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0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齐白石“似”与“不似”的绘画观
1
作者 梁华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9-93,共5页
中国画的美学观自古至今追求意象造型,以“形神兼备”为主要造型手段.形态并非绘画的重点,这与西方绘画的追求逼真相似有所不同.中国画更注重通过形态来表达画家内心的意气和情感,体现出物象在主观与客观上的和谐统一.齐白石在继承前人... 中国画的美学观自古至今追求意象造型,以“形神兼备”为主要造型手段.形态并非绘画的重点,这与西方绘画的追求逼真相似有所不同.中国画更注重通过形态来表达画家内心的意气和情感,体现出物象在主观与客观上的和谐统一.齐白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他把作画的妙处定义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对中国画最为精辟的定位,非常巧妙地总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绘画的精髓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白石 似与不似 中国画
下载PDF
不似之似——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观的核心 被引量:3
2
作者 孙静松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1-132,共2页
本文通过对"不似之似"的理解与界定,以及对"不似之似"两个基本特点和"度"的阐述,并通过实例的分析与证明来说明"不似之似"是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观的核心,是符合中国人的认识与审... 本文通过对"不似之似"的理解与界定,以及对"不似之似"两个基本特点和"度"的阐述,并通过实例的分析与证明来说明"不似之似"是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观的核心,是符合中国人的认识与审美要求的,应在艺术实践中坚持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似之似 不似
下载PDF
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申喜贵 《美术大观》 2006年第2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似与不似 画家 美术家 笔墨技巧 不似之似 辽宁美术出版社 物象 徐悲鸿 齐白石
下载PDF
“似”与“不似”:中印艺术形神论 被引量:2
4
作者 蔡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3,共5页
中国和印度皆重视艺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之美。然而,由于中印文化土壤迥异,中印艺术对"似"与"不似"的阐释和演绎有所不同。中国艺术回应人伦道德范式的中国文化,崇尚人心中之神似胜于形似,追求"不似而似"... 中国和印度皆重视艺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之美。然而,由于中印文化土壤迥异,中印艺术对"似"与"不似"的阐释和演绎有所不同。中国艺术回应人伦道德范式的中国文化,崇尚人心中之神似胜于形似,追求"不似而似"的美学境界;印度艺术与宗教精神同在,"神"似直指宗教之神,印度艺术在美学与神学的双层规约下呈现处"似而不似"的风貌。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和印度艺术理论中之"似"与"不似"的概念,阐述中印艺术形神论,进而把握中国艺术和印度艺术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似 艺术 形神 印度 中国
下载PDF
论似与不似与标志的形和意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军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9-92,共4页
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哲学思想入手,论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似与不似"造型原则的本质内涵,阐明了中国文化对艺术的影响,结合标志设计中的"形"和"意",提出图形设计中"具象"... 从"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哲学思想入手,论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似与不似"造型原则的本质内涵,阐明了中国文化对艺术的影响,结合标志设计中的"形"和"意",提出图形设计中"具象"与"抽象"、"象征"与"隐喻"是对"似与不似之妙"的追求和表达。认为研究本土审美哲学,从传统艺术形式的内容和表现手段中汲取精髓,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本土语言"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 形态 语意 似与不似
下载PDF
小议“似”与“不似”——兼谈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福娟 邹宏 《美术大观》 2007年第1期68-,共1页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似"与"不似"都是一个经常谈到的话题.专家学者们各持己见,而且都是言之有理.那么究竟是应该"似",还是应该"不似"呢?这个问题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呢?...   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似"与"不似"都是一个经常谈到的话题.专家学者们各持己见,而且都是言之有理.那么究竟是应该"似",还是应该"不似"呢?这个问题又是如何提出来的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一开始,似与不似这个概念主要是针对学习传统(师古人)时提出来的.主要分歧在于学习古人的传统时,究竟是应该学"似"还是"不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似 概念 古人 思维形式 化石人类 邵梅臣
下载PDF
标志审美意象中“似与不似”的物态化属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彭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1-85,共5页
标志的审美意象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与意会,它是以物态化的视觉形式形成意象审美的沟通与心领神会。在标志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中,各类审美形态大都以"似与不似"或"似此似彼"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特... 标志的审美意象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与意会,它是以物态化的视觉形式形成意象审美的沟通与心领神会。在标志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中,各类审美形态大都以"似与不似"或"似此似彼"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审美特征,因而,"象"的"似与不似"在标志的审美意象中体现的极为明显,成为其特有的属性。以中国古典艺术创作理论中的"形"与"神"的关系、"虚实相生"、"惊奇感"等美学思想,融合西方美学的"距离说"理论,探讨在标志设计中对审美意象创作的形态构建与分寸把握,提出只有摒弃过于"似"与过于"不似",才能做到标志的"形神兼备""形神相合""虚实相生"并进而达到其视觉传达效果的完美体现;对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意象创造作出一定意义上的理论阐释,揭示其"似与不似"这一物态化的基本特征与创作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 审美意象 似与不似 物态化
下载PDF
中国写意画“似与不似”精神意蕴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民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4-65,共2页
中国写意画"似与不似"是一项重要的美学法则,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更是中国画论的巨大财富。"似与不似"的精神境界及意境是写意画的重要体现,对其精神意蕴进行探索,有益于对"似与不似"... 中国写意画"似与不似"是一项重要的美学法则,齐白石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更是中国画论的巨大财富。"似与不似"的精神境界及意境是写意画的重要体现,对其精神意蕴进行探索,有益于对"似与不似"进行深入了解,有利于指导中国写意画创作时更好地把握"似与不似"的美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画 “似与不似 精神 意蕴
下载PDF
从中西人物画的异同谈谈“似与不似”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刚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第9期151-151,共1页
本文选取两位同时代的中西人物画家委拉斯克斯和陈洪绶,从他们各自的创作风格以及产生的原因等不同角度分析绘画创作中对"似"与"不似"的不同理解,进而权衡和思考这一艺术美学的新问题。
关键词 中西人物画 创作 似与不似
下载PDF
“似与不似”审美空间中认识坐标的假设与推演
10
作者 丁山 徐莉 《设计艺术研究》 2017年第4期65-72,共8页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要的美学概念。在这个"似"与"不似"审美范围的空间中,对于"似"与"不似"的定位,以及视觉艺术在空间中的各类表述的判断和理解,以坐标的方式解...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要的美学概念。在这个"似"与"不似"审美范围的空间中,对于"似"与"不似"的定位,以及视觉艺术在空间中的各类表述的判断和理解,以坐标的方式解读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审美轨迹,对艺术抽象概念的认识进行切片和图形的解析。中国传统绘画的坐标,将"我"与"似"融为一体的精神升华作为目标,其中的"不似"是在"五感"中从"似"纵向移动到背后"似"的过程体现。西方艺术运动的认识主体"我"在"似"的上端,以现象的方式横向向下移动,以不断否定、重建和不断共振达到坐标"我"获得精神救赎的审美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与不似 审美空间 坐标 轨迹 审美目的
下载PDF
心灵的语言——谈书法中的似与不似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宗伟 《艺苑》 2008年第4期28-30,共3页
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艺术作品的灵魂,它使作品氤氲着灵虚之气……缘此,不少人认为中国书法"玄之又玄"。本文尝试用"似"与"不似"两个字眼勾画出中国书法美学特征。
关键词 似与不似 中国书法 书法美学 书法艺术 艺术作品 美学特征 语言 线条 不似之似 心灵
下载PDF
浅谈中国画不似之似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浩峰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4期147-148,共2页
"不似之似"是中国画追求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画重要的美学原则。在绘画创作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不似之似",是取得绘画理想效果和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中国画 不似之似 传统 创新
下载PDF
“不似之似”的审美内涵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学军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6-22,共7页
“不似之似”是中国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清代石涛的《画语录》从其艺术本体范畴“一画”出发,赋予“不似之似”这一传统命题更加深刻、明确的美学意蕴,对传统绘画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重新作了概括和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自我... “不似之似”是中国艺术传统的一个重要命题,清代石涛的《画语录》从其艺术本体范畴“一画”出发,赋予“不似之似”这一传统命题更加深刻、明确的美学意蕴,对传统绘画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理想重新作了概括和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自我”在艺术创造中的地位,使之更具明显的主体个性,从而使传统山水画的美学追求得到更深入的阐释和发展。石涛美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不似之似 气韵生动 审美理想 现代启示
下载PDF
铁画银钩 不似似之——董寿平黄山画艺术初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祥明 《书画世界》 2010年第1期35-37,共3页
董寿平不属于"黄山画派"或"新徽派",但他的黄山画艺术却在中国现代画坛独树一帜。他在造化与心源之间,形成"黄山画情结";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出黄山真面貌真精神;在书与画之间,寻求黄山画艺术风格个性;以&q... 董寿平不属于"黄山画派"或"新徽派",但他的黄山画艺术却在中国现代画坛独树一帜。他在造化与心源之间,形成"黄山画情结";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出黄山真面貌真精神;在书与画之间,寻求黄山画艺术风格个性;以"写"画之道,探求黄山画艺术的独特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寿平 黄山画 不似之似 “写”画
下载PDF
中国画的“不似之似” 被引量:1
15
作者 邵大箴 《中国书画》 2012年第8期82-82,共1页
包括绘画在内的一切艺术创造,均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主观发挥。客观现实是“范本”,但必须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提炼,对范本有所加工改造使其产生形态、面貌的某些变化,显示出异于客观物象的风采,即从“第一自然”转化为“第二自然”... 包括绘画在内的一切艺术创造,均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的主观发挥。客观现实是“范本”,但必须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提炼,对范本有所加工改造使其产生形态、面貌的某些变化,显示出异于客观物象的风采,即从“第一自然”转化为“第二自然”,方能受到人们的欣赏。当然,绘画创作展示出来的新风采有种种不同的形态,面貌酷似客观物象而又含有新意的谓之“写实”,有所夸张、变形,强调艺术家主观感受的谓之“表现”,借一物之形暗示另外意思的谓之“寓意”或“象征”……不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似之似 中国画 “第二自然” 客观现实 客观物象 绘画创作 艺术创造 “表现”
下载PDF
似与不似论画说戏——浅谈中国绘画与传统戏曲共同的写意特征
16
作者 蔡炳云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3-144,共2页
我以为.我们通常称之为国画的传统中国绘画与传统的中国戏曲之间.有着因为植根于同一古老文化土壤而形成的共同审美取向,其中之一,便是它们都比较强调写意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手法上的虚拟化,即强调艺术形象与艺术表演之妙,在于... 我以为.我们通常称之为国画的传统中国绘画与传统的中国戏曲之间.有着因为植根于同一古老文化土壤而形成的共同审美取向,其中之一,便是它们都比较强调写意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手法上的虚拟化,即强调艺术形象与艺术表演之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中国绘画 似与不似 写意特征 审美取向 文化土壤 中国戏曲 艺术表演
下载PDF
印象主义的表现——“不似之似”
17
作者 王海娇 《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第14期26-26,共1页
印象主义忽视了物体持久和永恒的形而"不似",但这种"不似"已经超越了客观的真实,所以说印象主义所表现的正是"不似之似",印象主义的绘画也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的。
关键词 印象主义表现 不似 不似之似
下载PDF
似与不似的理论变迁及其与文人画之关系
18
作者 傅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73-175,共3页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久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似与不似逐渐成为中国画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境界。中国画似与不似理念滥觞于老子道家思想,后受到儒、释思想的影响,经融合发展,最终在宋代文人画中瑧于成熟。中国画似与不似的审美追求,...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久远。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似与不似逐渐成为中国画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和审美境界。中国画似与不似理念滥觞于老子道家思想,后受到儒、释思想的影响,经融合发展,最终在宋代文人画中瑧于成熟。中国画似与不似的审美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画创作中,必须正确地把握似与不似的理论精髓,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与不似 中国画 文人画
下载PDF
“似与不似”评价标准的多角度阐释
19
作者 潘亚茹 《武夷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56-60,共5页
"似与不似"是中国绘画艺术非常重要的论断,其实它还蕴含着传播学范畴的感知和思维演变过程、造型艺术的继承和总结过程、文学艺术的同构关系、心理学的认识论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审美和价值追求的概括。"似与不似"... "似与不似"是中国绘画艺术非常重要的论断,其实它还蕴含着传播学范畴的感知和思维演变过程、造型艺术的继承和总结过程、文学艺术的同构关系、心理学的认识论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审美和价值追求的概括。"似与不似"在逻辑和哲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契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与不似 艺术门类 哲学 逻辑
下载PDF
穿越“信”与“美”的译者:文学翻译中“似”与“不似”之辨
20
作者 王闻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88-91,共4页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文学翻译自始至终在"信"与"美"的矛盾和统一中生存与发展。译文要尽量体现原作的风貌,因而文学翻译要得"信";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性规定了作品本身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译者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所以,文学翻译亦需求"美"。译者只有将这二者完美结合,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入手,才能译出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不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