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一项基于我国近10年已发表数据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晨曦 赵冉冉 +4 位作者 孙清超 龚忠诚 刘慧 张维娜 丁明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2期123-130,共8页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DNM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我国已发表的DNM文献(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并进行全面回顾评估,分析DNM感染原...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预后,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DNM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我国已发表的DNM文献(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并进行全面回顾评估,分析DNM感染原因、致病微生物、主要症状、合并症、治疗方法等。结果共检索到781例DNM病例,平均年龄(52.97±5.64)岁,其中554例男性,227例女性。牙源性感染来源、扁桃体和咽喉脓肿、唾液腺炎、上呼吸道感染、异物损伤或医源性创伤操作是DNM常见病因的来源,其中牙源性感染来源最多见。链球菌属(n=217)和葡萄球菌属(n=82)是感染灶最常分离得到的菌群,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为59例)。有69.4%(542/781)的DNM患者存在各种合并症,其中超过1/3的患者(n=185)患有糖尿病。碳青霉烯类是治疗DNM最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则是最多的联合用药选择。纵隔引流方法变化多样,但最佳方案尚存争议。本研究发现,72例DNM患者接受了电视辅助胸腔镜/纵隔镜手术引流,22例患者经皮穿刺引流,30例患者单独采用经颈平行入路引流,40例患者进行了开胸手术,617例根据感染病灶具体部位选择相应联合术式进行外科引流。781例DNM患者总死亡率为11.2%。结论DNM最有效的诊治措施为保持高度的临床警觉,及时采取充分的外科引流,并进行重症监护,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营养支持以及必要多次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全身抗生素联合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感染 腺源感染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颈部坏死筋膜炎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回顾分析 循证医学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
作者 赵冉冉 李晨曦 +1 位作者 热孜万古丽·亚森 龚忠诚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采用负压...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7月—2023年7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的53例DN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3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25.3±13.75)d,VSD平均放置时间(16.15±8.22)d,ICU平均监护时间(12.02±11.56)d,平均更换VSD次数(1.57±1.32)次。患有糖尿病患者与血糖正常患者的住院天数、ICU监护时间、VSD使用时长、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总费用,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比值(N/L值)、白介素6(IL-6)及D-二聚体(D-D)值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致下行性纵隔炎的治疗中创伤小,能促进炎症吸收,减轻患者病程中换药的痛苦,对于感染至前下纵隔及全纵隔的病例,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或纵隔切开引流,效果肯定,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糖尿病
下载PDF
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早期诊治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冉冉 龚忠诚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296-1302,共7页
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 DNM)是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下行扩散至纵膈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延误诊断和不充分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DNM早期诊治... 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 DNM)是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下行扩散至纵膈及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延误诊断和不充分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DNM早期诊治的研究进展做详细综述,以期总结DNM的诊治策略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性坏死纵膈炎 早期诊断 治疗策略
下载PDF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伴大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邴馨 高晓晨 +4 位作者 曹雪 李程知临 侯晓智 刘成程 夏明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8期12583-12589,共7页
目的:分析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NF)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的急危重病例的早期识别方法、诊治处理策略及介入血管造影栓塞在头颈部感染所致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NF及DNM伴2次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成功抢救资料,结合文... 目的:分析探讨颈部坏死性筋膜炎(CNF)及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的急危重病例的早期识别方法、诊治处理策略及介入血管造影栓塞在头颈部感染所致大出血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NF及DNM伴2次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成功抢救资料,结合文献总结此类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分析头颈部感染伴出血时止血方法的选取及预后。结果:通过尽早颈深部上纵隔手术探查清创引流联合介入血管造影栓塞止血,以及术后全身管理和积极的静脉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最终康复出院,术后3月随访无并发症。结论:CNF及DNM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若不尽快手术干预,死亡率极高。本例报告中,通过头颈外科尽早积极开放手术清创引流换药、介入科及时血管造影明确出血血管并栓塞止血,以及重症监护室对症支持治疗的多学科联合,为CNF及DNM伴大出血病例的诊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和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坏死筋膜炎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血管造影 栓塞
下载PDF
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梁析 倪锋 +1 位作者 陈昭明 杜建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99-1200,共2页
目的研究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收治的6例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中右下冠周炎2例,根尖炎3例,义齿修复感染1例。患者行X线、CT、B超以... 目的研究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收治的6例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中右下冠周炎2例,根尖炎3例,义齿修复感染1例。患者行X线、CT、B超以及引流脓液细菌培养等检查。治疗均采用手术引流联合抗生素应用。结果患者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颌、颈部肿胀,其中有胸闷、气急5例,胸痛2例,皮下可扪及捻发音3例;影像学阳性表现多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后,表现为上纵隔增宽,可有胸腔及心包积液、皮下及纵隔气肿等。本组病例从起病到发现有明显下颌、颈部肿胀的中位病程11.3d;而从明显肿胀到发现纵隔感染的中位时间4.3d。治疗后4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病死率33.3%。结论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彻底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早期诊断 切开引流
下载PDF
颈性下行性纵隔脓肿15例分析 被引量:39
6
作者 杜晓燕 陈威华 +1 位作者 陈建福 李智渊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41-143,I010,共4页
目的 回顾性总结颈性下行性纵隔脓肿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1985年 1月~ 1997年 12月收治的 15例颈性下行性纵隔脓肿的资料。结果 颈性下行性纵隔脓肿的原因有 :牙源性、急性扁桃体炎引起咽旁脓肿、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Mouret... 目的 回顾性总结颈性下行性纵隔脓肿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1985年 1月~ 1997年 12月收治的 15例颈性下行性纵隔脓肿的资料。结果 颈性下行性纵隔脓肿的原因有 :牙源性、急性扁桃体炎引起咽旁脓肿、胆脂瘤型中耳炎并发Mouret脓肿各 2例 ,咽异物擦伤 6例 ,食管穿孔 3例。咽或食管内纵隔引流 6例次 ,颈 纵隔引流 9例次 ,开胸引流 2例次 ,其中 1例广泛引流。治愈 12例 ,死亡 3例。结论 颈性下行性纵隔脓肿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 ,及时有效引流及合理应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脓肿 下行性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总结 被引量:6
7
作者 童永青 陈申国 +3 位作者 戴杰 施更生 叶中瑞 朱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总结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牙源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54.6岁。病因分析,下颌智齿冠周炎3例,上... 目的:总结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牙源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54.6岁。病因分析,下颌智齿冠周炎3例,上、下颌磨牙根尖脓肿各1例。均据临床表现、脓液细菌培养、CT等检查明确诊断。积极采用经颈或联合颈胸手术切开引流,其中经颈切开引流3例,应用胸腔镜行胸部引流2例。同时进行全身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经及时手术和药物治疗,出院前复查胸部CT,显示纵隔恢复正常,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3~51d,平均29.2d。结论: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病情发展迅速.早期确诊、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源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外科引流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电刺激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曼 刘晓华 +1 位作者 孙娜 杜剑青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3-437,F0002,共6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延髓外侧网状核(LRN)对大鼠心包内辣椒素(IC)诱发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MR)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刺激+鞘内注射3g.L-1育亨宾组、电刺激+鞘内注射5g.L-1育亨宾组和... 目的:观察电刺激延髓外侧网状核(LRN)对大鼠心包内辣椒素(IC)诱发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MR)的下行性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刺激+鞘内注射3g.L-1育亨宾组、电刺激+鞘内注射5g.L-1育亨宾组和电刺激+鞘内注射溶媒组,观察各组处理因素干预后大鼠IC诱发CMR的脊斜方肌肌电(EMG)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10、20和30μA)LRN能够抑制EMG,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抑制效果也加强,EMG分别下降到对照组的51.41%、21.11%和1.43%,(P<0.001),同时伴有或不伴有血压的改变;与电刺激组比较(10μA),鞘内注射肾上腺素能α2受体拮抗剂育亨宾(3和5g.L-1)部分逆转了电刺激LRN对CMR的抑制作用,EMG从41.34%分别升高到72.40%和78.73%(P<0.01)。结论:电刺激LRN对CMR具有下行性抑制作用,脊髓水平的α2受体参与了其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外侧网状核 心脏-躯体运动反射 下行性抑制 育亨宾
下载PDF
负压引流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学明 李玲 +3 位作者 丁国文 刘竞 徐蓓 高继宾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308-313,共6页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胸腔镜 多间隙感染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下载PDF
颈部坏死性筋膜炎伴下行性纵隔炎五例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狄冬梅 张晓膺 +2 位作者 蒋南青 刘宁 高克柔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15-715,共1页
关键词 治疗 X线 CT 颈部坏死筋膜炎 下行性纵隔炎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中的预警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夏韫晖 曲禄瑶 +5 位作者 梁翔 姜滨 钱文涛 蔡协艺 张伟杰 管欣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为DNM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为DNM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是否发生DNM及治疗结果等。根据是否发生DNM,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201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继发DNM 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142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98±17.12)岁。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牙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部位(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C反应蛋白(P<0.001)均为DNM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C反应蛋白较高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要高度怀疑发生DNM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脊髓5-羟色胺受体参与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曼 刘晓华 杜剑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90-1194,共5页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5-羟色胺受体参与谷氨酸微注射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调控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缓激肽组、缓激肽+谷氨酸组、缓激肽+麦角新碱组、缓激肽+谷氨酸+麦角新碱组、缓激肽+谷氨酸+溶媒... 目的观察脊髓水平5-羟色胺受体参与谷氨酸微注射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调控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缓激肽组、缓激肽+谷氨酸组、缓激肽+麦角新碱组、缓激肽+谷氨酸+麦角新碱组、缓激肽+谷氨酸+溶媒组。谷氨酸微注射于延髓外侧网状核,联合鞘内注射,观察心包内缓激肽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变化,该反射以背斜方肌肌电(EMG)为观测指标;同时观察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1)与缓激肽组相比,鞘内注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麦角新碱对EMG活动无影响,然而,谷氨酸微注射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显著减少(P<0.05);(2)与缓激肽+谷氨酸组相比,鞘内注射麦角新碱后,部分反转了化学激活延髓外侧网状核对EMG活动的抑制作用;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增加(P<0.05)。然而,鞘内注射溶媒后,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与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水平的5-羟色胺受体参与了延髓外侧网状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受体 延髓外侧网状核 心脏伤害感受 下行性抑制
下载PDF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5例诊治体会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猛 陈德轮 +1 位作者 蔡庆勇 梁贵友 《贵州医药》 CAS 2010年第8期748-749,共2页
关键词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文献复习 诊治 坏死 颈深部感染 DNM 病情危重 治疗方法
下载PDF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微注射内吗啡肽1诱导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曼 刘晓华 杜剑青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微注射内吗啡肽1(EM1)对大鼠心包内缓激肽(BK)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调控作用及其μ阿片受体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肌电组和c-Fos组。两组均各分为5小组:0.9%Na Cl组、BK组、BK+...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微注射内吗啡肽1(EM1)对大鼠心包内缓激肽(BK)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调控作用及其μ阿片受体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肌电组和c-Fos组。两组均各分为5小组:0.9%Na Cl组、BK组、BK+EM1组、BK+CTOP组、BK+CTOP+EM1组。通过心包内注射BK建立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模型,观察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变化,该反射以背斜方肌肌电(EMG)为观测指标;同时观察T3~T5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1)与0.9%Na Cl组相比,心包内BK诱发了大鼠背斜方肌EMG活动,T_3~T_5脊髓背角c-Fos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5);(2)与BK组相比,VLPAG微注射EM1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背斜方肌EMG活动,c-Fos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05);VLPAG微注射CTOP,EMG活动与c-Fos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与BK+EM1组相比,VLPAG微注射CTOP翻转了EM1对EMG活动与c-Fos阳性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EM1通过激活μ阿片受体参与了VL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 内吗啡肽1 心脏伤害感受 下行性抑制
下载PDF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15
作者 罗立峰 程庆书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92-395,共4页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是由牙源性或颈部感染沿颈筋膜扩散侵及纵隔所致的急性纵隔炎,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罕见、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和病死率高,发病过程与颈、纵隔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胸部CT检查...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是由牙源性或颈部感染沿颈筋膜扩散侵及纵隔所致的急性纵隔炎,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罕见、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和病死率高,发病过程与颈、纵隔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降低病死率,胸部CT检查是早期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早期、足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根据胸部CT分型采取个体化的及时切开引流、冲洗,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手段,必要时应会同各有关科室,如口腔、头颈外科、胸外科、重症监护、感染科等协同处理治疗;同时对易导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发生和恶化的原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以及体质不良者,应加以关注和治疗,以降低致死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外科引流
下载PDF
26例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管欣 梁析 +3 位作者 梁翔 王峰 郭翔 周耀东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70-474,共5页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26例牙源性DNM患者进行颈部和胸部扫描,描述感染的部位、范围、扩散途径等影像学特征。结果:DNM的CT影像表现为脓肿...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26例牙源性DNM患者进行颈部和胸部扫描,描述感染的部位、范围、扩散途径等影像学特征。结果:DNM的CT影像表现为脓肿、非包裹性积液和积气。26例患者均出现颈部多间隙感染。其中,18例咽喉部肿胀、移位。颈部均为皮下组织蜂窝织炎和(或)深筋膜间隙感染。气管间隙、颈动脉间隙、椎前间隙是炎症向下扩散的通道。胸部前上纵隔感染11例,前纵隔感染4例,后纵隔脓肿4例,全纵隔感染7例。依据CT影像,采取不同清创引流方法,全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3.8%。结论:头颈、胸部增强CT扫描对DN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性坏死纵隔感染 CT影像 筋膜间隙感染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并左肩、前胸皮下蜂窝织炎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1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发林 叶飞 黄海晏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4年第4期285-286,共2页
患者,男,42岁。因“发现血糖升高5年多,左肩部肿痛2周,加重伴发热2d”人院。患者5年前在外院诊断2型糖尿病,其后不规律口服“二甲双胍、格列美脲”治疗。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皮下蜂窝组织 下行性坏死纵膈炎
下载PDF
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曼 刘晓华 杜剑青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调控作用。方法36只雄性10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缓激肽组、电刺激+缓激肽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均行心包内插管,生理盐水组心包... 目的观察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调控作用。方法36只雄性10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缓激肽组、电刺激+缓激肽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均行心包内插管,生理盐水组心包内注射0.2 ml无菌生理盐水;缓激肽组心包内注射0.2 ml缓激肽;电刺激+缓激肽组心包内注射0.2 ml缓激肽联合PAG电刺激。观察心包内缓激肽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变化,该反射以背斜方肌肌电(electromyogram,EMG)为观测指标;同时观察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心包内注射缓激肽诱发了背斜方肌EMG活动,且心包内注射缓激肽诱发的EMG反应具有可靠的重复性,大鼠心包内各间隔40 min连续5次注射缓激肽,EMG反应依次为100%±0.00%,98.75%±0.75%,97.94%±0.56%,97.11%±0.52%,96.63%±0.68%;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缓激肽组相比,电刺激+缓激肽组电刺激PAG(100,150,200μA)强度依赖性抑制了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EMG分别下降至50.63%±1.52%,43.27%±1.99%和28.88%±0.97%;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减少(P<0.05)。结论电刺激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发挥了下行性抑制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心脏伤害感受 下行性抑制
下载PDF
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治疗及护理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莉 胡敏 董红革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99-503,共5页
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 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清创 引流 护理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亮 刘书文 +1 位作者 贾明选 魏枫林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3年第6期667-668,共2页
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又称急性坠人性坏死性纵隔炎,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胸部感染。其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文献[1]报道病死率为25%~40%。我科自2008--2011年共收治3例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 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又称急性坠人性坏死性纵隔炎,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胸部感染。其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文献[1]报道病死率为25%~40%。我科自2008--2011年共收治3例急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纵隔胸腔引流,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行性坏死纵隔炎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 切口治疗 胸部感染 病情危重 胸腔引流 病死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