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颌手术升支截骨后退术后下颌稳定性及与关节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爱民 张震康 王兴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小钛板坚固内固定与口内入路升支垂直截骨术(BIVRO)下颌后退术后颌稳定性的不同规律,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特别是髁状突移位在不同手术后复发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升支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共38... 目的 探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小钛板坚固内固定与口内入路升支垂直截骨术(BIVRO)下颌后退术后颌稳定性的不同规律,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特别是髁状突移位在不同手术后复发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升支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共38例,皆为双颌手术,其中下颌BSSRO19例,BIVRO后退术19例。于手术前1周(T1),手术后1周(T2),3个月(T3)及1年(T4)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定位颞下颌关节薛氏位片用于测量下颌移动幅度及关节髁状突的手术后移位。结果 双颌手术下颌升支截骨后退术后,BSSRO坚固内固定组1年时的复发率为25%,而BIVRO组大部分患者1年时下颌发生了与手术目的相同的移动,两组的不稳定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结论 手术使髁状突移位术后位置的调整可导致BIVRO术后的下颌继续后移而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升支截骨术 下颌骨后退术 下颌稳定性
下载PDF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后骨的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程波 东耀峻 +3 位作者 杨学文 李祖兵 黄群 余世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 ,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 14例 ,于手术前 1周 ,手术后 1周 ,术后 6个月分别... 目的 :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 ,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 14例 ,于手术前 1周 ,手术后 1周 ,术后 6个月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许勒位X线片 ,用于测量下颌移动的距离及确定下颌骨髁状突的位置。结果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 ,6个月的复发率为 2 7.2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下颌后退的距离与复发相关。结论 :BSSRO后退下颌骨的距离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劈开截骨术 下颌骨后退术 下颌稳定性 复发 颌骨畸形
下载PDF
下颌角不稳定性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梁荣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0-832,共3页
目的:探讨口内或口外2种路径进行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颌角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口内(n=20)和口外(n=26)路径对46例下颌角不稳定性骨折进行微型钛板固定术,术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口外组有2例切口感染,其中1例发... 目的:探讨口内或口外2种路径进行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颌角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口内(n=20)和口外(n=26)路径对46例下颌角不稳定性骨折进行微型钛板固定术,术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口外组有2例切口感染,其中1例发展为骨髓炎经过拔牙及取出钛板后愈合;口内组有2例口内切口感染,经过局部冲洗填碘仿纱条后愈合;2组其余病例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经过3-12个月随访,2组病例张口度大于35 mm,无咬合紊乱,骨折对位良好,无移位。口外组病例均留有瘢痕。结论:2种方法治疗下颌角不稳定性骨折,均达到稳定固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微型钛板 口内路径 口外路径
下载PDF
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的下颌骨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安乐乐 刘新强 +3 位作者 朱青 盛云飞 王婷 翟轩萌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11期1-3,7,共4页
目的探究手术先行模式在骨性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下颌骨的稳定性。方法选取临床行手术先行模式(Surgery-first approach,SFA)的骨性Ⅲ类患者15例,另选取行传统正畸先行模式(Conventional ortho-first approach,OFA)的骨性Ⅲ类患者1... 目的探究手术先行模式在骨性Ⅲ类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下颌骨的稳定性。方法选取临床行手术先行模式(Surgery-first approach,SFA)的骨性Ⅲ类患者15例,另选取行传统正畸先行模式(Conventional ortho-first approach,OFA)的骨性Ⅲ类患者15例为对照。测量每位患者术后两周(T1)及治疗结束时(T2)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T1到T2期间B点、Pog点在水平向及垂直向移动的距离以及SNB角的变化量:ΔT=T2-T1,以此作为下颌骨的变化量,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与分析。结果 T1到T2期间,SFA组B点前移1.693±0.7375mm,上移2.247±0.9463 mm;Pog点前移2.220±0.8858 mm,上移2.180±0.7885 mm;SNB角增大0.967±0.6230°。OFA组B点前移1.640±0.8433 mm,上移1.513±0.7289 mm;Pog点前移1.920±0.5967 mm,上移1.600±0.7512 mm;SNB角增大0.960±0.5889°。结果显示两组间B点、Pog点在水平向上的变化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垂直向上的变化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SNB角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先行模式治疗骨性Ⅲ类患者在水平向上能得到与传统正畸先行相似的下颌骨稳定性,但在垂直向上的稳定性较OFA要低,提示手术设计要对SFA给予垂直向上的预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正颌联合治疗 下颌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