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副词“不免”、“难免”、“未免”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7-110,共4页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副词“不免”、“难免”和“未免”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免”、“难免”主要用于修饰或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未免”既可以修饰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也可以修饰限定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不同语...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副词“不免”、“难免”和“未免”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免”、“难免”主要用于修饰或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未免”既可以修饰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也可以修饰限定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不同语义背景和语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免 难免 未免 语法特征 语义背景
下载PDF
“不免”和“难免”的句法语义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于娜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9-20,共2页
"不免"和"难免"在句法和语义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两者又有很多相同之处。文章试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分别对"不免"和"难免"进行分析,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关键词 不免 难免 句法 语义
下载PDF
语气副词“不免”的语法化历程 被引量:1
3
作者 金颖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年第4期73-77,共5页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带有关联的意味。这四种"不免"的先后产生体现了语法化的层层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副词 不免 语法化
下载PDF
唐律“常赦所不免”原则的源流及影响
4
作者 吕志兴 张颖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3-17,共15页
唐律“常赦所不免”原则是对赦宥加以限制的规定,渊源于汉魏以来的“谋反大逆不用此书”及“诸不当得赦者”,内容包括会赦犹处死、会赦犹流、会赦除名、会赦免所居官、会赦移乡五种情形,大部分十恶罪及其他重大犯罪遇常赦均可减免刑罚,... 唐律“常赦所不免”原则是对赦宥加以限制的规定,渊源于汉魏以来的“谋反大逆不用此书”及“诸不当得赦者”,内容包括会赦犹处死、会赦犹流、会赦除名、会赦免所居官、会赦移乡五种情形,大部分十恶罪及其他重大犯罪遇常赦均可减免刑罚,其限赦力度较弱。唐朝中后期和宋朝的赦书中改称“常赦所不原”,限赦力度也有所增强。明清律设为“常赦所不原”专条,限赦范围扩大至十恶等所有故意犯罪,限赦力度极大地增强,且赦与不赦泾渭分明,限赦规定臻于完备。随着“常赦所不免”原则的发展和大赦次数的减少,我国古代赦宥的消极影响也较大地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律 常赦所不免 诸不当得赦 明清律 常赦所不原
下载PDF
从管约论小议“不免”“难免”的生成之异
5
作者 李淑苹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在学界有关研究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各个时期语料,运用生成语法的X-阶标理论和管辖理论对"不免""难免"的内在化短语结构生成模式进行了推演、分析并发现:动词短语"不免"蕴含表示"一定会发生"和&q... 在学界有关研究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各个时期语料,运用生成语法的X-阶标理论和管辖理论对"不免""难免"的内在化短语结构生成模式进行了推演、分析并发现:动词短语"不免"蕴含表示"一定会发生"和"发生概率很大"两种情况;动词短语"难免"突出困难性;以及"免不""免难"附加短语的产生。最后得出两者本无混淆之嫌,鉴于语用中位置不同,会饰演不同角色,进而由实变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免 难免 X阶标理论 管辖理论
下载PDF
“不免”、“难免”、“未免”的语义语用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周红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3,共8页
"不免"、"难免"、"未免"都基于因果关系,"不免"重自然而然性,"难免"重因果推断性,"未免"重主观评价性。"不免"分为"不免_1"与"不免_2",前... "不免"、"难免"、"未免"都基于因果关系,"不免"重自然而然性,"难免"重因果推断性,"未免"重主观评价性。"不免"分为"不免_1"与"不免_2",前者是客观陈述,后者是主观陈述。文章运用"刺激-反应"理论考察因果关系主观性连续统,得出从"不免_1"、"不免_2"、"难免"到"未免"主观性不断增强。并从前加词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结果事件的行动性与状态性、现实性与虚拟性、积极性与消极性、肯定性与否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句法语义验证。最后讨论了三者不可替换与可替换的条件,并分析了三者表达功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推断 刺激-反应 主观评价 语义特征 语用功能
下载PDF
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传统治理资源与批判性借鉴——基于宋代“去官不免”制度的分析
7
作者 潘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4-82,共9页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27条初步确立了我国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制度框架,此条排除了监察机关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定可以进行立案调查。但是立案调查的性质需要界定,立案调查后的法律责任也需要明晰。“去官不免”是中国古代官制运行...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27条初步确立了我国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制度框架,此条排除了监察机关政务处分的适用,规定可以进行立案调查。但是立案调查的性质需要界定,立案调查后的法律责任也需要明晰。“去官不免”是中国古代官制运行保障制度体系中对于完善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具有借鉴意义的制度,该制度在宋代得以成熟和完善,主要适用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维护私权、促进司法公正等领域。“去官不免”规制蕴含的国家治理资源,启示当前要进一步明确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内容,完善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的其他配套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立案调查与司法保障的有效衔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务行为终身负责制 “去官不免 《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 形式主义法治 善治
下载PDF
“少/免不得”“少/免/短不了”的情态演变及表达功用
8
作者 周红 李文洁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9-86,共8页
能性述补词语“少/免不得”“少/免/短不了”经历了由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的演变过程。受“少”“免”“短”语义制约,以及“X不得”“X不了”结构的影响,五个词语在情态表达类别及使用频率上产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少/免不得”出现早... 能性述补词语“少/免不得”“少/免/短不了”经历了由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的演变过程。受“少”“免”“短”语义制约,以及“X不得”“X不了”结构的影响,五个词语在情态表达类别及使用频率上产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少/免不得”出现早于“少/免不了”,前者数量由多到少,后者数量由少到多。“短不了”数量一直极低。“少不得”“少不了”多表道义情态,“免不得”“免不了”“短不了”多表认识情态。“少不得”“少不了”多后接中性成分,“免不得”“免不了”“短不了”多后接消极性成分。五者均都用于叙事,不同的是“少不得”还用于议论,“免不得”“免不了”多用于议论,“短不了”多用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不得 免不得 少不了 免不了 短不了 情态演变 表达功用
下载PDF
试说“不免”的隐含义 被引量:6
9
作者 金朝霞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43,共4页
通常认为现代汉语的"不免"隐含"导致并非理想的结果",本文认为"不免"有两个隐含义:一个是施事指向的,即由于某种原因,施事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心理或出现某种行为;一个是说话人指向的,即说话者认为,在一... 通常认为现代汉语的"不免"隐含"导致并非理想的结果",本文认为"不免"有两个隐含义:一个是施事指向的,即由于某种原因,施事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心理或出现某种行为;一个是说话人指向的,即说话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的出现是情理之中、自然而然的。这两个隐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规约化,甚至可以直接视为"不免"的两个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副词 不免 隐含义 施事指向 说话人指向 会话隐含 规约隐含
原文传递
说食终不饱 说衣不免寒
10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09年第11期46-46,共1页
[出处] 唐·寒山《诗三酉三首》:“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饱吃须是饭,着衣方免寒。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
关键词 中学 课外阅读 语文教学 《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
原文传递
追诉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研究
11
作者 王帆 《法学(汉斯)》 2023年第4期2103-2109,共7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87条规定,追诉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是“不再追诉”,对于犯罪分子来说,既免其罪,又免其刑。然而,这种罪与刑均归于消灭的制度设计,不仅与刑事司法机关“有罪必罚”的初衷相悖,也不符合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87条规定,追诉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是“不再追诉”,对于犯罪分子来说,既免其罪,又免其刑。然而,这种罪与刑均归于消灭的制度设计,不仅与刑事司法机关“有罪必罚”的初衷相悖,也不符合人们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正义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不再追诉之规定难免有违背正义之嫌。本文基于追诉时效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的应有价值发现,“免其刑而不免其罪”作为追诉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更具合理性,有利于巩固刑法权威,彰显刑法正义,充分发挥追诉时效制度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诉时效完成的法律后果 不再追诉 理论基础 免其刑而不免其罪
下载PDF
行政处罚上的“法盲”及其规范化 被引量:11
12
作者 熊樟林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在我国的行政处罚理论与实务中,从刑法学上借鉴而来、用以苛责“法盲”的禁止错误理论,尽管获得了全方位认可,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来看,其并不一定合理。禁止错误在类型上分为可避免的禁止错误与不可避免的禁止错误,前者奉行不知法... 在我国的行政处罚理论与实务中,从刑法学上借鉴而来、用以苛责“法盲”的禁止错误理论,尽管获得了全方位认可,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来看,其并不一定合理。禁止错误在类型上分为可避免的禁止错误与不可避免的禁止错误,前者奉行不知法不免责,但后者则可以构成免责。从整体上来看,行政处罚的政策性属性,决定了不可避免的禁止错误在行政处罚活动中大量存在,奉行严格意义上的“不知法不免责”原则,与尊重意志自由的责任主义立场有所违背。因此,立法者需要在此次《行政处罚法》修改过程中,增设禁止错误条款,实现法盲问题的规范化,一方面将“不知法不免责”予以法定化,同时另一方面将不可避免的禁止错误的处罚责任予以从轻、减轻或免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处罚 法盲 禁止错误 不知法不免
下载PDF
违法性认识理论的本土化构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家林 姚畅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0-148,共9页
法定犯时代的到来使得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失去了立论根基,而在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相关理论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是符合当前司法实践发展需求的应然选择。在坚守具有中国特色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前提下,应当认为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犯... 法定犯时代的到来使得违法性认识不要说失去了立论根基,而在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的相关理论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是符合当前司法实践发展需求的应然选择。在坚守具有中国特色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前提下,应当认为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属于故意的明知内容。贯彻适用违法性认识可能性说的难题在于证明方法,刑事推论规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思路,有助于促进违法性认识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知法不免 违法性认识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故意要素 证明方法
下载PDF
“不X”结构语法化的不对称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志国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23-128,共6页
近代汉语时期有7个"不X"结构的副词,按照语法和语义可分为三类:不免类、不成类和不必类。这三类副词语法化后显得并不整齐,不是全部变为否定副词,也不是全部变为语气副词。"不成类"在语义同于"不必类",... 近代汉语时期有7个"不X"结构的副词,按照语法和语义可分为三类:不免类、不成类和不必类。这三类副词语法化后显得并不整齐,不是全部变为否定副词,也不是全部变为语气副词。"不成类"在语义同于"不必类",最后的发展却同于"不免类"。造成这种参差局面的原因是语法化后"不X"结构的否定义是否存在。如果"不X"在发展过程中本身能消除结构中的否定义或者能将否定义转化到句子层面,它就可以变为语气副词;否则,只能是否定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免 不成类 不必类 不对称
下载PDF
“少不了”与“免不了”的构式特点与共时发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潘晓军 周正红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5-108,136,共5页
"少不了"与"免不了"这对近义构式在共时层面上逐渐虚化,兼有谓词性与副词性用法。伴随着构造意义的定型化、搭配方式的多样化、修饰范围的扩大化,使得其副词性功能更加明显。它们逐渐固化,目前尚处在从构式到虚词... "少不了"与"免不了"这对近义构式在共时层面上逐渐虚化,兼有谓词性与副词性用法。伴随着构造意义的定型化、搭配方式的多样化、修饰范围的扩大化,使得其副词性功能更加明显。它们逐渐固化,目前尚处在从构式到虚词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不了 免不了 位置分布 表义功能 虚化
下载PDF
违法性认识之今昔命运与现实问题:与焦旋同学讨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澍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9,共9页
“知法推定”本身并非国家权威主义的产物,早在自然犯时代就因基础不牢、对象宽泛而难以自圆其说,各主要国家都作了缓和。各种犯罪论体系内部都能独立、合理地处理违法性认识问题,犯罪故意与违法性认识的分合之争只是教学法问题。为避... “知法推定”本身并非国家权威主义的产物,早在自然犯时代就因基础不牢、对象宽泛而难以自圆其说,各主要国家都作了缓和。各种犯罪论体系内部都能独立、合理地处理违法性认识问题,犯罪故意与违法性认识的分合之争只是教学法问题。为避免将“法律过失”强行作为犯罪故意论处,应采严格故意说,即违法性认识错误阻却犯罪故意。法律处罚相应的过失犯罪时,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成立过失犯罪。法律不处罚过失时的所谓“处罚漏洞”是刑法分则“以处罚故意为原则、处罚过失为例外”的整体结构造成的,不应以此作为否定严格故意说的理由。可避免的违法性认识错误成立“法律过失”属开放的犯罪构成,应委由司法工作人员个案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法推定 不知法不免 违法性认识错误 犯罪故意 法律过失
下载PDF
论刑事政策视角下的违法性认识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磊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93-99,共7页
价值观的相对性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适用事物具有重要影响。刑事政策立基于国家权力,旨在维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防卫意图明显。不知法不免责原则的社会防卫属性天然地符合形势政策维护社会统一秩序的功能需要。于是在刑法没有将违法... 价值观的相对性对于人们认识事物和适用事物具有重要影响。刑事政策立基于国家权力,旨在维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防卫意图明显。不知法不免责原则的社会防卫属性天然地符合形势政策维护社会统一秩序的功能需要。于是在刑法没有将违法性认识理论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评价因素予以吸纳的情况下,违法性认识成为了刑事政策这张大手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然而,深植于责任主义土壤的违法性认识问题,具有抑制犯罪心理和保障人权重要价值,是刑法价值与功能的缩影,其应当跨过李斯特鸿沟,在刑法中重归其定位,而不应在形势政策的流变中湮灭其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违法性认识 不知法不免
下载PDF
论国际法条件责任原则的最新发展
18
作者 朱江明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4期34-38,共5页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社会普遍坚持条件责任原则,认为执行上级命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辩护理由;二战之后,纽伦堡审判确立了绝对责任原则,强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执行上级责任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理由。《国际刑...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社会普遍坚持条件责任原则,认为执行上级命令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辩护理由;二战之后,纽伦堡审判确立了绝对责任原则,强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执行上级责任作为免除刑事责任的理由。《国际刑事法院规章》第33条是两种责任形式的融合。9.11事件后,恐怖主义的出现使国际社会对于执行上级命令能否免责的问题再次进行了思考。本文认为条件责任原则的存在,一方面是考虑到了军事社会的特殊性质,一方面也顾及到了当代对于战俘、普通民众的保护,并不会削减国际法的基础,是当代国际社会应当努力达成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上级命令不免 条件责任原则 绝对责任原则 罗马规章 恐怖主义
下载PDF
现代刑法的隐性原则
19
作者 刘青 《唯实》 2006年第4期51-54,共4页
97刑法并没有穷尽刑法的基本原则,从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的角度考察,用现代刑法的隐性原则来概括、还原、统一那些被97刑法缺省了的许多基础性的有价值的内容。为在众多的刑法规范中确定其价值,提出刑法隐性原则判别标准,并以此来探讨几... 97刑法并没有穷尽刑法的基本原则,从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的角度考察,用现代刑法的隐性原则来概括、还原、统一那些被97刑法缺省了的许多基础性的有价值的内容。为在众多的刑法规范中确定其价值,提出刑法隐性原则判别标准,并以此来探讨几个典型的刑法隐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刑禁止 不知法律不免 过失犯罪无死刑
下载PDF
199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题
20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1994年第10期17-22,共6页
1.下列篇名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廉颇蔺相如列传》 《梦游天姥吟留别》 《冯谖客孟尝君》 《庖丁解牛》
关键词 高等学校招生 统一考试 科学知识体系 性知识 不免 莉贝卡 科学的思维方法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结构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