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继武 《学术界》 CSSCI 1996年第2期19-23,18,共6页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李继武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给不可知论下定义时,都把否认世界的彻底可知性当成是不可知论的重要含义之一。在它们看来,由于无限延续的人类具有把宇宙一切事物都认识完毕的能力或无限性,因此,“整个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物可知属 可知论 人类意识 反应特 不可穷尽性 无限 物质世界 认识论 人类认识 认识能力
下载PDF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2
作者 吕淑华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68-71,共4页
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与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在认识上的彻底穷尽是两个问题.本文试对事物可知属性与对算认识的不可穷尽性作以分析,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 事物可知属 认识 不可穷尽性
下载PDF
论事物的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
3
作者 曹爱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5-18,共4页
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与对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的认识上的穷尽性是两个问题。可知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但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不可能都转化为现实的可知之物。本文试对事物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进一步... 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与对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的认识上的穷尽性是两个问题。可知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但具有可知属性的事物不可能都转化为现实的可知之物。本文试对事物可知属性与对其认识的不可穷尽性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物 可知属 认识 不可穷尽性
下载PDF
物质结构层次穷尽性问题研究
4
作者 彭富国 《湖湘论坛》 1996年第2期20-23,共4页
(一)关于物质结构层次穷尽性问题,原始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已产生肤浅的认识,初步的关注和揣摸。古希腊和罗马的学者芝诺,原子论者德漠克利特、种子论者阿拉克萨哥拉,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古代中国,《易经》、元气说、五行学说,以及... (一)关于物质结构层次穷尽性问题,原始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已产生肤浅的认识,初步的关注和揣摸。古希腊和罗马的学者芝诺,原子论者德漠克利特、种子论者阿拉克萨哥拉,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古代中国,《易经》、元气说、五行学说,以及庄子、王安石等也有自己的理解。在近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层次 不可穷尽性 物质范畴 无限 具体事物 马克思主义 问题 认识 物质世界 恩格斯
下载PDF
微观客体的无限可分性及其自然科学依据
5
作者 王士舫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就物质层次结构是否无限可分问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并对这一问题的实质作了分析,着重用自然科学事实证明微观客体是无限可分的,旨在说明“物质层次结构无限可分”这一自然辩证法原理勿容置疑。
关键词 微观客体 无限可分 基本粒子 顶夸克 物质层 层次结构 物理学家 自然科 不可穷尽性 自然辩证法
下载PDF
层子、轻子也是不可穷尽的 被引量:3
6
作者 何祚庥 《哲学研究》 1982年第6期17-18,共2页
二十世纪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现代科学以大量的科学事实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个重要观点:粒子的不可穷尽性。 辩证唯物主义有一条基本规律,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把这一观点应用于粒子物理的实践,... 二十世纪以来,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现代科学以大量的科学事实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个重要观点:粒子的不可穷尽性。 辩证唯物主义有一条基本规律,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把这一观点应用于粒子物理的实践,就要认为即使是粒子半径极小,接近于零,也存在着内在矛盾。由于“耦之中又有耦焉,其变遂至于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轻子 粒子物理 基本规律 粒子半径 辩证唯物主义 不可穷尽性 层子 科学事实 内在矛盾
原文传递
关于世界物质的四种新认识
7
作者 彭富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0-33,共4页
关键词 物质结构 不可穷尽性 物质观 客观实在 潜在 自然科 辩证唯物 结构基因 无限可分 有限
下载PDF
从接受的视角看意境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小元 《文艺研究》 1988年第1期165-166,共2页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不是一种自在的稳固的存在,只有当它成为接受者艺术意识的对象时,它才真正地存在着。换言之,意境是在读者阅读接受过程中才真正表现或产生出来。从接受的视角看意境,实际上是把意境放在变动不居的具体历史时空中加以说明。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文学活动 历史时空 接受过程 接受者 意境结构 意识 含蓄 不可穷尽性 丰富
下载PDF
艺术变形与艺术超越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大声 陈锋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94-98,共5页
艺术变形与艺术超越赵大声,陈锋艺术变形:诗意地栖居艺术与人类成长相伴而生。艺术是人类对自身生存活动的变形形式创造,是人类感性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艺术从它诞生那天起同人类感性生命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哪里有人的生命,哪里就有... 艺术变形与艺术超越赵大声,陈锋艺术变形:诗意地栖居艺术与人类成长相伴而生。艺术是人类对自身生存活动的变形形式创造,是人类感性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艺术从它诞生那天起同人类感性生命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哪里有人的生命,哪里就有艺术;人类到达哪里,艺术就出现在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变形 变形形式 马尔库塞 艺术超越 生命 文化符号 卡西尔 原始变形 海德格尔 不可穷尽性
下载PDF
神韵的内涵及其特征──兼评神韵研究中的一个逻辑错误
10
作者 张宇声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49-51,共3页
神韵的内涵及其特征──兼评神韵研究中的一个逻辑错误张宇声神韵,在古代中国,是一极富民族特色、颇具东方智慧特征的诗学理论。但与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诗学理论相比,它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常常为儒家诗教所遮蔽和拒斥;再加传统诗... 神韵的内涵及其特征──兼评神韵研究中的一个逻辑错误张宇声神韵,在古代中国,是一极富民族特色、颇具东方智慧特征的诗学理论。但与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诗学理论相比,它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常常为儒家诗教所遮蔽和拒斥;再加传统诗论的表达形式多为评点、隐喻、片断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 逻辑错 诗歌 杜夫海纳 司空图 王渔洋 不可穷尽性 表现层 韵外之致 艺术结构
下载PDF
“一个人格化者”概念的不可耗竭性(英文)
11
作者 安德里亚·凯莫林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5年第1期368-399,共32页
最近一些顶级的神经科学家主张了一个明显错误的观点:一个人类的人格化者(a human person)就是他或她的大脑。这个错误主张部分地源于'一个人格化者(personhood/a person)'这个概念本身的困难,因为很难去说清楚什么是'一个... 最近一些顶级的神经科学家主张了一个明显错误的观点:一个人类的人格化者(a human person)就是他或她的大脑。这个错误主张部分地源于'一个人格化者(personhood/a person)'这个概念本身的困难,因为很难去说清楚什么是'一个人格化者'。本文通过揭示'一个人格化者'这个概念的特征的无限丰富性去解释为什么这个概念是如此地让人头疼。本文对比笛卡尔和洛克两个大哲学家的'一个人格化者'的概念。笛卡尔的'一个人格化者'概念有四个特征:(1)它是一个心灵—身体的统一体的概念;(2)它是一个天赋的和源始性(即不可分析性的)的概念;(3)它不是一个清楚分明的概念(因为它是如此源始的以至于不能被还原为清楚分明的概念);(4)它是极其有用的概念(因为它帮助我们去消解而不是解决了笛卡尔的身心关系问题)。相应地,洛克的'一个人格化者'概念对应有四个不同的特征:(1)它是一个因为其行为(包括心灵行为)而被奖惩的实体的概念;(2)它既不是天赋的观念(洛克没有所谓的天赋观念)也不是源始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还原为意识和记忆的复杂观念;(3)它是清楚分明的概念(因为它由清楚分明的简单概念所构成);(4)它是极其重要的概念(不是因为它帮助我们解决或消解了身心关系问题,而是因为它是正义和利己概念的核心)。通过对比本文表明'一个人格化者'的概念拥有不可耗尽的丰富性,这个丰富性是由历史所造成的。因为这个概念被许多思想家作为概念工具或作为技术性或半技术性术语去回答那些在非常不同的甚至不可公度的理论框架下被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许多不同的特征都被引入到这个'一个人格化者'的概念之中。我们对于这个概念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直觉性的把握,而仅仅只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这个传统遗留给我们混杂着很多不同特征的'一个人格化者'概念,这些不同特征在过去从未打算被协调地整合在一起。'一个人格化者'概念的特征的无限性可能是由如下三个原因所造成:(1)这个概念在其概念应用上是以人类为中心的;(2)但是这个概念在其内涵上却完全不是以人类为中心;(3)这个特征[人格化者的集体(persons)是极其有价值的]也是'一个人格化者'概念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人格化者 大脑 人格/格:笛卡尔 洛克 不可穷尽性
原文传递
从《二泉映月》的多元阐释谈音乐解释开放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涛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68,共3页
本文从《二泉映月》的多元阐释现象入手,就音乐解释的物质基础;不能用文学的方式来诠释音乐;音乐的声音成分及非声音成分等方面来解读音乐解释的非凝固性、不可穷尽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 二泉映月 多元阐释 音乐解释 非凝固 不可穷尽性 开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