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清前期工商管理法律制度中“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及其表现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勤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9,5,共5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清代前期的统治者的具体立法思想,着重论述了清代前期工商管理法律制度中"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其次从手工业、矿业、商业税收、商人资格管理、行会和商帮的组织等制度阐述"不与民争利"的具体表现,最... 本文首先介绍了清代前期的统治者的具体立法思想,着重论述了清代前期工商管理法律制度中"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其次从手工业、矿业、商业税收、商人资格管理、行会和商帮的组织等制度阐述"不与民争利"的具体表现,最后得出清前期工商业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扶持商业、促进商业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与民争利 手工业 税收 工商业者 富民政策
下载PDF
论北宋《春秋》博士的废立与熙宁变法——以“不与民争利”思想为视角
2
作者 郁冲聪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135-140,共6页
熙宁变法中《春秋》博士的反复废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熙宁四年(1071)二月,王安石不列《春秋》于经书,不立于官学,不用于贡举;八年(1075)颁布亲自编纂的《三经新义》令天下士子宗之。哲宗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复执政,尽废新法,六... 熙宁变法中《春秋》博士的反复废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熙宁四年(1071)二月,王安石不列《春秋》于经书,不立于官学,不用于贡举;八年(1075)颁布亲自编纂的《三经新义》令天下士子宗之。哲宗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复执政,尽废新法,六月复立《春秋》博士,科举复考《春秋》。之后哲、徽、钦三朝,《春秋》博士又随着新旧党人的轮番执政而被二立二废。《春秋》博士的反复废立,其实质是新旧党争的一场政治拉锯战,隐藏着双方争执的关点"与民争利"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宁变法 新旧党争 《春秋》博士 不与民争利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国不与民争利”
3
作者 曹钦白 《财政监督》 2016年第22期25-29,共5页
"国不与民争利"是我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群体的一种重要经济思想。他们看到了国君和一些"聚敛之臣"通过畸重的税收以及直接操办或垄断工商经营,对国民的超经济剥夺。从春秋以至清末,朝野儒家代表人物通过规劝... "国不与民争利"是我国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群体的一种重要经济思想。他们看到了国君和一些"聚敛之臣"通过畸重的税收以及直接操办或垄断工商经营,对国民的超经济剥夺。从春秋以至清末,朝野儒家代表人物通过规劝、批评、立论等方式论述了其危害,虽然构成了对无魇的君主和敛臣的伦理制衡,但终究不能制止君主最大限度获取财政收入的冲动。"国不与民争利"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触及了制度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国家/政府的职责和边界,需要今人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与民争利 朝野博弈鉴戒和反思
下载PDF
盐铁会议再探究——论“非身份性”地主的转化
4
作者 温昕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第5期137-140,145,共5页
秦朝到西汉初期,地主阶级中就一直存在着“身份性”地主和“非身份性”地主这两个阶层的划分,即贵族官僚和一般地主之分。汉武帝时期,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从而削弱了“身份性”豪强地主势力,而置《五经》博士、兴太学,使“非身份性”地主... 秦朝到西汉初期,地主阶级中就一直存在着“身份性”地主和“非身份性”地主这两个阶层的划分,即贵族官僚和一般地主之分。汉武帝时期,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从而削弱了“身份性”豪强地主势力,而置《五经》博士、兴太学,使“非身份性”地主得以通过“明经入士”与政权相结合。在此背景之下,盐铁会议于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对西汉中后期的财政经济、统治思想和民族政策有所影响,更是对西汉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身份性”地主和“非身份性”地主之间的转化和合流。研究盐铁会议对地主阶级内部的组成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研究两汉豪强地主与王权体系的关系和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担任的角色,起到了重要的学术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铁会议 明经入士 不与民争利 “身份性”地主 “非身份性”地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