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流变·敞开·不可说:作为事件的记忆诗学 |
刘佳
|
《语文学刊》
|
2024 |
0 |
|
2
|
“可说”、“不可说”与语言非工具性 |
尹铁超
马亮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3
|
现代音乐: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 |
汪森
王少明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4
|
论民族精神的可说与不可说 |
韩东屏
|
《河北学刊》
CSSCI
|
2004 |
2
|
|
5
|
“体不可说”及其对策 |
夏静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6
|
寻道之路:“不可说”与“不立文字”——维特根斯坦思想与禅宗思想之比较 |
王海东
|
《学术探索》
CSSCI
|
2013 |
2
|
|
7
|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思想的理论价值 |
史洪飞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2
|
|
8
|
借“易”说艺——美的可说与不可说 |
董惠宁
|
《艺术探索》
|
2010 |
1
|
|
9
|
说说“可说”与“不可说”——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
张发勇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2
|
|
10
|
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冯友兰与维特根斯坦美学的一种比较研究 |
彭锋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1
|
论逻辑在语言中的应用——评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思想 |
胡怀亮
郭春丽
|
《唐山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2
|
说不可说的形而上主体 |
王晓红
朱连志
|
《求索》
CSSCI
|
2004 |
0 |
|
13
|
从“不可说”到“神秘主义”——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思想探析 |
侯桂杰
|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
2009 |
0 |
|
14
|
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与语法范畴的不可言说性 |
邹红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5
|
休谟“道德不可理证”说的人伦向度与现实启迪 |
曾盛聪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6
|
偶然防卫不可罚说存在的疑问 |
车剑锋
|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7
|
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与冯友兰“负方法”之比较 |
范儒
|
《内蒙古电大学刊》
|
2009 |
0 |
|
18
|
未遂教唆不可罚说之提倡 |
赖隹文
|
《研究生法学》
|
2012 |
0 |
|
19
|
试论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与禅宗的“不立文字” |
刘慧姝
|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20
|
论受贿犯罪的法益:职务行为不可交换性说的提倡与检视 |
郑泽星
|
《时代法学》
|
2022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