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丘陵红壤不同人工林型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3
1
作者 郑诗樟 肖青亮 +1 位作者 吴蔚东 何圆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7-61,共5页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选取恢复14年的常绿针叶林地(马尾松)、落叶阔叶林地(小叶栎)、针阔混交林地(湿地松一小叶栎)和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为样地,并以附近疏草荒地作为对照,研究...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选取恢复14年的常绿针叶林地(马尾松)、落叶阔叶林地(小叶栎)、针阔混交林地(湿地松一小叶栎)和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为样地,并以附近疏草荒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林型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均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在剖面分布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在0—10cm土层中,土壤细菌、真菌与脲酶、酸性磷酸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红壤 不同人工林型 土壤微生物类群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飞渡 韩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41-1446,共6页
为了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樟树林(CC)、纯杉木林(CL)、杉木樟树混交林(CLCC)、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NR)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疏草荒地(G... 为了探讨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影响.以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纯樟树林(CC)、纯杉木林(CL)、杉木樟树混交林(CLCC)、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NR)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的疏草荒地(GD)作为对照(CK),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人工林型中不同土层(0~10、10~20 和20~4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不同林型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均显著增加,依次为微生物总数(CLCC)〉微生物总数(CC)〉微生物总数(CL)〉微生物总数(NR)〉微生物总数(CK)(P〈0.05).(2)土壤脲酶(URE)活性在不同林型下的大小顺序为脲酶(CC)〉脲酶(CLCC)〉脲酶(CL)〉脲酶(NR)〉脲酶(CK)(P〈0.05);蔗糖酶(INV)活性的大小顺序为蔗糖酶(CC)〉蔗糖酶(NR)〉蔗糖酶(CLCC)〉蔗糖酶(CK)〉蔗糖酶(CL)(P〈0.05);酸性磷酸酶(APE)活性的大小顺序为酸性磷酸酶(CC 和CLCC)〉酸性磷酸酶(NR)〉酸性磷酸酶(CL)〉酸性磷酸酶(CK)(P〈0.05).(3)在剖面层次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即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细菌、真菌与脲酶、酸性磷酸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 或P〈0.01);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有效氮(AN)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和肥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 不同人工林型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类群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