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性Ⅰ类及Ⅱ类患者基于锥形束CT的下颌骨对称性研究
1
作者 王瑜 汪延 +3 位作者 曹宇鸣 王春晖 张兵 刘畅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48-152,共5页
目的通过对骨性I类与骨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I类及骨性I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 目的通过对骨性I类与骨性Ⅱ类患者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定点测量,探讨两类患者之间下颌骨对称性的差异,分析下颌骨对称性与ANB角的相关关系。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骨性I类及骨性I类患者各30例,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初诊拍摄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下颌骨标志点的标定和线距的测量,分析对比两组患者裸突、下颌升支、下颌角、下颌体部的相关指标。结果组内对比:骨性I类组中双侧突最后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2.76±2.47)mm,右侧:(53.95±2.21)mm,P=0.004]、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59.40±3.31)mm,右侧:(60.79±3.37)mm,P=0.013]、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7.88±2.18)mm,右侧:(48.84±2.54)mm,P=0.012]、喙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为[左侧:(46.59±2.49)mm,右侧:(47.28±2.54)mm,P=0.043]和下颌升支长度[左侧:(57.00±4.50)mm,右侧:(57.97±4.96)mm,P=0.020];骨性II类组所有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测量项目突最侧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I类组:(1.39±2.88)mm,骨性Ⅱ类组:(-0.16±2.74)mm,P=0.037]、乙状切迹点到矢状面的距离[骨性I类组:(0.96±1.95)mm,骨性Ⅱ类组:(-0.15±1.97)mm,P=0.033]和下颌升支长度[骨性I类组:(0.97±2.14)mm,骨性Ⅱ类组:(-0.38±2.61)mm,P=0.033],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角点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度呈负相关(r=-0.308,P=0.017)。结论骨性I类患者治疗前下颌骨的不对称较骨性Ⅱ类患者更明显,下颌角的不对称性与ANB角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性Ⅰ类 性Ⅱ类 下颌骨不对称性 三维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