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 被引量:8
1
作者 冯传波 高建华 刘红梅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6期45-47,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4-11/2005-12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科收治的良性咬肌肥大患者15例,30侧咬肌。根据患者咬肌厚度不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咬肌厚度<11mm注射50U/侧,11~13mm... 目的:观察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治疗良性咬肌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4-11/2005-12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科收治的良性咬肌肥大患者15例,30侧咬肌。根据患者咬肌厚度不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咬肌厚度<11mm注射50U/侧,11~13mm注射80U/侧,>13mm注射100U/侧。每侧咬肌分3~5点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50~100U,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两三个月内行B超检查,测量咬肌厚度及形态变化。结果:纳入患者1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例患者注射后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注射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咬肌松弛状态下分别为(0.7800±0.1140),(1.0907±0.1621)cm;咬肌收缩状态分别为(0.9643±0.1774),(1.5050±0.1195)cm,P<0.001]。咬肌松弛状态下平均缩小28.6%,咬肌收缩状态下平均缩小35.9%。②患者接受注射治疗一两周后,咬合力量减弱或消失,2~4周后可见咬肌缩小,效果最明显出现在注射后4周~3个月,三四个月后咬肌力量及体积逐渐恢复,6个月后尽管肌力基本恢复正常,但咬肌体积的恢复各不相同。15例患者中对注射后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满意13例(86.7%),基本满意2例(13.3%)。结论:应用肉毒杆菌毒素A治疗良性咬肌肥大,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副作用少,是外科手术治疗之外的一个可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A型 下颌骨/病理学 咬肌/病理学 整容术/方法 超声检查
下载PDF
淫羊藿在骨膜附加活性材料nHAC/PLA修复颌骨缺损中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艳辉 谢利娜 +1 位作者 张晓娟 齐刘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1-794,850,851,共6页
【目的】观察淫羊藿对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制备16只兔双侧下颌骨10 mm×8 mm贯穿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中药淫羊藿组与对照组,2组左侧缺损不添加材料,右侧缺损处添加活性材料... 【目的】观察淫羊藿对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nHAC/PLA)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成骨作用。【方法】制备16只兔双侧下颌骨10 mm×8 mm贯穿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中药淫羊藿组与对照组,2组左侧缺损不添加材料,右侧缺损处添加活性材料nHAC/PLA。术后2、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从大体、影像学、组织学方面进行观察,并计量新骨面积。【结果】影像学观察结果显示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淫羊藿左侧组2、4、8、12周缺损区密度均高于对照左侧组。组织学观察可见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各时间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均优于左侧组,新生骨及新生血管的量多。随着时间延长,淫羊藿右侧组、对照右侧组有大量骨样组织长入活性材料,骨成熟度增高,淫羊藿右侧组可见残留材料逐渐被活跃生长的骨组织包围并替代。分别与同侧对照组比较,淫羊藿左、右侧组新骨面积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左侧与右侧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淫羊藿在骨缺损修复期间有良好的促进骨愈合的作用,nHAC/PLA活性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活性,有望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药理学 缺损/中西医结合疗法 修复 下颌骨/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