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7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顾娟 梅金华 昝娟 《交通医学》 202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观察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疗程3周。患者治...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观察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疗程3周。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LE)进行评估,测定患者10 m步行时间(10MWT),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MI)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评分、10MWT、BMI评分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FMA-L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加显著(29.79±4.42分vs 24.50±4.89分)(P<0.05)。治疗后两组10MWT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10MWT为24.85±5.55秒,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38±5.20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M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而且观察组BMI评分升高更加显著(46.47±7.72分vs 38.68±9.5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后,步行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 脑卒中 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下载PDF
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常万鹏 张钟文 +5 位作者 杨钰琳 訾阳 杨梦琦 杜冰玉 王楠 于少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28,共8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不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疗效差异,为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适合的外骨骼机器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不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疗效差异,为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适合的外骨骼机器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收集从建库至2022年11月发表的关于探讨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22篇文献,Jadad评分显示均为高质量文献,共865例患者,试验组436例、对照组429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外骨骼机器人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评分(MD=2.63,95%CI:1.87-3.38,P<0.05)、平衡功能(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MD=3.62,95%CI:1.21-6.03,P<0.05)、站起-走测试量表(Timed Up and Go,TUG)评分(MD=-2.77,95%CI:-4.48至-1.05,P<0.05)和步频(MD=3.15,95%CI:1.57-4.72,P<0.05),但对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MD=0.30,95%CI:-0.01-0.61,P>0.05)和6 min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评分(MD=3.77,95%CI:-6.60-14.14,P>0.05)的提高不明显。③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FMA-LE评分:平地行走式外骨骼(MD=10.23,95%CI:3.81-27.49,P<0.05)和减重式外骨骼(MD=33.66,95%CI:11.49-98.54,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均能改善FMA-LE评分,排序结果为减重式外骨骼>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BBS评分:减重式外骨骼(MD=79.86,95%CI:2.34-2725.99,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BBS评分,排序结果为减重式外骨骼>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FAC评分:平地行走式外骨骼(MD=1.38,95%CI:1.00-1.90,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FAC评分,排序结果为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减重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TUG评分:减重式外骨骼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MD=0.07,95%CI:0.01-0.51,P<0.05)能显著改善TUG评分,排序结果为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减重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结论: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减重式外骨骼在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疗效更优,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在提高功能性步行和转移能力方面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风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 步行 平衡 康复机器人 外骨骼 系统评价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刘佳 李岩 +6 位作者 顾旭东 姚云海 傅建明 时美芳 陶林花 曾明 沈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65,共3页
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 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缺血性卒中 全球疾病负担 步行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 姿势控制训练 神经肌肉 本体觉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海泉 胡川 +2 位作者 黄磊 路伟 王欣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 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D-tDCS... 目的 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D-tDCS组、悬吊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过程中有4例因中途出院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而脱落,其中对照组3例,HD-tDCS组1例,最终对照组、HD-tDCS组、悬吊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纳入27、29、30、30例。对照组接受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常规康复治疗,25 min/d,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HD-tDC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HD-tDCS治疗,主要刺激电极置于偏瘫侧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C3/C4),4个接受极分别置于M1区四周约3.5 cm处的C1/C2、C5/C6、FC3/FC4、CP3/CP4区,电流恒定强度2 mA,电流起伏时间30 s,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悬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偏瘫侧下肢分离组合运动、动态闭链稳定运动、骨盆摆动和放松运动等悬吊运动训练,25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定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采用视频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4、8周后FMA-LE评分、BBS评分、FAC等级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HD-tDCS组、悬吊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4、8周后FMA-LE、BBS评分均明显更高,治疗8周后FAC等级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及步行周期)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悬吊运动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Hcy水平的影响
5
作者 王嘉琳 刘立芝 +2 位作者 官艳林 冯慧 潘化平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59)和试验组(n=60)。试验组予以tDCS刺激;对照组予以tDCS伪刺激,两组...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59)和试验组(n=60)。试验组予以tDCS刺激;对照组予以tDCS伪刺激,两组均予以运动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cy水平、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的评估数据。结果: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FMA-LE和BBS评分均更高(P<0.05);TUGT、NHISS评分均更低(P<0.05),FAC分级、MBI评分均更高(P<0.05);血清Hcy水平更低(P<0.05)。结论: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降低血清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6
作者 张译尹 王东岩 +1 位作者 李慎微 张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期脑卒中 电针 核心肌肉运动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下载PDF
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翟亚湘 乔娇娇 +1 位作者 奚娟 欧阳月琴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康复科收治的106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抗阻运动训练;...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康复科收治的106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抗阻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功能[采用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EFS)]、步行速度[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WT)]及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ST)]。结果:干预后,两组LEFS、QLICD-ST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两组10MWT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抗阻运动训练在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速度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抗阻运动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李新宇 徐磊 《中医康复》 2024年第6期40-44,共5页
目的:研究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康复医学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 目的:研究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康复医学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患者膝关节控制及下肢运动功能。两组患者通过测量膝关节伸展角度判断治疗有效率,以及采用FMA-L评分量表、BBS评分量表和计算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步长结果来评价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在膝过伸角度、FMA-L评分、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和平均步长评估指标中分数均有显著提高,其中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可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过伸 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张锦为 张其明 +3 位作者 单莎瑞 温加浩 杨杏萍 胡天来 《大医生》 2024年第8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31例)和联合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及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分、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及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值均增加,且联合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速均加快,且联合组快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步长偏差均减小,且联合组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支撑相百分比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百分比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患者患侧下肢肌电信号,提升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三维步态参数,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虚拟情景互动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
下载PDF
核心肌群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行走功能的效果研究
10
作者 张金 孟勇 +1 位作者 杨俊 葛仕花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58-861,共4页
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apoplexy hemiparalysis,AH)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16例接受治疗的AH患者;数字编号信封法分为A组(n=59)和B组(n=60)。A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以Berg平衡量表(B... 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apoplexy hemiparalysis,AH)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16例接受治疗的AH患者;数字编号信封法分为A组(n=59)和B组(n=60)。A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以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ke,BBS)评估训练前后患者平衡功能,以步行患者例数、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估训练前后患者行走功能,以简化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训练前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训练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SF-36量表评估训练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训练后B组BBS评分(由坐到站、独立站立、独立坐、由站到坐、由床向椅子转移)、步行者例数、MWS、FMA评分(上肢坐位运动功能、腕运动功能、手运动功能、下肢仰卧位运动功能、下肢坐位运动功能)、MBI评分(穿衣进食、洗澡修饰、上下楼梯、行走、转移床椅)、SF-36评分(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优于A组(P<0.05)。结论AH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行走和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核心肌群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行走功能
下载PDF
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弓绍华 聂晓南 王冉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38-42,63,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观察组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步态参数、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下肢运动评分、下肢感觉评分、WISCIⅡ、MAS等级、步态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电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疗效显著,能够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电针 功能性电刺激 肌力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疼痛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锻炼的影响
12
作者 曾凡颖 黄华 +2 位作者 钟海莉 曾杰 康露花 《中国当代医药》 2024年第1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CDH手术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DH)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CDH手术治疗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疼痛情况、下肢运动功能、睡眠质量。结果术后第2天,两组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量表(CHEOP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8、15天的CHEOPS评分、PSQI低于术后第2天,两组术后第15天的CHEOPS评分、PSQI低于术后第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8、15天的CHEOPS评分、PSQ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两组的Fugel-Meyer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8、15天的FMA评分高于术后第2天,两组术后第15天的FMA评分高于术后第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8、15天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CDH手术治疗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护理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下肢运动功能 心理护理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龚海娟 温振宇 张军辉 《光明中医》 2024年第5期964-966,共3页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联合组(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各30例。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联合组(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各30例。3组均连续干预6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功能、平衡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FMA下肢功能评分、BI评分、HFAC分级、BBS评分均提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针刺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有利于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针刺疗法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林鸿 张广渊 +4 位作者 齐瑞 赵莉娟 丛维琴 陈静愉 陈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8-393,共6页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减退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1—2],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社会参与度及生存质量。进行偏瘫下肢肌力训练已成为卒中后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
关键词 META分析 脑卒中偏瘫患者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步行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 等速肌力训练 下肢肌力 生存质量
下载PDF
运动针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爽 郭若耘 +4 位作者 刘海霞 张超 鲍春龄 东贵荣 周亮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1048-1054,共7页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常规针刺组予常规针刺,运动针法组予运动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 目的观察运动针法对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运动针法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0例。常规针刺组予常规针刺,运动针法组予运动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和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的变化,采用三维步态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步态对称性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运动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0.0%,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运动针法组下肢FMA评分和BBS评分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运动针法组步速、步频和步长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步宽和摆动相百分比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运动针法组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运动针法能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和步态对称性,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运动针法 中风后遗症 偏瘫 步态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反复促通技术联合rTMS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泽晶 徐丰 +6 位作者 吕英 王志勇 李红梅 杨茜姝 钱晓蕊 刘越 刘景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 探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恢复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2-01—0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40)... 目的 探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恢复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22-01—0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r TMS治疗,观察组实施反复促通技术联合rTMS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时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水平以及步行功能量表(FAC)分级、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改良Ashworth指数(MAS)分级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FMA、BBS、FAC、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10 m步行时间与Hcy、AC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8周后肌肉痉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反复促通技术联合rTMS能有效促进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清Hcy、ACE水平,对提高患者步数以及步态恢复均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反复促通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恢复
下载PDF
头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洪天 魏凯 +3 位作者 刘杰 张洪丽 顾晨丛 王利春 《老年医学研究》 2023年第1期67-71,共5页
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而头针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头针单独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头针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比如头针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 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而头针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致残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头针单独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可以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头针联合其他治疗方案,比如头针联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镜像疗法、康复训练Bobath技术、康复机器人、平衡仪、悬吊运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头针联合传统治疗技术(中药治疗、八段锦、体针),以及特色头针疗法(互动式头针、久留针、双侧头针),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疗法
下载PDF
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琳 祝美珍 +3 位作者 邱雪梅 毛志明 蒋宗平 黄惠媛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4期71-75,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针刀组和针刀联合绳带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应用康复运动疗法及物理疗法,绳带组辅以绳带...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绳带组、针刀组和针刀联合绳带治疗组(以下简称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应用康复运动疗法及物理疗法,绳带组辅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保持全身肌肉平衡及患肢抗重力伸展;针刀组对患侧下肢进行穴位刺激、神经触激和深层韧带松解;联合治疗组将针刀疗法与绳带疗法相结合。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分别用Barthel指数评分(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评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Berg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进行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绳带组MBI、针刀组FMA及联合治疗组MBI、FMA、BBS评分在治疗2周时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绳带组、针刀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4周时MBI、FMA、FAC、BBS评分及3个月后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绳带组、针刀组及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联合治疗组与绳带组、针刀组比较,MBI、FMA、FAC、BBS、mRS评分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针刀联合绳带疗法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针刀疗法 绳带疗法 下肢运动功能 神经恢复功能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楼亦文 李琳 陈潜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4-222,共9页
目的:分析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胸腰段骨折所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除常规训练外,对照组进行稳定... 目的:分析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胸腰段骨折所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除常规训练外,对照组进行稳定表面躯干训练,观察组进行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比较两组的步态、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功能、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结果:两组跨步长、步频、舒适步速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胫前肌、腓肠肌肌力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静态睁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静态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均P<0.05),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均P<0.05);动态稳定极限范围及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下肢运动评分、Berg平衡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ASI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可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肌力,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表面躯干训练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艳艳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东莞市康复医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61例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 目的:探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东莞市康复医院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61例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态情况及步行能力。结果: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快于对照组,步行周期、支撑相时长、摆动相时长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衡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步行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应用于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助于加强平衡功能,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 康复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