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过程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的合理选择
被引量:
1
1
作者
杨胜
唐超
+4 位作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何洪淳
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654-3661,共8页
背景: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区固定角度的选择不合理时,将降低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退变。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分析颅底凹陷症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和下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影响。方法:...
背景: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区固定角度的选择不合理时,将降低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退变。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分析颅底凹陷症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和下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影响。方法:根据性别和年龄纳入150例健康成人(健康组),男女各75例,20-69岁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15例。由3名主治以上脊柱外科医师测量每一例健康成人的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对两参数进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证明其一致性后,结果取均值,获得正常人群两参数的均值和95%CI。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患者42例(畸形组),根据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是否在健康组95%CI内分为理想角度亚组和非理想角度亚组,测量两亚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走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枕颈角、后枕颈角和下颈椎前凸角;记录两亚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末次随访下颈椎前凸角丢失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健康组150例志愿者枕颈角、后枕颈角分别为(14.5±3.7)°、(108.2±8.1)°,95%CI分别为7.2°-21.8°及92.3°-124.0°;而且枕颈角与后枕颈角之间存在负相关(r=-0.386,P<0.001);②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枕颈角(5.6±4.3)°明显小于健康组(P<0.001),而后枕颈角(123.9±10.4)°、下颈椎前凸角(25.7±9.5)°显著大于健康组(P<0.001);③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中,理想角度亚组(26例)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理想角度范围(健康组的95%CI内);非理想角度亚组(16例)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选择不在健康组95%CI,其中14例(87.5%)患者枕颈角低于7.2°(健康组95%CI的下限值),2例(12.5%)后枕颈角高于124.0°(健康组95%CI的上限值);④两亚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理想角度亚组患者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高于非理想角度亚组,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低于非理想角度亚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同时理想角度亚组患者下颈椎前凸角丢失度数(4.0±6.8)°明显大于非理想角度亚组(-1.6±3.9)°(P<0.05);⑥提示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区和下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状态有别于正常健康人群;因此在枕颈融合术中不建议强行将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固定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将降低患者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前凸角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角
后枕颈角
枕颈融合术
下颈椎前凸角
颈椎
功能
疼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过程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的合理选择
被引量:
1
1
作者
杨胜
唐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何洪淳
钟德君
机构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3654-3661,共8页
基金
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项目(16PJ551),项目负责人:钟德君。
文摘
背景: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区固定角度的选择不合理时,将降低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退变。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分析颅底凹陷症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和下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影响。方法:根据性别和年龄纳入150例健康成人(健康组),男女各75例,20-69岁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15例。由3名主治以上脊柱外科医师测量每一例健康成人的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对两参数进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证明其一致性后,结果取均值,获得正常人群两参数的均值和95%CI。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患者42例(畸形组),根据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是否在健康组95%CI内分为理想角度亚组和非理想角度亚组,测量两亚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走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枕颈角、后枕颈角和下颈椎前凸角;记录两亚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末次随访下颈椎前凸角丢失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健康组150例志愿者枕颈角、后枕颈角分别为(14.5±3.7)°、(108.2±8.1)°,95%CI分别为7.2°-21.8°及92.3°-124.0°;而且枕颈角与后枕颈角之间存在负相关(r=-0.386,P<0.001);②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枕颈角(5.6±4.3)°明显小于健康组(P<0.001),而后枕颈角(123.9±10.4)°、下颈椎前凸角(25.7±9.5)°显著大于健康组(P<0.001);③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中,理想角度亚组(26例)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理想角度范围(健康组的95%CI内);非理想角度亚组(16例)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选择不在健康组95%CI,其中14例(87.5%)患者枕颈角低于7.2°(健康组95%CI的下限值),2例(12.5%)后枕颈角高于124.0°(健康组95%CI的上限值);④两亚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理想角度亚组患者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高于非理想角度亚组,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低于非理想角度亚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同时理想角度亚组患者下颈椎前凸角丢失度数(4.0±6.8)°明显大于非理想角度亚组(-1.6±3.9)°(P<0.05);⑥提示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区和下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状态有别于正常健康人群;因此在枕颈融合术中不建议强行将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固定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将降低患者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前凸角的丢失。
关键词
枕颈角
后枕颈角
枕颈融合术
下颈椎前凸角
颈椎
功能
疼痛
Keywords
occipitocervical angle
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
occipitocervical fusion
cervical spinal angle
cervical spine function
pain
分类号
R459.9 [医药卫生—治疗学]
R318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过程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的合理选择
杨胜
唐超
廖烨晖
唐强
马飞
何洪淳
钟德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