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的检验 被引量:29
1
作者 曹丛 王美萍 +3 位作者 纪林芹 魏星 曹衍淼 张文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5,共14页
抑郁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G×E)机制已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然而,既有G×E研究大多关注遗传基因与不利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对忽视了积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1025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采用间隔3年... 抑郁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G×E)机制已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然而,既有G×E研究大多关注遗传基因与不利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对忽视了积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1025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采用间隔3年的追踪设计(T1小学六年级—T2初中三年级),考察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同时采用新兴的探索性与验证性方法检验G×E交互作用的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结果显示,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行为交互作用于女青少年的抑郁,母亲支持性教养显著负向预测GG基因型女青少年的抑郁,但对TT基因型女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该交互作用符合不同易感性假说。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本研究发现推进了抑郁遗传机制的研究,并为不同易感性假说提供新的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6323多态性 母亲支持性教养 抑郁 不同易感性 素质–压力
下载PDF
5-HTR1A基因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不同易感性模型的验证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美萍 张文新 陈欣银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00-610,共11页
以"不同易感性模型"为理论基础,1323名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11.31岁;SD=0.49),考察了5-HTR1A基因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携带CC基... 以"不同易感性模型"为理论基础,1323名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11.31岁;SD=0.49),考察了5-HTR1A基因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携带CC基因型的女青少年抑郁水平显著低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低时,携带不同基因型的女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但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此外,rs6295多态性对男女青少年早期抑郁均无显著主效应。研究结果提示,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部分支持不同易感性模型观点,且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于女青少年群体中。本研究发现能够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启示,同时亦能推进有关抑郁发生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HTR1A基因 rs6295多态性 抑郁 父母教养行为 不同易感性模型
下载PDF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美萍 纪林芹 张文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60-1268,共9页
以683名男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13.35岁;SD=0.51),综合运用传统回归分析和新兴显著性区域检验,考察了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结果表明:当同伴接纳水平较低时,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 以683名男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13.35岁;SD=0.51),综合运用传统回归分析和新兴显著性区域检验,考察了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结果表明:当同伴接纳水平较低时,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抑郁水平表现出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趋势,当同伴接纳水平较高时,G型基因携带者的抑郁水平显著低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同伴接纳可以显著预测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抑郁,但对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抑郁无显著预测作用;rs6323多态性与同伴拒绝的交互作用亦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同伴关系对MAOA基因与男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联起调节作用,且其作用形式部分支持不同易感性模型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OA基因 rs6323多态性 抑郁 同伴关系 不同易感性模型
下载PDF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曹衍淼 林小楠 +2 位作者 纪林芹 张粤萍 张文新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6-227,共12页
以1048名汉族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基因分型技术,综合运用传统回归分析和新兴的再参数化回归分析,考察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模式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交互预... 以1048名汉族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基因分型技术,综合运用传统回归分析和新兴的再参数化回归分析,考察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模式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具体表现为,在低同伴接纳或高同伴拒绝环境中,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水平高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高同伴接纳或低同伴拒绝环境中,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水平低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此外,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交互作用与男生抑郁的关联更加密切。结果显示,COMT基因与同伴关系的交互效应为不同易感性模型提供了证据,而且该基因×环境交互效应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抑郁 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 同伴接纳/拒绝 不同易感性模型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及其检验方法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美萍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52-1858,共7页
素质-压力模型、不同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是当前有关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三种代表性理论模型。素质-压力模型认为"近墨者黑"或"出淤泥而不染",优势反应敏感性模型认为"近朱者赤",而不同易感性模... 素质-压力模型、不同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是当前有关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三种代表性理论模型。素质-压力模型认为"近墨者黑"或"出淤泥而不染",优势反应敏感性模型认为"近朱者赤",而不同易感性模型则兼收并蓄,认为某些个体近墨则黑,近朱则赤。检验上述模型的现实有效性是当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概观而言,分组回归和分层回归是常用的传统检验方法,显著性区域分析法和新参数回归模型法则是新近兴起的。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三种模型的领域特殊性、种族差异等问题,检验这些模型的方法也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素质-压力模型 不同易感性模型 优势敏感性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