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骨性Ⅰ类及Ⅱ类患者基于锥形束CT的下颌骨对称性研究
1
作者
王瑜
汪延
+3 位作者
曹宇鸣
王春晖
张兵
刘畅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48-152,共5页
目的通过对骨性I类与骨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I类及骨性I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
目的通过对骨性I类与骨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I类及骨性I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骨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裸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骨性I类组中双侧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mm,右侧:(53.95±2.21)mm,P=0.004]、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mm,右侧:(60.79±3.37)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mm,右侧:(48.84±2.54)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mm,右侧:(47.28±2.54)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mm,右侧:(57.97±4.96)mm,P=0.020];骨性II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I类组:(1.39±2.88)mm,骨性Ⅱ类组:(-0.16±2.74)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I类组:(0.96±1.95)mm,骨性Ⅱ类组:(-0.15±1.97)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骨性I类组:(0.97±2.14)mm,骨性Ⅱ类组:(-0.38±2.61)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骨性I类患者治疗前下颌骨的不对称较骨性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骨
性Ⅰ类
骨
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原文传递
题名
骨性Ⅰ类及Ⅱ类患者基于锥形束CT的下颌骨对称性研究
1
作者
王瑜
汪延
曹宇鸣
王春晖
张兵
刘畅
机构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出处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48-152,共5页
文摘
目的通过对骨性I类与骨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I类及骨性I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骨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裸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骨性I类组中双侧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mm,右侧:(53.95±2.21)mm,P=0.004]、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mm,右侧:(60.79±3.37)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mm,右侧:(48.84±2.54)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mm,右侧:(47.28±2.54)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mm,右侧:(57.97±4.96)mm,P=0.020];骨性II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I类组:(1.39±2.88)mm,骨性Ⅱ类组:(-0.16±2.74)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I类组:(0.96±1.95)mm,骨性Ⅱ类组:(-0.15±1.97)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骨性I类组:(0.97±2.14)mm,骨性Ⅱ类组:(-0.38±2.61)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骨性I类患者治疗前下颌骨的不对称较骨性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锥形束CT
骨
性Ⅰ类
骨
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Keywords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keletal Class I
Skeletal Class I
Mandibular asymmetry
,Three-dimensional measurement
分类号
R783.5 [医药卫生—口腔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骨性Ⅰ类及Ⅱ类患者基于锥形束CT的下颌骨对称性研究
王瑜
汪延
曹宇鸣
王春晖
张兵
刘畅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