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源性休克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致下肢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调查及防控护理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芝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第18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致下肢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9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下肢缺血性损伤将其分为损伤组及未...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致下肢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进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9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下肢缺血性损伤将其分为损伤组及未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是否放置旁路、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前心脏骤停情况、平均动脉压、左心室射血分数、血乳酸水平、体外膜肺氧合插管时间、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时间及体外膜肺氧合插管深度等,并对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究其危险因素,再提出相应防控措施。结果90例患者中出现下肢缺血性损伤者14例,发生率1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生心脏骤停、体外膜肺氧合插管时间及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时间对治疗后下肢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P<0.05),放置旁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对治疗后下肢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心源性休克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发生下肢缺血性损伤概率较高,年龄、发生心脏骤停、体外膜肺氧合插管时间、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时间、放置旁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为该症状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辅助治疗期间实施镇静、控制流量、开展抗凝干预、实施远端插管、加强对患者下肢体温及肤色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下肢缺血性损伤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 下肢缺血性损伤 危险因素调查 防控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