良事件病例... 目的探讨死亡与并发症病例讨论会(以下简称双M会议)在血管外科下肢缺血性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进行的双M会议内容,以PPT汇报形式组织医护人员参与,通过对发生不良事件病例的回顾、分析,查找问题,总结解决办法。比较参与双M会议和未参与双M会议住院医师的相关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结果通过开展双M会议,分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和整改措施,可提升住院医师诊治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和业务水平,参与双M会议住院医师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未参与者[(80.60±12.10)分vs.(73.75±10.00)分,t=2.036,P=0.048],教学满意度显著高于未参与者[(4.16±0.90)分vs.(3.35±1.18)分,t=2.613,P=0.012]。结论双M会议是提高血管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教学效果和医疗质量的良好方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与并发症病例讨论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血管外科 临床教学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机制及相关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思稳 贾中伟 +2 位作者 郭钊 张祥祥 罗茜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91-95,共5页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是一项改良的Ilizarov技术,通过局部持久恒定的力学刺激,激发组织再生潜力,促使血管、骨骼、肌肉、神经及皮肤的稳定再生,有助于治疗循环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缺血性疾病。TTT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机制为:胫骨开窗... 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是一项改良的Ilizarov技术,通过局部持久恒定的力学刺激,激发组织再生潜力,促使血管、骨骼、肌肉、神经及皮肤的稳定再生,有助于治疗循环障碍导致的一系列缺血性疾病。TTT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能的机制为:胫骨开窗减压与骨搬移骨块的弹性压力刺激;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平衡巨噬细胞极化并减轻炎症反应;启动跨皮质血管循环系统与干细胞动员。TTT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的疗效优于单纯TTT治疗,未来的TTT治疗向微创化、个体化、简便化发展,针对于不同分级的糖尿病足将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横向骨搬移 ILIZAROV技术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作者 蔡晓婷 刘娜婷 +1 位作者 林凡 王鹤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7-43,共7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情况,研究该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分析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共被引文献...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情况,研究该领域的热点与发展趋势。方法检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分析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共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等信息并生成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1447篇中文文献和58篇英文文献,年发文量总体稳步增长,但中文文献2020年来有所下降。祛腐生新、益气活血等是关键治疗原则,糖尿病足是热点研究病种,中药泡足、穴位按摩等外治方法关注度较高,黄芪和地黄药对以及肉桂醛、阿魏酸、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极受关注,胱硫醚γ裂解酶(CSE)-硫化氢(H2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受高度关注。结论当前本领域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合作网,并逐步发展。但各机构、作者间交流合作不足,需加强。糖尿病足的治疗为研究热点,结果多为临床疗效报道,相关机制值得深入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中医药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下载PDF
不同镇痛药物方案治疗下肢缺血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谈 张杨 +1 位作者 张望德 王云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6期680-683,共4页
目的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不同镇痛药物方案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下肢缺血性疼痛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镇痛药物方案进行分析,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镇痛药... 目的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不同镇痛药物方案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下肢缺血性疼痛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镇痛药物方案进行分析,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71例,按照镇痛方案分阿片类药物组30例、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组(NSAIDs)32例和坐骨神经阻滞组9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及吸烟史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阻滞组VAS评分下降值和阿片类药物组、阿片类药物联合NSAID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667±1.658 vs 3.567±0.817,t=7.716,P<0.001;6.667±1.658 vs 3.938±0.982,t=6.271,P<0.001)。阿片类药物组和阿片类药物联合NSAID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缺血性疼痛镇痛药物方案有多种模式,相对于单用阿片类药物或阿片类药物联用NSAIDs,坐骨神经阻滞的应用在患者疼痛主诉和VAS评分下降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疼痛 镇痛药物 阿片类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坐骨神经阻滞 疗效 不良反应 安全性
下载PDF
外泌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姜易宏 张省 +3 位作者 胡佳腾 刘俊超 王瑞华 陆信武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74-177,182,共5页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外周血管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1-3])。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4-6])。目前,临床采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介入...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外周血管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1-3])。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4-6])。目前,临床采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与血管旁路手术^([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缺血性疾病 标准治疗方法 外泌体 外周血管 饮食结构 糖尿病足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6
6
作者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3 位作者 邹秋红 李海燕 植艳茹 包俊敏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17-22,共6页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血流灌注不足进而造成下肢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等急慢性缺血表现的一类疾病[1]。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慢性肢体缺血和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其中病程超过2周...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血流灌注不足进而造成下肢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等急慢性缺血表现的一类疾病[1]。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慢性肢体缺血和急性肢体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其中病程超过2周以上的静息痛、溃疡、坏疽又称为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或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chronic limb-threatening ischemia,CLTI)[2]。慢性肢体缺血急性加重或因动脉栓塞造成的急骤性肢体缺血称为ALI[3]。目前,腔内治疗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4]。然而,国内尚无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因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护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血管外科医护专家,共同撰写《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围术期护理规范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为下肢缺血性疾病腔内治疗规范化护理提供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腔内治疗 围术期护理 动脉栓塞 血管外科 慢性缺血 护理专业 规范化护理
下载PDF
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手术原则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昭辉 徐益鸣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0年第10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急性下肢缺血 手术原则 下肢缺血性病变 溶栓抗凝药物 重症监护技术 心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
下载PDF
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与化学毁损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3
8
作者 赵梦楠 刘妍 +2 位作者 王成龙 奚奇 宋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随着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术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其术后频发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近来射频热凝技术的进步使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两者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尚且较少。本文通过与化学毁损术对... 目的:随着腰交感神经化学毁损术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其术后频发的并发症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近来射频热凝技术的进步使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两者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研究尚且较少。本文通过与化学毁损术对比,评估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在CT引导下穿刺,到达目标位置后A组行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B组行化学毁损术治疗。测量术前及术后下肢皮温、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病人在CT引导下均穿刺成功,治疗后疼痛缓解明显。两组治疗1周及1个月后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皮温升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A组0例,B组20例中出现3例(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可改善下肢组织血运及营养供给,较化学毁损术并发症少,是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交感神经 频热凝毁损术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被引量:8
9
作者 辛世杰 宋清斌 +8 位作者 胡海地 张健 秦岭峰 张赞松 张平 罗英伟 丁奎 白明欣 段志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7-630,F0003,共5页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5例...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治疗42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5例、糖尿病足14例、下肢狼疮性动脉炎1例。术前多数患肢有轻重不同的静息痛,踝肱指数(ABI)均在0.6以下。随访时检查跛行距离、ABI、双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客观指标。结果:患者手术1个月后开始随访,其中显著有效11例(26%)、有效16例(38%)、无效15例(36%),总有效率64%。糖尿病足、TAO、下肢狼疮性动脉炎3种疾病总有效率80%,ASO有效率5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患肢血流灌注,改善某些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单个核细胞 自体移植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肢放射性核素扫描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15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甘宇 郑长虹 +5 位作者 谌静 贾鹏 郭贞臻 张继斌 李铁男 于黎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41-1544,共4页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 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其下肢远端没有良好的流出道,故无法接受手术搭桥。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缺血下肢可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供,以达到细胞性血管搭桥目的。选择2006—06/2007—02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例,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趾端坏疽,踝臂指数0~0.5,CTA及彩超证明为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病变远端流出道差,患者对本实验知情同意且自愿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排除并发严重的心、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于双髂后上棘穿刺采集自体骨髓血,每例采集骨髓血100—300mL,羟乙基淀粉及Ficoll液分离,配置成干细胞混悬液50mL,单个核细胞计数为(2.05~9.36)×108。椎管内麻醉,沿下肢动脉走行给予缺血下肢肌肉及足部局部注射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混悬液,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移植后12周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r=-5.328-6.373,P〈0.01);踝臂指数略微升高(P〉0.05);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略微降低(P〉0.05)。9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于术后3-12周基本愈合;2例趾端坏疽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进行坏疽部位截趾,术后4周完全愈合。术后均未出现异常症状或体征,随访6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能够增加严重慢性缺血患肢的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肢体疼痛、冷感、间歇跛行等指标,且不会加重并发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干细胞移植 自体 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14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辉 施森 +4 位作者 钟武 孙晓磊 周翔宇 曾宏 何延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581-3584,共4页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 背景:血管病变引起的肢体缺血性疾病不仅仅是肢体动脉主干发生病变,还常常伴有微循环障碍,通常所采用的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只能解决主干动脉阻塞,不能改善微循环障碍,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基于内皮祖细胞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新方法。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09/2006-07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经下肢血管造影确诊的下肢动脉症闭塞患者14例,共23条患肢临床表现为患肢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色发生变化及皮肤溃疡,严重者趾或足坏死破溃。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成干细胞混悬液,于患肢一次性按4cm×4cm间距做干细胞混悬液肌肉注射,每点注射1mL,沿缺血下肢动脉走行采取多点肌肉注射。12个月后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辅助检查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患者肢体疼痛、患肢冷感明显减轻,皮肤温度升高,间歇跛行距离延长。例缺血性足溃疡患者的足部创面基本愈合。9例实施了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其中7条患肢侧支血管丰富。未见骨髓动员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并发症,患肢移植部位剧烈疼痛,所有疼痛均于移植后第3天缓解。提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可行、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 下肢缺血性疾病 干细胞移植 血管造影 肢体疼痛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任超 刘小云 +5 位作者 耿德勤 葛巍 张伟伟 李金梅 万美容 徐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152-2156,共5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总结全程医护配合模式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0-02-10收治2型糖尿病致左下肢糖尿病足(坏疽型)患者1例,2010-06-01收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致左下肢动...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总结全程医护配合模式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0-02-10收治2型糖尿病致左下肢糖尿病足(坏疽型)患者1例,2010-06-01收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致左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1例。均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3次,移植过程中采用全程医护配合模式。随访2年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1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左足第四足趾坏死、溃烂,趾根和脚面连接处可见脓性分泌物,疼痛,不能行走;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且双下肢股总、股深、股浅、腘动脉粥样硬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显示左足部供血血管稀疏。治疗后1个月足部疼痛减轻。治疗后3个月皮温较前升高,可感觉到微弱足背动脉搏动。治疗后6个月患者溃疡面开始出现愈合,皮温亦继续升高,色泽转红润。治疗后1年溃疡愈合面积继续增大。治疗后2年时CTA示供血血管较前有再通,仅有一小块溃疡未愈合。患者2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左下肢酸痛、无力,呈间歇性跛行发作,直立或行走后疼痛加剧,休息可得到部分缓解。查体见左足第四、五足趾发绀、粗糙,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皮温下降;双下肢CTA示左侧股动脉远端、左腘动脉、左胫前动脉、左胫后动脉节段性管腔闭塞且左小腿动脉显影浅淡。治疗后1个月站立时疼痛减轻,足背动脉搏动增强,皮温较前升高。治疗后3个月行走距离增长,疼痛次数减少。治疗后6个月左足第四、五足趾色泽转红润。治疗后1年左足第四、五足趾光滑不再粗糙。治疗后2年CTA示供血血管较前丰富。3次移植,均未见注射局部及全身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局部肌内注射法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可行、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全程医护配合有利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干细胞移植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下肢缺血性疾病导致的截肢 被引量:6
13
作者 向志 时德 戴远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7-188,共2页
目的:分析下肢缺血性坏疽导致截肢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总结我院1995至2000年共3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致截肢病例。结果: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3例,糖尿病性肢端坏疽1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下肢动脉栓塞3例。结论: 动脉硬化性闭塞... 目的:分析下肢缺血性坏疽导致截肢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总结我院1995至2000年共3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致截肢病例。结果: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3例,糖尿病性肢端坏疽1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下肢动脉栓塞3例。结论: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和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是下肢缺血性坏疽致截肢的主要原因,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早期有效的治疗是降低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的重要措施,旁路转流术和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坏疽 截肢 病因 防治
下载PDF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23
14
作者 舒畅 何昊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23-527,共5页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因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资料,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介入治疗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血管基因治疗和...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因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类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资料,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介入治疗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血管基因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介入治疗 基因治疗
下载PDF
不同介入方法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智 周石 +2 位作者 宋杰 蒋天鹏 李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1-362,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不同介入方法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近期疗效。方法对该院2010年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65例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老年患者中溶栓治疗5例,行PTA 25例,行PTA+支架置入术35例,术后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不同介入方法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近期疗效。方法对该院2010年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65例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老年患者中溶栓治疗5例,行PTA 25例,行PTA+支架置入术35例,术后1 w,三种术式ABI均比手术前提高(P<0.01),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与术后1 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有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5.00%,其中3例支架阻塞,2例为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所致,1例为溶栓治疗发生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3例为PTA治疗部位发生血管再狭窄,三种治疗方法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介入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根据病变部位病理特点和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性疾病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脐血干细胞移植及血管成形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红芳 王富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755-3760,共6页
背景:近年来介入治疗因其成功率高、疗效好、创伤小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介入治疗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致使术后远期发生严重再狭窄。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出现为促进受损血管内皮功能修复、再内皮化及辅助恢复缺血组织血供... 背景:近年来介入治疗因其成功率高、疗效好、创伤小已被广泛认可,但由介入治疗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致使术后远期发生严重再狭窄。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出现为促进受损血管内皮功能修复、再内皮化及辅助恢复缺血组织血供带来了新的曙光。目的:总结近年来有关脐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及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研究进展。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3月PubM ed、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检索词为"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 transpltation,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diabetic lower limb ischemia,restenosis"及"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血管腔内成形术、糖尿病下肢缺血、再狭窄"。将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分类筛选并进行评价,初检获得216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通过对人脐血干细胞移植及血管成形术这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分析比较,得出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成形术疗效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或单纯介入治疗,能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受损内皮功能及降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干细胞移植 糖尿病血管病变 血管成形术 干细胞 脐带脐血干细胞 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 介入治疗 再狭窄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旭艳 李华 +2 位作者 冯亮华 董志高 肖萍萍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5期466-469,共4页
目的 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 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人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7.3岁.病人移植前均内科常规治疗半年以上,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 目的 观察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 下肢缺血性疾病病人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4~77岁,平均年龄67.3岁.病人移植前均内科常规治疗半年以上,临床症状、体征未改善.应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按照操作规范和病人实际情况采集外周血干细胞(PBSC),全部病人均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600μg/d,皮下注射,行自体PBSC动员3~5d,然后用费森尤斯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BSc,将干细胞悬液按3×3cm距离进行肢体移植术.术后第1天至3个月定期观察各项指标综合评估.结果 PBSC移植后3个月进行评价,全部病例下肢疼痛明显缓解,皮温升高,下肢冷感消失,14例感染得到控制,溃疡或足趾坏疽明显好转或愈合,足趾颜色由青紫色转为正常,肿胀消失,无1例病人行截肢术;有2例病人趾头已坏死在移植同时行截趾术;移植后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截肢,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治疗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用穴频次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蕊 周桂桐 +1 位作者 姜希娟 杨正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310-313,共4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2018年5月关于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CT)及临床对照试验研究(CCT)文献,将...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用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万方数据库2000年1月—2018年5月关于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CT)及临床对照试验研究(CCT)文献,将筛选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使用腧穴进行汇总并录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48篇,腧穴53个,腧穴总使用频次343次,其中主穴310次,配穴33次。[结论]现代针灸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辨证选穴为原则,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是所选的主要经脉,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常用组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下肢缺血性疾病 临床用穴 频次分析
下载PDF
前列地尔(脂微球)冻干粉针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明坤 何筱莹 +1 位作者 黄知敏 李延兵 《新医学》 201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评估前列地尔(脂微球)冻干粉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3例经踝肱指数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前列地尔(脂微球)冻干粉针,16例]和对照组[注射用前列地尔(凯时注射液),17例],接受... 目的:评估前列地尔(脂微球)冻干粉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3例经踝肱指数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的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前列地尔(脂微球)冻干粉针,16例]和对照组[注射用前列地尔(凯时注射液),17例],接受每日1次的静脉注射治疗,连续2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当天记录踝肱指数、评估下肢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血浆血栓素B2(TXB2)浓度。用药期间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检测实验室安全性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踝肱指数分别为0.86±0.21和0.83±0.25;疼痛评分分别为2.86±1.53和2.92±1.58;麻木评分分别为4.81±1.45和4.68±1.36。治疗两周后两组的踝肱指数分别升至1.01±0.23和1.04±0.28;疼痛评分分别降至0.83±0.78和0.91±0.82;麻木评分分别降至1.88±1.71和1.75±1.59。治疗前后上述3个指标的组内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冻干粉针可显著提高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患肢踝肱指数,缓解下肢缺血症状,其疗效和安全性与凯时注射液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下肢缺血性疾病 踝肱指数 血栓素B2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姚燕丹 林少芒 胡以则 《中国医药导刊》 2004年第6期420-421,共2页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雷诺氏病等疾病,治疗手段包括药物、血管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法无实质性改进,疗效也不理想[1],往往导致患者肢体坏死而被迫行截肢手术,严...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雷诺氏病等疾病,治疗手段包括药物、血管旁路移植术和介入手术等,治疗方法无实质性改进,疗效也不理想[1],往往导致患者肢体坏死而被迫行截肢手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治疗技术,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了APBSCT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技术 下肢缺血性疾病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 患者 临床应用 介人 多发病 常见病 应用前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