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戊酸钠注射液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激越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关力杰 黄园园 +1 位作者 钟书铭 老帼慧 《北方药学》 2021年第6期133-134,共2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对照组予氟哌啶醇,观察组予丙戊酸钠。...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对照组予氟哌啶醇,观察组予丙戊酸钠。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躁狂情况,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PANSS-EC评分、YMR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丙戊酸钠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其可以更好改善躁狂症状及降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氟哌啶醇 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 躁狂发作急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旭宁 吕晓静 李晓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治疗的71例不伴...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治疗的71例不伴有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另根据患者不同发作状态分成不同亚组,比较不同发作状态患者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变化。根据是否存在自杀意念将其分为不同亚组,分析自杀意念与血浆白蛋白及血清炎症因子、血尿酸水平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白蛋白低于对照组,血尿酸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4、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患者血浆白蛋白低于混合发作状态患者,血尿酸及血清IL-6、IL-4、IL-1β水平高于混合发作状态患者(P<0.05),但躁狂发作者与抑郁发作者以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伴自杀意念者白蛋白水平低于不伴自杀意念者,尿酸、IL-6、IL-4、IL-1β高于不伴自杀意念者(P<0.05)。结论监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浆白蛋白、血尿酸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在评估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及患者自杀意念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 血浆白蛋白 血清炎症因子 血尿酸
下载PDF
磁休克联合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及自杀的青少年难治性抑郁障碍一例报告
3
作者 王玮 陆艺 +7 位作者 刘洁 李晓靖 王明真 路淑淑 蒋有霞 李炳青 张立超 杨楹 《精神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11-314,共4页
自杀死亡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2~4周才能起效,在此期间,迫切需要新型快速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杀的风险,因担心青少年发育中的大脑接受电休克(ECT)后可能会导致记忆障碍或其他严重后果,ECT在青少... 自杀死亡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2~4周才能起效,在此期间,迫切需要新型快速的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自杀的风险,因担心青少年发育中的大脑接受电休克(ECT)后可能会导致记忆障碍或其他严重后果,ECT在青少年抑郁障碍中的应用慎之又慎,磁休克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MST)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可安全有效治疗抑郁障碍,认知损伤较ECT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症状 电休克 抑郁障碍 自杀死亡 抗抑郁药物 治疗策略 非侵入 认知损伤
下载PDF
丙戊酸钠注射液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激越症状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魏昆岭 李钊 +2 位作者 桑文华 严保平 孙秀丽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006-3008,3012,共4页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注射液和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激越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激越症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注射液和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激越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激越症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注射液每次5 mg,早、晚肌内注射1次;试验组予以丙戊酸钠注射液每次0.8 g,qd,静脉点滴。2组患者均治疗3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31例/34例)和93.75%(30例/3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昏和嗜睡;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肌强直、静坐不能、心动过速、头昏、恶心呕吐和血压降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41%(10例/34例)和56.25%(18例/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注射液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急性期激越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的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注射液 氟哌啶醇注射液 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 期激越症状 安全评价
原文传递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林 吉振鹏 +13 位作者 杨甫德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李小钧 司天梅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36例(36.5%)及63例患者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P=0.020);发作频繁(χ~2=8.526)、伴有不典型特征(χ~2=6.673)、有自杀观念(χ~2=6.314)、有季节性特征(χ~2=4.956)及有精神障碍家族史(χ~2=6.189)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自杀观念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OR=1.055,P=0.008,95%CI:1.014~1.098;OR=4.467,P=0.002,95%CI:1.750~11.403)。结论:年龄大及有自杀观念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精神病症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比较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罗传琳 李媛媛 +14 位作者 刘肇瑞 何燕玲 周亮 刘波 章杰 龚元东 刘燕 卢瑾 周艳萍 高长青 董青 蔡德芳 杨润许 张婷婷 黄悦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来自住院、门诊或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16例、抑郁症患者903例和双相障碍患者381例,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诊断... 目的:描述和分析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来自住院、门诊或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16例、抑郁症患者903例和双相障碍患者381例,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诊断精神障碍并评估自杀风险,精神症状维度评定量表(CRDPSS)评估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3类精神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差异及相关因素。结果:37例(1.8%)精神分裂症患者、516例(57.1%)抑郁症患者、102例(26.8%)双相障碍患者近1个月有自杀风险。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抑郁症(OR=36.50)和双相障碍患者(OR=20.10)自杀风险增加。女性(OR=1.87)、目前吸烟(OR=1.76)、有自杀家族史(OR=5.09)、CRDPSS幻觉条目得分高(OR=1.80)、CRDPSS抑郁条目得分高(OR=1.54)是患者有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上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重点关注存在幻觉和抑郁症状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双相障碍 自杀 精神病症状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与MA0基因关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汪栋祥 江开达 +3 位作者 钱伊萍 张野 禹顺英 江三多 《中国民康医学》 2005年第9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情感性障碍间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将66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以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区分为两组,伴精神病性症状为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不伴为50例(...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情感性障碍间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将66例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以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区分为两组,伴精神病性症状为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不伴为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并采用Amp-FLP技术作了MAOA(CA)n、MAOB(GT)n和MAOB(TG)n三种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分析。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性障碍在MAOA(CA)n基因座上的124 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MAOB(GT)n基因座上的172 bp、178 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182 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MAOB(TG)n基因座上的199 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205 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这种减少和增高经Z检验确认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经W oolf法分析后得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 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呈显著性正关联(RR=3,P<O.05)。结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 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正关联,可能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风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 双相情感障碍 单胺氧化酶基因 关联
下载PDF
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叶湘湘 方政华 +2 位作者 周志强 张婵娟 周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8-20,24,共4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180例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 目的观察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180例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患者采取丙戊酸镁持续治疗8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片持续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实验室指标[血清催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_(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33%vs.64.44%,χ^(2)=8.322,P=0.004)。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血清PRL、TSH、FT_(4)、FT_(3)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PRL、TSH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FT_(4)、FT_(3)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8周后,2组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期间均发生不良反应,但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89%vs.12.22%,χ^(2)=0.530,P=0.467)。结论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可更有效地减轻患者抑郁症状,可更好地控制患者临床症状,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较小,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病症状 抑郁发作 富马酸喹硫平 丙戊酸镁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疾病特征及长期功能预后 被引量:5
9
作者 芦云平 崔伟 +3 位作者 于超 郑冬瑞 严保平 崔利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躁狂首发双相障碍I型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治疗情况,以及7年后的整体功能水平。方法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首次躁狂发作患者147例,根据首次发作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收集首次发作时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分、精神疾病家族史、是否伴自杀行为、是否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等疾病特征,复发情况和治疗情况。于第2年、第4年、第7年进行随访,收集复发情况、复发次数、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伴自杀或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治疗情况等资料。第7年末次随访时采用整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水平。结果101例(68.7%)患者完成7年随访。伴精神病性症状组33例(32.7%)。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首次发作时SSRS总分(36.85±9.81 vs.40.93±8.57)、主观支持分(21.24±5.37 vs.23.72±4.85)、客观支持分(7.27±3.10 vs.8.78±3.35)较低(P<0.05);首次发作接受治疗时,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选抗精神病药物者比例高(60.6%vs.36.8%,P=0.024);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首次急性期治疗时间长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42.58±20.92)d vs.(35.13±14.04)d,P=0.039]。7年间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伴精神病性症状发作次数占比[0.67(0.33,0.95)vs.0.00(0.00,0.25)]、伴自杀行为的抑郁发作次数占比[0.00(0.00,1.00)vs.0.00(0.00,0.00)]、伴3级及以上危险行为躁狂发作次数占比[0.33(0.00,0.58)vs.0.00(0.00,0.33)]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7年后,伴精神病性症状组GAF分低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64.18±10.15 vs.68.54±9.71,P=0.039)。结论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首发躁狂患者自杀、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高,首次治疗时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急性期治疗时间长,7年后功能结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首发 双相障碍Ⅰ型 精神病症状 疾病特征 长期随访 整体功能 预后
下载PDF
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坤坤 王中刚 +3 位作者 朱亚亚 魏辰 靳士立 张金响 《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88-290,共3页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方法选取470例双相障碍患者,按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212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258例),通过自编量表采集入组患者社会人口学和...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方法选取470例双相障碍患者,按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212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258例),通过自编量表采集入组患者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结果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年龄小(P<0.05)、起病年龄早(P<0.05);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中147例(69.3%)出现妄想,26例(12.3%)出现幻觉,17例(8.0%)同时出现幻觉和妄想,56例(26.4%)出现其他精神病性症状。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具有年龄小、起病年龄早的特点,且双相障碍患者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妄想症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精神病症状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8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稳定期双相障碍2型72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病例2组(n=41,伴精神病性症状)和病例3组(n=31,无精...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稳定期双相障碍2型72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病例2组(n=41,伴精神病性症状)和病例3组(n=31,无精神病性症状),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oCA)评分,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均低于对照组,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1组和病例2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总分)、连线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YMRS评分、HAMD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明显受损,且与患者抑郁、躁狂程度及病程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稳定期 精神病症状 认知功能 因素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MMPI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23期36-38,共3页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MMPI)评分,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线索。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神精分裂症患者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65例,分为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其中精神分裂症...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MMPI)评分,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线索。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神精分裂症患者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65例,分为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其中精神分裂症组25例,双相障碍组40例。采用MMPI测试软件,对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2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分别计算临床量表10个因子分值并进行对比。结果在社会内向因子得分方面,精神分裂症组男性患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P=0.039);双相障碍组男、女性患者之间的临床量表各因子均未见明显差异。2组临床量表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在精神病态、偏执性人格、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因子的得分上,高于中国常模的T分值;双相障碍组患者在偏执性人格因子的得分上高于中国常模T分值,其余各因子得分均低于中国常模标准。结论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分裂症组与双相障碍患者均发生改变,但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内向人格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精神病症状 MMPI
下载PDF
伴有紧张性症状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童颜 王慢利 +1 位作者 刘君 彭瑾 《四川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500-502,共3页
目的探讨伴有紧张性症状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入院时具有紧张性症状特点,出院时符合ICD-10的双相情感障碍和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进行比较。结果 2组各30例,年龄(34.5±8.8)岁和(33.3±7.7)岁,病期(17.4±12.7)... 目的探讨伴有紧张性症状的女性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以入院时具有紧张性症状特点,出院时符合ICD-10的双相情感障碍和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进行比较。结果 2组各30例,年龄(34.5±8.8)岁和(33.3±7.7)岁,病期(17.4±12.7)d和(38.7±19.3)d(P<0.01),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66.7%和96.7%(P<0.01)。临床现象比较中,双相障碍组起病急骤,多受应激因素影响,病前也反映出轻躁狂性格特点。出现紧张性症状时,多反映出"装相"、"作态"样的戏剧化行为,治疗反应较精神分裂症敏感,且多在1周内缓解。随症状缓解后,双相障碍组的BPRS评定显示"焦虑忧郁"、"激活性"因子分值较高(P均<0.05~0.01)。结论紧张性症状作为精神科常见的急性综合征,往往与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有关。但二者在起病形式、应激影响、性格特点、治疗反应性方面均有所不同。随紧张性症状缓解后,双相情感障碍更多反映出焦虑抑郁或兴奋的情绪化特点,与精神分裂症持久的"思维障碍"、"敌对猜疑"、"缺乏活力"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张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国产奎硫平或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女性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卓子禄 刘君 夏小露 《四川医学》 CAS 2011年第7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比较国产奎硫平和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女性躁狂发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80例入院治疗,符合ICD-10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标准,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16分,精神病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 目的比较国产奎硫平和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女性躁狂发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80例入院治疗,符合ICD-10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标准,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16分,精神病阴性/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分≥60分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碳酸锂合并奎硫平和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BRMS、PANSS总分及因子分评定治疗前,治疗后2、4、8周减分差异。疗效按治疗8周时减分率评定,以痊愈+显效作为有效率评价。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各40例均完成8周治疗,使用碳酸锂(1.2±0.3)g/d和(1.33±0.24)g/d。奎硫平组剂量(500±150)mg/d,利培酮组剂量(4.2±1.5)mg/d。8周有效率为72.5%和80%,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P=0.59。治疗2周后两组BRMS、PANSS总分及因子分均呈现同步下降趋势,但8周时利培酮组PANSS阴性症状因子分明显高于奎硫平组(P=0.03)。TESS评定中两组均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心动过速、体重增加等现象。但奎硫平组更多出现困倦嗜睡,利培酮组则以静坐不能、肌张力增高,特别是催乳素增高率显著(P〈0.05~0.01)。结论奎硫平虽有困倦嗜睡,但较少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和高催乳素血症。因此从治疗风险/效益比评价,奎硫平较利培酮更适合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女性躁狂症,特别是年青女性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发作 伴有精神病症状 奎硫平 利培酮
下载PDF
三种重性精神障碍甲状腺功能水平与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性
15
作者 梁承谦 陈明霞 +2 位作者 李晓晶 薛芮 李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24,共7页
目的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双相障碍及慢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差异,及其与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515例病程大于10年的精神分裂症(192例)、双相障碍(157例)及重性抑郁障碍(166例)患者,检测患者... 目的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双相障碍及慢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差异,及其与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515例病程大于10年的精神分裂症(192例)、双相障碍(157例)及重性抑郁障碍(166例)患者,检测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如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使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9-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分别评估所有患者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症状。结果相较于重性抑郁障碍组,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的TSH和FT4水平更高(P<0.01);精神分裂症组的T4水平高于双相障碍组(P=0.029)和重性抑郁障碍组(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T4水平与GAD-7(B=-0.043,P=0.018)、PHQ-9(B=-0.051,P=0.009)总分相关;在双相障碍患者中,T4与患者GAD-7(B=-0.064,P=0.003)、PHQ-9(B=-0.082,P<0.001)总分及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得分(B=-0.020,P=0.043)相关;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T4与患者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得分(B=0.024,P=0.021)相关。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甲状腺功能指标存在差异,不同的甲状腺功能状态可能与患者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抑郁障碍 甲状腺激素 焦虑症状 抑郁症状 精神病症状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慧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404-405,共2页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方法将52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将研究组中18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A组,34例无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B组;随机抽取5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所...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方法将52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将研究组中18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A组,34例无精神病性症状者设为B组;随机抽取5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所有对象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A组P3波潜伏期较B组明显延长,P3波幅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有显著改变,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有助于其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精神病症状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 潜伏期 波幅 P3波
下载PDF
精神病性症状与情感性障碍的关系
17
作者 欧红霞 侯钢 +2 位作者 张心保 孙静 孔维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前国内对具有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及一般情况有许多报道,但对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性障碍的结局、社会功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对此方面作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1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1... 目前国内对具有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障碍的临床表现、治疗及一般情况有许多报道,但对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性障碍的结局、社会功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对此方面作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11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1989年全年出院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精神障碍 精神病症状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云杨 刘协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6-288,共3页
目的 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P A D) 的预后。方法 对65 例 P A D 及69 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N P A D) 进行3 ~6 年随访,调查其再入院及转归情况。并比较其在人口学特征、疾病... 目的 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P A D) 的预后。方法 对65 例 P A D 及69 例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N P A D) 进行3 ~6 年随访,调查其再入院及转归情况。并比较其在人口学特征、疾病表现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46 .67 %的躁狂症,44 % 的抑郁症及52 .17 % 的双相情感障碍都伴发精神病性症状。 P A D 与 N P A D 在人口统计学,疾病对目前生活、工作的影响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有18 .9 % 的 P A D 再入院诊断改变为精神分裂症,它们有如下特征:起病年龄较小,平均住院日较长,再入院次数较多,伴与情感不一致的妄想症状较多。结论  P A D 是一种常见疾病。 P A D 与 N P A D 在预后上无显著差异。有18 .9 % 的 P A D 再入院诊断改变为精神分裂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症状 情感精神障碍 预后
下载PDF
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精神病症状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辉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1885-1886,共2页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精神病症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双相情感障碍伴精神病症状患者。随机分组,西酞普兰组采取西酞普兰治疗,联合用药组则采取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精神病症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双相情感障碍伴精神病症状患者。随机分组,西酞普兰组采取西酞普兰治疗,联合用药组则采取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SF-36简表评分;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躁狂评定量表(BPM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用药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SF-36简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躁狂评定量表(BPMS)评分明显优于西酞普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精神病症状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且用药安全,可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酞普兰 小剂量 奥氮平 精神病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
下载PDF
住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抑郁因子与精神病性症状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雨蒙 宋仕琪 +4 位作者 高铭 周敏思 冯文泰 闫梦霄 卢建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5期37-41,62,共6页
目的分析住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收治的192例抑郁障碍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精神病性体... 目的分析住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收治的192例抑郁障碍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精神病性体验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采用率和柱状图报告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不同数量和类型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分别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伴0~2种或3~5种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抑郁各因子和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评分上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预测精神病性症状数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93.75%的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其中有5种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占比13.54%。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存在多种抑郁因子(≥2种),越倾向于伴随3~4种精神病性症状。进一步分析发现,在5种抑郁因子中,均为伴有被害妄想的患者占比最多,伴有关系妄想的患者占比最少。快感缺乏因子、人际问题因子与母亲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正向预测3~5种精神病性症状(P<0.05)。结论在住院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普遍存在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存在多种抑郁因子,越倾向于伴随多种精神病性症状,快感缺乏因子、人际问题因子和母亲惩罚、严厉的养育方式是多种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障碍 精神病症状 父母养育方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