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内陆河灌区春季麦田不可蚀性颗粒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共4页
通过室内风洞试验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在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对土壤表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粒径≥1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含最的影响及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起动风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 通过室内风洞试验研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在不同耕作措施条件下对土壤表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粒径≥1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含最的影响及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起动风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免耕、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秸秆翻压处理的不可蚀性颗粒(粒径≥lmm的团聚体及粗砂砾)的含量分别高于对照处理(春小麦传统耕作),说明这一地区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取保护性耕作对增加不可蚀性颗粒效果明显,以免耕秸秆覆盖(NTS)效果最好.不仅增加了不可蚀性颗粒含量,同时降低了易蚀性颗粒含量。不同耕作措施土壤表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与风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不可蚀性颗粒含量的增加风蚀量呈递减趋势而起动风速呈递增趋势。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春小麦改种冬小麦并采取免耕、秸秆覆盖、秸秆翻压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可增加表土层(0~5cm)不可蚀性颗粒含量.从而有效地减低该地区农田土壤风蚀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灌区 保护性耕作 不可颗粒
下载PDF
坝上高原土壤不可蚀性颗粒与耕作方式对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哈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92-97,共6页
对河北省坝上高原农田土壤风蚀及其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土壤不可蚀性颗粒、土壤微地形和作物残余物)的野外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棵露平坦的秋翻地,土壤风蚀量随不可蚀性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春翻地土垄高度(犁沟深度)和留茬地作... 对河北省坝上高原农田土壤风蚀及其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土壤不可蚀性颗粒、土壤微地形和作物残余物)的野外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棵露平坦的秋翻地,土壤风蚀量随不可蚀性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春翻地土垄高度(犁沟深度)和留茬地作物残余物盖度的增加使土壤风蚀量大大减少,而且土壤微地形作物残余物和土壤不可蚀性颗粒的综合影响,对降低土壤风蚀量更为有效。据此认为,在防护林体系很不完善的坝上高原,只要实行合理的耕作方式,即秋季留茬、增加作物残余物,春季深翻,增高土垄(或加深犁沟深度)可有效地控制土壤风蚀、减轻风蚀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高原 土壤 不可颗粒 耕作方式
下载PDF
基于土壤粒度和大风日数的风蚀风险预报 被引量:6
3
作者 蒙仲举 高永 +1 位作者 王淮亮 任晓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6-192,共7页
为寻求一种较为简便、广泛适用的土壤潜在风蚀风险评价方法体系,选取内蒙古中西部的吉兰太戈壁、乌兰布和半固定沙地、毛乌素沙地、武川农田和希拉穆仁草原5种典型风蚀试验区,基于数字图像技术,获取地表不可蚀颗粒含量,结合地区大风日... 为寻求一种较为简便、广泛适用的土壤潜在风蚀风险评价方法体系,选取内蒙古中西部的吉兰太戈壁、乌兰布和半固定沙地、毛乌素沙地、武川农田和希拉穆仁草原5种典型风蚀试验区,基于数字图像技术,获取地表不可蚀颗粒含量,结合地区大风日数资料,建立土壤潜在风蚀风险指数方程,并进行实地验证。结果表明:吉兰太戈壁、灌丛地表已经处于粗化过程后期,抗风蚀能力较强,平均抗风蚀指数分别为91.40%和81.40%。由于灌丛群落的存在,乌兰布和沙漠半固定沙地土壤颗粒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导致土壤抗风蚀能力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毛乌素沙地风成沙物质颗粒较细,抗风蚀指数仅为13.40%,极易起沙。应用土壤潜在风蚀风险方程实地表征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农田、草原土壤潜在风蚀风险最高。研究结果可实现科学、有效地预测地表潜在风蚀风险,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荒漠化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数字图像技术 不可蚀颗粒 抗风能力 土壤潜在风风险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