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置管溶栓术结合支架植入对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流畅通和血栓后综合征的影响
1
作者 袁克芳 孙莎 +1 位作者 刘秩硕 焦亚彬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术结合支架植入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流畅通和血栓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均分为联合组(置管溶栓术+支架置入)和溶栓组(置管溶栓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畅通率、下肢周径差...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术结合支架植入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血流畅通和血栓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均分为联合组(置管溶栓术+支架置入)和溶栓组(置管溶栓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静脉畅通率、下肢周径差、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血栓后综合征(PTS)、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组静脉畅通率高于溶栓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双侧大腿周径差、双侧小腿周径差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下降,且联合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2年,联合组发生PTS程度低于溶栓组(P<0.05)。治疗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结合支架置入能更有效地再通急性下肢DVT患者静脉,降低PT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置管溶栓术 急性下肢dvt 静脉畅通 血栓后综合征
下载PDF
不同抗凝剂预防老年下肢骨折围术期下肢DVT的疗效对比
2
作者 赵定信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176-179,共4页
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期间,对患者应用不同抗凝剂的下肢DVT预防效果。方法 对80名高龄下肢骨折病患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对其围手术期使用各种抗凝药物进行了对比。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 Hb、APTT、PLT、PT均相近,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 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期间,对患者应用不同抗凝剂的下肢DVT预防效果。方法 对80名高龄下肢骨折病患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对其围手术期使用各种抗凝药物进行了对比。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 Hb、APTT、PLT、PT均相近,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别。而应用肝素治疗的病患,其D-D浓度明显高于比利伐沙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达肝素钠组相比,在手术后引流和术中出血方面,利伐沙班并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尽管后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的出血量要少一些。治疗1个月后,达肝素钠组为10.00%,利伐沙班组为5.00%,利伐沙班组为5.00%,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别,但差别不大,P>0.05,无统计学上显著性。利伐沙班组的副作用为7.50%,而达肝素钠组为17.50%,与达肝素钠组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结论 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达肝素钠联合利伐沙班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更好的疗效,并且利伐沙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此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方法 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折 老年患者 抗凝剂 下肢dvt 达肝素钠 利伐沙班抗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秦远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087-0090,共4页
探讨急性下肢DVT(深静脉血栓)采取超声引导下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方式治疗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急性下肢DVT患者72例作为此次研究目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腘静脉入... 探讨急性下肢DVT(深静脉血栓)采取超声引导下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方式治疗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急性下肢DVT患者72例作为此次研究目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采取腘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方式治疗;观察组(3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方式治疗;对比疗效,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大腿周径,计算周径差,同时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脉通畅度,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并统计各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测量计算,两组患者患侧大腿周径差治疗后小于治疗前,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静脉通畅度评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治疗急性下肢DVT可采取超声引导下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方案治疗,相较传统腘静脉入路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胫前静脉入路 导管接触性溶栓 急性下肢dvt
下载PDF
两种护理模式分别联合改良截石位对剖宫产后下肢DVT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佳佳 陈丽佳 王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护理模式分别联合改良截石位对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行剖宫产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改良截石位,A组给予临... 目的:探讨两种护理模式分别联合改良截石位对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行剖宫产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改良截石位,A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模式,B组给予循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情况、不同时间点的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术后下肢舒适度及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结果:B组轻度DVT发生率高于A组,而中重度DVT发生率低于A组(P<0.05);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截石位前、截石位后1、2 h及改为平卧位后10 min时血浆血栓前体蛋白均低于A组(P<0.05);A组下肢术后舒适度优于B组(P<0.05)。A组疾病相关知识总掌握率高于B组(P<0.05)。结论:临床路径护理和循证护理模式均可显著预防剖宫产后下肢DVT形成,但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侧重点不同,临床路径护理可增强患者下肢舒适度和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循证护理可减少中重度下肢DVT例数、降低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截石位 剖宫产 下肢dvt 循证护理 临床路径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下肢DVT发生率影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旭美 吴小丽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年第12期19-20,共2页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下肢DVT发生率影响。方法选取68例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常规组(34例)与干预组(3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下肢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下肢DVT发生率影响。方法选取68例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常规组(34例)与干预组(3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下肢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1]。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长、排气时长,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7.06%)明显高于常规组(82.3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下肢DVT发生率,促进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子宫内膜癌 下肢dvt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康复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韩冰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年第6期2162-2162,2166,共2页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03例,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51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52例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分析比较...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03例,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51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52例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分析比较2组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用时、住院用时及下肢DVT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用时、住院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1. 92%(1/52)低于对照组23. 52%(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899,P=0. 001)。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显著降低其下肢DVT发生率,缩短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干预 重症颅脑损伤 下肢dvt发生率
下载PDF
介入综合治疗下肢DVT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胡惠良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7期111-112,共2页
目的研究探讨介入治疗下肢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下肢DVT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抗凝治疗法,观察组(32例)采用介入综合治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 目的研究探讨介入治疗下肢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下肢DVT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抗凝治疗法,观察组(32例)采用介入综合治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9%(31/32),复发率为6.3%(2/3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DVT较普通抗凝治疗有更为确切的、优秀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dvt 介入治疗 抗凝 效果分析
下载PDF
间歇式充气加压对Ⅰb1/Ⅱa1期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影响
8
作者 霍晓燕 庞超见 李晓丹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0年第10期91-92,共2页
目的:研究间歇式充气加压预防Ⅰb1/Ⅱa1期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Ⅰb1/Ⅱa1期宫颈癌患者78例(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39例。参照组采用常规预防... 目的:研究间歇式充气加压预防Ⅰb1/Ⅱa1期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Ⅰb1/Ⅱa1期宫颈癌患者78例(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39例。参照组采用常规预防,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间歇式充气加压。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3、7d凝血指标[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下肢DVT发生率。结果:术后1d、3d研究组D-D、APTT、PT、FIB均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7d研究组D-D、FIB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2.56%低于参照组的20.51%(P<0.05)。结论:间歇式充气加压预防Ⅰb1/Ⅱa1期宫颈癌能改善凝血指标,降低下肢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式充气加压 宫颈癌 下肢dvt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在长期卧床压疮患者下肢DVT患者预防中的价值研究
9
作者 唐丽燕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3期236-236,共1页
目的分析预防性护理在长期卧床压疮患者下肢DVT患者预防中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长期卧床压疮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主要为基础性护理,观察组患者41例进行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观... 目的分析预防性护理在长期卧床压疮患者下肢DVT患者预防中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长期卧床压疮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主要为基础性护理,观察组患者41例进行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下肢浮肿和下肢DVT状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长期卧床压疮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时可有效降低下肢DVT,提升整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护理 长期卧床压疮 下肢dvt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及LRRFIP1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铀宁 刘安明 刘勇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5期796-799,共4页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1(leucine rich repeat in flii interacting protein 1,LRRFIP1)的表达意义。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富亮氨酸重复序列相互作用蛋白1(leucine rich repeat in flii interacting protein 1,LRRFIP1)的表达意义。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合并下肢DVT分为两组,即34例DVT组,85例非DVT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后,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再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下肢DVT形成与独立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以分析LRRFIP1表达与DVT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BMI、PLT、MPV、PT、APTT、FIB、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影响因子。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术后下肢DVT形成与年龄、BMI、PLT、PT、APTT呈负相关性;与MPV、FIB、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P<0.05)。经Pearson法分析,LRRFIP1表达与PT、APTT呈负相关性,与FIB、D-二聚体呈正相关性。经ROC曲线分析,年龄、BMI、MPV、APTT、LRRFIP1表达、PLT、PT、FIB、D二聚体早期预测术后下肢DVT形成的AUC分别为0.665、0.662、0.733、0.773、0.94、0.984、0.817、0.673、0.976。结论年龄、BMI、凝血功能、血小板指标等均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因子;LRRFIP1表达上调意味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与DVT发生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肢dvt 影响因素 LRRFIP1表达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与风险评估对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剖宫产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淑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20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与风险评估对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剖宫产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我院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100例试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与风险评估对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剖宫产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我院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0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100例试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干预治疗,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增加风险评估以及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下肢双腿周径、下肢血流速度、SERVQUAL各项评分等方面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下肢DVT(手术后出现的下肢疼痛、肿胀、麻痹等感觉,但是经过B超检查静脉血管内没有见到血流和频谱信号)、下肢肿胀、肠胀气、产后出血等情况。下肢双腿周径、下肢血流速度:分别在干预治疗前和干预治疗后用皮尺测量下肢双腿周径,通过B超测量下肢血流速度。SERVQUAL评分:是指服务质量量表,有保证性、反应性、有形性、移情性4种情况,每种情况的评分都是1-5分,评分数的高低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呈正比。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试验组的下肢DVT、下肢肿胀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肠胀气、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之前,试验组和对照组下肢双腿周径、下肢血流速度比较无差异(P>0.05),在经过治疗后,试验组下肢双腿周径低于对照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ERVQUAL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探讨风险评估及个性化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剖宫产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影响,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 个性化护理 风险评估 剖宫产 下肢dvt风险
下载PDF
Wells评分导向下的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谢剑侠 《云南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78-80,共3页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老年人,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引发肺动脉栓塞(PTE)而危及生命安全[1]。PTE为围术期死亡及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骨科大手术患者实施...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老年人,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引发肺动脉栓塞(PTE)而危及生命安全[1]。PTE为围术期死亡及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骨科大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DVT风险尤为重要。研究指出,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可通过预见性护理的方法实施干预[2]。而风险评估在预见性护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我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探究Wells评分导向下的预见性护理对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S评分 预见性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肢dvt
下载PDF
中医护理在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幸萍 侯文敏 罗静兰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21期113-114,118,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对减少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观察对象,依据摸球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4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对减少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8年6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观察对象,依据摸球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研究组(24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中医护理,对比术后患肢端疼痛、下肢肿胀程度变化情况、下肢DVT形成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研究组术后3d下肢肿胀程度、患肢端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5d、术后7d患肢端疼痛VAS评分、下肢肿胀程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肢DVT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缓解下肢肿胀和患肢端疼痛,预防和减少术后下肢DVT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颈骨折 下肢dvt形成 中医护理 护理效果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秀良 王新杰 邵柳彬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9期84-86,共3页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1-12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法进行均分组,对照组30例病例予以利伐沙班,治疗组30例病例予以补...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预防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1-12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方法进行均分组,对照组30例病例予以利伐沙班,治疗组30例病例予以补阳还五汤,观察两组患者下肢DVT形成发生率、APTT、PT、PLT等指标。结果:治疗组DVT发生率为16.67%(5/30),对照组为20.00%(6/30)(P>0.05);组内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前及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第1~14天发生2例(6.67%)出血,对照组10例(33.33%),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与利伐沙班同样的预防下肢DVT形成的功效,但与利伐沙班相比,出血发生率更低,更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老年粗隆间骨折 下肢dvt形成
下载PDF
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小红 《临床研究》 2019年第7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308例剖宫产初产妇(2017年11月-2018年10月),依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n=154)与研究组(n=154)。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308例剖宫产初产妇(2017年11月-2018年10月),依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n=154)与研究组(n=154)。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统计两组并发症(下肢DVT、肠胀气、产后出血、下肢肿胀)发生率、干预前后股静脉血流高峰速度及平均速度、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下肢DVT、下肢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两组股静脉血流高峰速度及平均速度较干预前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初产妇剖宫产术后应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可增大股静脉血流速度,利于降低下肢DVT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可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策略 针对性护理 初产妇 剖宫产 下肢dvt
下载PDF
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DVT发生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颖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剖宫产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剖宫产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入院时和术后3 d静脉(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术后3 d,两组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均低于入院时,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可提高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静脉血流速度和护理满意度,以及降低下肢DVT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下肢dvt 剖宫产 风险评估 静脉血流速度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加减防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下肢DVT形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崔晏君 郝连升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第10期85-88,共4页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加减在防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下肢DVT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该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8例,依据奇数偶数分组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预...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加减在防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下肢DVT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该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8例,依据奇数偶数分组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DVT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下肢股静脉血流峰值、平均速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下肢静脉血流峰值(21.49±2.37)cm/s、平均速度(18.35±2.06)cm/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1、4.829,P<0.05);观察组VAS评分(3.22±1.04)分、引流量(104.65±20.26)mL、创面愈合时间(18.66±4.25)d、住院时间(25.16±3.57)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43、14.537、4.938、4.7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5)。结论在防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下肢DVT形成的临床干预中,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可减少术后早期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肢dvt形成 静脉血流速度 并发症
下载PDF
康复操视频宣教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静 《临床研究》 2020年第10期175-176,共2页
目的探讨康复操视频宣教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期宫颈癌患者110例(2018年1月—2019年2月),均行腹腔镜手术,依据建档时... 目的探讨康复操视频宣教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thrombosis,DVT)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早期宫颈癌患者110例(2018年1月—2019年2月),均行腹腔镜手术,依据建档时间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操视频宣教联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结果研究组下肢DVT、肩背痛、皮下气肿发生率(7.27%、3.64%、5.45%)均低于对照组(21.82%、18.18%、20.00%),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较短,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复操视频宣教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可降低腹腔镜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排气、排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操视频宣教 循证护理干预 早期宫颈癌 腹腔镜手术 下肢dvt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德光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2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基于此,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基于此,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下肢DVT发生率。结果:干预4周后,2组髋关节功能均改善,且观察组髋关节功能评分较高,下肢DVT发生率较低,有差异性(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有助于促进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同时减少下肢DVT的发生,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预见性护理 功能恢复 下肢dvt
下载PDF
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超声鉴别诊断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荣芝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究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鉴别诊断情况。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100例急性患者和100例亚急性患者,分别对其实施超声诊断,并实施鉴别分... 目的:探究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超声鉴别诊断情况。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100例急性患者和100例亚急性患者,分别对其实施超声诊断,并实施鉴别分析。结果:亚急性下肢DVT患者的血栓出现时间(18.24±0.34)天;急性下肢DVT患者的血栓出现时间为(3.26±0.25)天;两组比较急性组患者发病明显较快,(满足P<0.05),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急性患者的发病多为周围型,而亚急性患者的发病则多为混合型。结论:急性和亚急性下肢DVT的发病时间不同,且超声病灶部位和回声存在差异,因此临床可用于鉴别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亚急性 下肢dvt 超声鉴别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