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1
作者 李民 丰谢华 +4 位作者 李爱 杨剑峰 杜文文 史荣芬 张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5期611-615,共5页
目的 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06—2022-12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 目的 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肌力水平、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06—2022-12在南京市江宁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常规运动指导治疗,试验组加用弹力带抗阻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肌力水平、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6 min步行距离、步态参数及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85%,高于对照组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下肢肌力评分低于对照组[(1.40±0.23)分比(1.98±0.63)分],Fugl Meyer运动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29.87±3.58)分比(24.15±3.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VO_(2)peak、AT及6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20.42±1.71)m L/(min·kg)、(13.89±1.01)mL/(min·kg)、(140.56±23.78)m,均高于对照组的(18.46±1.23)m L/(min·kg)、(13.02±1.21)mL/(min·kg)、(116.58±29.61)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步长、步速、步频及单支撑相水平分别为(36.87±4.71)cm、(57.78±7.23)cm/s、(69.31±5.41)step/s、(31.05±3.01)%,均高于对照组的(31.52±3.67)cm、(52.84±6.09)cm/s、(63.05±6.08)step/s、(27.21±3.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Barthel指数、平衡功能评分分别为(78.61±5.61)分、(41.15±2.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7.59±6.13)分、(32.56±5.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弹力带抗阻训练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肌力水平、运动耐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弹力带抗阻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肌力水平 运动耐力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2
作者 顾娟 梅金华 昝娟 《交通医学》 202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观察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疗程3周。患者治...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观察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疗程3周。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能力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LE)进行评估,测定患者10 m步行时间(10MWT),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MI)评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评分、10MWT、BMI评分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FMA-L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加显著(29.79±4.42分vs 24.50±4.89分)(P<0.05)。治疗后两组10MWT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10MWT为24.85±5.55秒,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38±5.20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M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而且观察组BMI评分升高更加显著(46.47±7.72分vs 38.68±9.5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经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镜像视觉反馈治疗后,步行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 脑卒中 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 生活自理能力
下载PDF
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常万鹏 张钟文 +5 位作者 杨钰琳 訾阳 杨梦琦 杜冰玉 王楠 于少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28,共8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不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疗效差异,为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适合的外骨骼机器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 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并比较不同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疗效差异,为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选择适合的外骨骼机器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收集从建库至2022年11月发表的关于探讨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2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检索与筛选,使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7.0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22篇文献,Jadad评分显示均为高质量文献,共865例患者,试验组436例、对照组429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外骨骼机器人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评分(MD=2.63,95%CI:1.87-3.38,P<0.05)、平衡功能(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MD=3.62,95%CI:1.21-6.03,P<0.05)、站起-走测试量表(Timed Up and Go,TUG)评分(MD=-2.77,95%CI:-4.48至-1.05,P<0.05)和步频(MD=3.15,95%CI:1.57-4.72,P<0.05),但对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分(MD=0.30,95%CI:-0.01-0.61,P>0.05)和6 min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评分(MD=3.77,95%CI:-6.60-14.14,P>0.05)的提高不明显。③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FMA-LE评分:平地行走式外骨骼(MD=10.23,95%CI:3.81-27.49,P<0.05)和减重式外骨骼(MD=33.66,95%CI:11.49-98.54,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均能改善FMA-LE评分,排序结果为减重式外骨骼>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BBS评分:减重式外骨骼(MD=79.86,95%CI:2.34-2725.99,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BBS评分,排序结果为减重式外骨骼>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FAC评分:平地行走式外骨骼(MD=1.38,95%CI:1.00-1.90,P<0.05)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能显著改善FAC评分,排序结果为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减重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TUG评分:减重式外骨骼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MD=0.07,95%CI:0.01-0.51,P<0.05)能显著改善TUG评分,排序结果为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减重式外骨骼>常规康复治疗。结论: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步行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减重式外骨骼在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疗效更优,平地行走式外骨骼在提高功能性步行和转移能力方面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风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 步行 平衡 康复机器人 外骨骼 系统评价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Hcy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嘉琳 刘立芝 +2 位作者 官艳林 冯慧 潘化平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59)和试验组(n=60)。试验组予以tDCS刺激;对照组予以tDCS伪刺激,两组...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59)和试验组(n=60)。试验组予以tDCS刺激;对照组予以tDCS伪刺激,两组均予以运动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cy水平、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的评估数据。结果: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伸角度、FMA-LE和BBS评分均更高(P<0.05);TUGT、NHISS评分均更低(P<0.05),FAC分级、MBI评分均更高(P<0.05);血清Hcy水平更低(P<0.05)。结论:tDCS联合运动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降低血清Hcy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佳 李岩 +6 位作者 顾旭东 姚云海 傅建明 时美芳 陶林花 曾明 沈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65,共3页
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 全球疾病负担2019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达2876万人,其中缺血性卒中占比84%,是我国第三大死亡原因[1]。偏瘫是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占比1/3—1/2,严重影响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2]。姿势控制训练以运动控制训练为主,结合视觉、触觉、本体觉训练,强化神经肌肉反应及肢体控制能力,纠正异常运动姿势,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缺血性卒中 全球疾病负担 步行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 姿势控制训练 神经肌肉 本体觉
下载PDF
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翟亚湘 乔娇娇 +1 位作者 奚娟 欧阳月琴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康复科收治的106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抗阻运动训练;...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康复科收治的106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抗阻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功能[采用下肢功能评定量表(LEFS)]、步行速度[采用10 m步行测试(10MWT)]及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ICD-ST)]。结果:干预后,两组LEFS、QLICD-ST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两组10MWT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抗阻运动训练在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速度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抗阻运动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头针联合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7
作者 杨影 汪富 +5 位作者 贺飞 丁彬 周伟 孙珊 蒋志明 张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66-1670,1735,共6页
目的 探讨头针联合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目的 探讨头针联合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三维步态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分析参数、改良As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MT)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运动学参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频、跨步长、步长、步宽及MMT评分、MBI评分均明显增高,最大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角度均明显增大,双侧大脑中动脉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流速(Vm)均明显加快,且观察组上述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步态周期、双支撑时间、Asworth评分、血管阻力指数(RI)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3%(28/30)比70.0%(21/30),P<0.05]。结论 头针联合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肌张力、肌力及生活能力,并能明显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头针 三维步态分析训练系统 下肢肌张力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动态四点跪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骨密度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王雪 许光旭 +1 位作者 万春利 葛盼丽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8期866-872,共7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动态四点跪位训练对髋关节骨密度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动态四点跪位训练对髋关节骨密度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直立床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动态四点跪位训练,两组均连续干预12周。干预前及干预4周、8周、12周时,分别记录髋关节骨密度、下肢臀大肌及腘绳肌肌电信号、感觉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股四头肌、臀大肌及腘绳肌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和肌力,并统计两组不良事件(体位性低血压、膝关节疼痛、摩擦伤、跌倒)发生情况。结果:干预4周、8周、12周时,两组髋关节骨密度T-值均低于干预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8周、12周时,两组表面肌电信号积分肌电值及LEMS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及干预4周、8周、12周时,两组感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8周、12周时,观察组肌张力低于对照组(P<0.05),肌力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四点跪位训练可以在部分负重下通过动态训练刺激髋关节周围肌肉收缩以延缓脊髓损伤患者髋关节骨量流失,改善损伤平面以下下肢运动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四点跪位训练 动态负重 髋关节密度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张海泉 胡川 +2 位作者 黄磊 路伟 王欣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目的 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D-tDCS... 目的 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HD-tDCS组、悬吊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过程中有4例因中途出院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而脱落,其中对照组3例,HD-tDCS组1例,最终对照组、HD-tDCS组、悬吊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纳入27、29、30、30例。对照组接受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常规康复治疗,25 min/d,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HD-tDC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HD-tDCS治疗,主要刺激电极置于偏瘫侧脑初级运动皮层M1区(C3/C4),4个接受极分别置于M1区四周约3.5 cm处的C1/C2、C5/C6、FC3/FC4、CP3/CP4区,电流恒定强度2 mA,电流起伏时间30 s,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悬吊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偏瘫侧下肢分离组合运动、动态闭链稳定运动、骨盆摆动和放松运动等悬吊运动训练,25 min/次,1次/d,5 d/周,持续治疗8周;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评定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采用视频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4、8周后FMA-LE评分、BBS评分、FAC等级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HD-tDCS组、悬吊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4、8周后FMA-LE、BBS评分均明显更高,治疗8周后FAC等级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及步行周期)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tDCS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悬吊运动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多关节联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刘加鹏 王卫宁 +2 位作者 徐冬艳 王念宏 吴毅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目的探讨多关节联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5例。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随机方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多关节联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5例。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16例、19例。对照组中1例因提前出院而脱落;试验组中4例因多种原因中止或脱落,最终2组均纳入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常规步行训练,其中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牵伸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运动控制训练和体位转移训练等,4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常规步行训练包括骨盆控制训练、膝关节稳定性训练、平衡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等,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多关节联动FES治疗,20 min/次,1次/d,5次/周,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吉步恩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速、步幅、双支撑相(步态周期中双足同时着地的阶段)、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双膝最大屈伸角度平均值);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1)FMA-L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2、4周后FMA-LE、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2组治疗4周后FMA-LE、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后FMA-LE评分和治疗4周后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步态参数: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后步速、步幅和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均明显升高,双支撑相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2周后比较,试验组治疗4周后步速、步幅和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均明显升高,双支撑相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试验组治疗2周后步速、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均明显升高,治疗4周后步幅、双膝平均屈伸角度均明显升高,双支撑相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关节联动F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多关节联动功能性电刺激 下肢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11
作者 张译尹 王东岩 +1 位作者 李慎微 张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期脑卒中 电针 核心肌肉运动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下载PDF
核心肌群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行走功能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金 孟勇 +1 位作者 杨俊 葛仕花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858-861,共4页
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apoplexy hemiparalysis,AH)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16例接受治疗的AH患者;数字编号信封法分为A组(n=59)和B组(n=60)。A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以Berg平衡量表(B... 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apoplexy hemiparalysis,AH)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16例接受治疗的AH患者;数字编号信封法分为A组(n=59)和B组(n=60)。A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以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ke,BBS)评估训练前后患者平衡功能,以步行患者例数、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估训练前后患者行走功能,以简化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训练前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训练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SF-36量表评估训练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训练后B组BBS评分(由坐到站、独立站立、独立坐、由站到坐、由床向椅子转移)、步行者例数、MWS、FMA评分(上肢坐位运动功能、腕运动功能、手运动功能、下肢仰卧位运动功能、下肢坐位运动功能)、MBI评分(穿衣进食、洗澡修饰、上下楼梯、行走、转移床椅)、SF-36评分(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精神健康)优于A组(P<0.05)。结论AH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行走和平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核心肌群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行走功能
下载PDF
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程攀 王本国 +4 位作者 李威 郑杰 秦艳霞 李创国 孟庆天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264-268,共5页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 目的:观察凝视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凝视稳定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动态步态指数(DGI)评定动态平衡功能,Balance-B平衡评定与训练系统评定静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BBS、DGI、FMA-LE、FAC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患者X轴和Y轴重心偏移、X轴和Y轴重心移动平均速度、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和跌倒风险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均更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凝视稳定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稳定训练 前庭训练 脑卒中 平衡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段茜 张林 刘文颖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4期472-476,共5页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应用于改善脑卒中下肢步态平衡障碍,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对tDCS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技术应用于改善脑卒中下肢步态平衡障碍,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对tDCS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下载PDF
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李新宇 徐磊 《中医康复》 2024年第6期40-44,共5页
目的:研究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康复医学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 目的:研究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康复医学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患者膝关节控制及下肢运动功能。两组患者通过测量膝关节伸展角度判断治疗有效率,以及采用FMA-L评分量表、BBS评分量表和计算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步长结果来评价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在膝过伸角度、FMA-L评分、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和平均步长评估指标中分数均有显著提高,其中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可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过伸 本体感觉促进技术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步行能力
下载PDF
镜像疗法联合四肢联动疗法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李良武 胡晓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期86-88,92,共4页
目的探究镜像疗法联合四肢联动疗法(Nustep-T4)运动训练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7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 目的探究镜像疗法联合四肢联动疗法(Nustep-T4)运动训练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7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采取镜像疗法,观察组采取镜像疗法联合Nustep-T4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下肢肌张力分级、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评分、膝关节屈膝及伸膝肌峰力矩.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MA-LE评分(23.13±3.93)分、BBS评分(56.59±8.34)分、FAC评分(2.33±0.4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87±3.62)分、(45.79±8.04)分、(1.92±0.35)分,10 mMWS(57.41±9.37)m/min快于对照组的(48.93±8.35)m/min,膝关节屈膝肌峰力矩(31.02±4.02)N·m、膝关节伸膝肌峰力矩(38.72±4.23)N·m均大于对照组的(24.38±3.55)N·m、(31.96±4.18)N·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联合Nustep-T4运动训练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作用较显著,不仅能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功能,还能促进其步态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 镜像疗法 Nustep-T4运动训练 下肢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张锦为 张其明 +3 位作者 单莎瑞 温加浩 杨杏萍 胡天来 《大医生》 2024年第8期4-7,共4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9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脑卒中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31例)和联合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及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分、三维步态分析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及胫骨前肌肌电信号值均增加,且联合组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速均加快,且联合组快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步长偏差均减小,且联合组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支撑相百分比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双支撑相百分比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患者患侧下肢肌电信号,提升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三维步态参数,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虚拟情景互动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8
作者 张海泉 胡川 王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03,共6页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 目的:探讨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对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恢复的疗效,为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案。方法:选取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医学部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9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减重跑台组(B组)和智能机器人组(C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减重跑台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减重跑台训练,智能机器人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视频步态分析仪分别评定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下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智能机器人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除步行周期外,智能机器人组其余指标均显著优于减重跑台组(P<0.05);减重跑台组在TCT、FMA-LE、BBS、FAC及步态时空参数(步频、步速、步长和步行周期)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结合悬吊运动更能增强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躯干核心的稳定性,纠正异常步态,优化平衡功能,达到改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智能机器人步态模拟训练 悬吊运动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绳带捆绑技术联合高压氧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19
作者 刘佳 鄞莹 邓平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5期43-46,51,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绳带捆绑技术联合高压氧对下肢运动功能、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试验组(4...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绳带捆绑技术联合高压氧对下肢运动功能、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试验组(41例),对照组采用高压氧治疗方法,试验组采用绳带捆绑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下肢运动功能、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氧化应激水平。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各项传导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绳带捆绑技术联合高压氧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以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加快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带捆绑技术 高压氧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下肢运动功能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联合小脑皮质区iTB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孙思杰 邓罗义 +3 位作者 王先斌 潘晓 张静 吴霜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70-1175,1197,共7页
目的探讨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及健侧小脑皮质区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iT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iTBS单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质区iTBS)及iTBS... 目的探讨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及健侧小脑皮质区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iT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iTBS单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质区iTBS)及iTBS双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iTBS+健侧小脑皮质区iTBS),1次/d、21 d,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卒中类型(脑梗死、脑出血)、病程时间、偏瘫侧及布氏分期等基线指标];与治疗前及治疗第21天,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评定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下肢平衡功能,采用表面肌电系统评估患者下肢双侧胫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及腓肠肌的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平均值(RMS)及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单靶点组患者MBI、FMA、BBS评分及股直肌RMS升高(P<0.05),双靶点组患者临床评分、胫前肌RMS、股直肌RMS提高(P<0.01);与单靶点组比较,双靶点组患者FMA、BBS评分、胫前肌RMS提高(P<0.05)。结论与单靶点相比,双靶点iTBS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行走能力的恢复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 表面肌电 双靶点刺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