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溶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曹文东 郝斌 +2 位作者 杨涛 皮兴涛 续慧民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12期895-897,共3页
目的:探讨国产纤溶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纤溶酶组给予纤溶酶300 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 d。尿激酶组给予尿激酶25万U... 目的:探讨国产纤溶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纤溶酶组给予纤溶酶300 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7 d。尿激酶组给予尿激酶25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用7 d。两组的其他常规治疗(包括口服迈之灵、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均相同。治疗期间测定纤维蛋白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评判安全性,作下肢静脉造影或多普勒检查疗效。结果:纤溶酶组与尿激酶组疗效分别为86.7%,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无严重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纤溶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是治疗DV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酶 急性下肢静脉深静脉血栓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清环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65例,全部患者均实施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作为介入治疗手段,同时采用综合护...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65例,全部患者均实施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作为介入治疗手段,同时采用综合护理对策。结果 65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一次性成功率为100.00%(65/65),未出现下腔静脉损伤、下腔静脉滤网移位等现象,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6-12个月发现59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均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下腔静脉滤网倾斜、变形与移位,无并发肺栓塞。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对策有助于提高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 介入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静脉 护理
下载PDF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路萍 孙秀艳 +1 位作者 李相玉 葛乐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236-236,240,共2页
分析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手术室干预护理发挥的作用。方法:以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按照随机等分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 分析腹腔镜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手术室干预护理发挥的作用。方法:以2018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例。按照随机等分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对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比对照组16.67%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33%比对照组86.68%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排气时间(2.34±0.51)和活动时间(2.11±0.67)、住院时间(7.12±1.21)比对照组显著较短,P<0.05。结论:对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患者给予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其对于患者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具有显著的作用,护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 腹腔镜手术 下肢静脉深静脉血栓 效果
下载PDF
髂静脉压迫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腔内治疗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蒲雲飞(综述) 李秀娟 王海洋(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485-1489,共5页
髂静脉压迫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下肢DVT,多出现于左下肢。下肢DVT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其并发症的危害性不仅仅在于造成住院死亡的常见可预防原因之一,也是许多潜在远期病的诱发因素,因而对... 髂静脉压迫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下肢DVT,多出现于左下肢。下肢DVT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其并发症的危害性不仅仅在于造成住院死亡的常见可预防原因之一,也是许多潜在远期病的诱发因素,因而对于髂静脉压迫性下肢DVT的认知和治疗显得格外重要。而髂静脉压迫性下肢DVT形成后及时正确诊治,对于血栓形成后的预防血栓扩大也至关重要。血管外科结合介入、科学科技的研究发展,就滤器置入、血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及可回收滤器取除等腔内手术对于血管外科医生来说都不陌生。对髂静脉压迫性下肢DVT的各种腔内治疗进行充分了解,有助于这种类型患者的一站式腔内治疗思维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治疗思维的建立以及临床技术的成熟运用,极大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及患者依从性,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和对患者的创伤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压迫性下肢静脉血栓 腔内治疗 溶栓 一站式治疗
下载PDF
红外线照射联合湿敷乳酸依沙吖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唐世丹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年第9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运用红外线照射与湿敷乳酸依沙吖啶联合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运用红外线照射与湿敷乳酸依沙吖啶联合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红外线照射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分别观察两组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的局部疼痛程度。结果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及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采取红外线照射联合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湿敷的方法,不仅使患者的疼痛、肿胀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栓静脉 红外线 乳酸依沙吖啶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6
作者 李静娴 刘乃红 《双足与保健》 2019年第2期83-84,共2页
目的对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以该院自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72例作为实验观察对象,患者均接受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并按随机奇数偶数法... 目的对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以该院自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72例作为实验观察对象,患者均接受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并按随机奇数偶数法将患者分成2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为对照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的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策,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 下肢静脉血栓静脉 综合护理干预
下载PDF
46例下肢静脉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川 罗成静 +1 位作者 段彬 曾金 《成都医药》 2004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性病变的病理改变和X线表现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4 6例患者 6 0肢均经足背静脉穿刺造影。分别摄取小腿、膝部、大腿部位的平静呼吸及Valsalva屏气呼吸的正位、斜位X线片。结果 :下肢 6 0肢造影...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造影对下肢静脉性病变的病理改变和X线表现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 :4 6例患者 6 0肢均经足背静脉穿刺造影。分别摄取小腿、膝部、大腿部位的平静呼吸及Valsalva屏气呼吸的正位、斜位X线片。结果 :下肢 6 0肢造影成功率 10 0 %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30肢 (5 0 % ) ,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肢 (3 3% ) ,单纯下肢浅静脉功能不全 8肢(13 5 % ) ,造影正常 5肢。结论 :下肢静脉造影对诊断下肢静脉性病变可靠、简便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血管造影 下肢静脉性病变 X线表现 诊断 下肢静脉血栓静脉
下载PDF
抗Xa因子活性监测及ATⅢ活性检测在TKA术后血栓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阿卜杜合力力·艾尼 巨啸晨 孙荣鑫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第7期610-614,共5页
目的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抗Xa因子活性监测联合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ATⅢ)活性检测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预防出血与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TKA手... 目的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抗Xa因子活性监测联合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ATⅢ)活性检测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预防出血与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TKA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7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55例;年龄56~80岁,平均(68.5±7.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试验组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4250 IU皮下注射,4 h后检测凝血指标及抗Xa因子活性,根据抗Xa因子活性结果调整LMWH剂量,使抗Xa因子活性维持在0.3~0.7 IU/mL。对照组术后12 h后给予LMWH 4250 IU皮下注射,4 h后检测凝血指标,于术后第2天开始常规给予LMWH 4250 IU 1次/日皮下注射抗凝治疗。两组术后1 d、6 d、11 d常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i)、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肢血管彩超,记录皮下出血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APTT、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体表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1天,两组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术后使用LMWH抗凝治疗时,术前予以ATⅢ活性检测,抗凝过程中根据监测抗Xa因子活性调整LMWH剂量,能有效地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出血风险,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Xa因子活性 抗凝血酶Ⅲ活性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肢静脉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