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背景下中吉自由贸易实现路径——基于局部均衡理论的模拟 被引量:4
1
作者 高志刚 宋亚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9-685,共7页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的常态,中吉自由贸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向西开展自贸区进程的突破点。文章运用局部均衡模型从BEC产品层面模拟分析了不同关税策略下中吉自贸区的贸易...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是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经贸合作的常态,中吉自由贸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向西开展自贸区进程的突破点。文章运用局部均衡模型从BEC产品层面模拟分析了不同关税策略下中吉自贸区的贸易效应及本国经济效应。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关税削减幅度的情形下,2002—2016年间中吉贸易效应与其贸易额呈正相关;关税削减对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效应、福利效应及关税损失比较显著,尤其是中国,且对不同商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尤以工业品最为显著;综合考量贸易效应和福利效应,中国的最优策略是直接采取零关税,而吉国则是逐渐削减关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 中吉自由贸易 局部均衡模型 贸易效应
下载PDF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背景下深化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1
2
作者 秦放鸣 孙庆刚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110,共5页
目前中国与哈萨斯斯坦经贸合作处于复合型不对称性相互依赖阶段。在规模上,哈方更倚重中方;在结构上,中方更倚重哈方。目前的中哈合作仍是以中方进口能源矿产资源,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到哈为主要经济合作模式。新形势下必须... 目前中国与哈萨斯斯坦经贸合作处于复合型不对称性相互依赖阶段。在规模上,哈方更倚重中方;在结构上,中方更倚重哈方。目前的中哈合作仍是以中方进口能源矿产资源,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到哈为主要经济合作模式。新形势下必须创新其经济合作模式,以贸易合作为主转变为贸易投资双轮驱动及加强金融人文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与哈全方位深层次的经济互动,从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地区的推进提供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 合作路径
原文传递
由认知分歧到合作共识:中俄“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研究——基于不对称性相互依赖的视角 被引量:12
3
作者 焦一强 《当代亚太》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85,157,158,共37页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是中俄两国当今各自提出的重大发展倡议。"一带"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的立场与态度。对"一带一盟"及其对接合作的认知评价,中俄学界存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是中俄两国当今各自提出的重大发展倡议。"一带"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的立场与态度。对"一带一盟"及其对接合作的认知评价,中俄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文章借助不对称性相互依赖理论,研究中俄"一带一盟"对接中的认知分歧与合作共识。文章认为,合作的不对称性是导致中俄学界对"一带一盟"产生认知分歧的根源;相互依赖则是中俄两大倡议能够融合共生而得以形成对接合作共识的根本逻辑。文章在阐释不对称性相互依赖对于分析"一带一盟"对接合作具有合理性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俄对"一带一盟"不对称认知的具体表现及分歧产生的根源,解释了"一带一盟"倡议缘何能够在短期内超越认知分歧而形成对接合作共识的深层动因。对两大倡议对接后所面临问题与挑战的政策思考,可为制定"一带一盟"具体细化的合作方案提供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盟”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 认知分歧 合作共识
原文传递
基于相互依赖不对称性下的强制性公民行为、管理柔性与关系绩效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玉田 贾登勋 徐群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3期36-42,共7页
文章将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管理思维模式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绩效研究领域之中,探讨其在强制性公民行为影响下在改善企业关系绩效中所扮演的调节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表明:以第三方变量为代表的柔性管理在解决企业中由于... 文章将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管理思维模式运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绩效研究领域之中,探讨其在强制性公民行为影响下在改善企业关系绩效中所扮演的调节作用。文章的研究结论表明:以第三方变量为代表的柔性管理在解决企业中由于存在的相互依赖不对称性而发生的强制性公民行为具有良好的效果,这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动态环境中提升企业内部的关系绩效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依赖不对称性 强制性公民行为 柔性管理 关系绩效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美欧经济胁迫话语重塑之路径分析与内在逻辑
5
作者 杨钊 《国际法研究》 2024年第4期122-142,共21页
传统理解下的经济胁迫一般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强迫性、限制性措施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经济压力,从而影响其主权行为。反经济胁迫运动则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干涉其主权行为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通... 传统理解下的经济胁迫一般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强迫性、限制性措施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经济压力,从而影响其主权行为。反经济胁迫运动则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反对发达国家干涉其主权行为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通过多层路径推动经济胁迫话语的重塑工作:一方面借助G7领导人会议、发布双边联合声明等一系列外交活动,以寻求共识联盟的方式重塑经济胁迫话语,扩大解释经济胁迫的内涵与外延,并有意区分经济胁迫与经济制裁;另一方面通过单边国内立法为其重塑的经济胁迫话语提供合法化、正当化基础,从而基于“寻求共识—创制规范”的演进路径将带有政治色彩的话语转变成法律语言。不仅如此,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还试图在多边层面将所谓的经济胁迫问题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并着手启动“经济胁迫协调平台”。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重塑经济胁迫话语主要源于中国综合实力增强所引发的原有“不对称性相互依赖关系”之变化。其底层逻辑在于发达经济体在大国竞争中对权力与安全问题的关切。中国应该从认知层面关注美欧重塑经济胁迫话语及其深层逻辑。面对侵犯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中国依据国内法实施的反制措施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胁迫 经济制裁 反经济胁迫立法 不对称性相互依赖 国家安全 反制措施 不干涉原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